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引进的5个平菇菌株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出菇试验,调查现蕾的早晚、菇蕾疏密度以及菌柄长度、菌盖大小、菌盖厚度、产量等指标,筛选出品质好、出菇早、产量集中、适应能力强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以平菇菌株"灰美2号"的单核菌株为试验材料,利用5个浓度梯度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单核菌株的菌丝体进行诱变处理,通过拮抗试验、菌丝生长情况、出菇试验、出菇后孢子核酸含量的测定和出菇菌株菌丝形态的观察,探究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平菇菌株的影响,以期为秋水仙素食用菌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菌株与CK菌株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0.01%秋水仙素处理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最快,且菌株菌丝浓密,边缘整齐;出菇试验表明各处理后菌株的产量均明显低于CK,其它农艺性状以及核酸含量与CK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平菇单核菌株出菇后菌丝变为双核菌丝,但由单核菌株出菇后变为双核菌丝的菌株农艺性状明显低于双核菌株.分析发现,0.01%~2.00%浓度秋水仙素处理的平菇单核菌株的农艺性状和核酸含量并未发生变化,但较低浓度的秋水仙素可以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3.
在平菇和凤尾菇组织分离的母种斜面上常会长出菇蕾,使营养菌丝生长速度大大减慢,转管后也易发生变异。用这种菌种,出菇期往往提前,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为了预防斜面上出菇,我们选用不同时期形成的平菇和凤尾菇子实体作种菇,进行了不同处理的组织分离试验。材料和方法:菌种选用平菇“农大11号”菌株和凤尾菇“农科1号”菌株。从平菇和凤尾菇的棉籽皮  相似文献   

4.
进行6个平菇菌株比较试验,希望筛选出适合北海夏季栽培的平菇菌株。结果表明,夏灰的产量和生物转化率较高,出菇快,也受消费者欢迎,有示范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建选  李峰 《食用菌》2011,(5):23-24
试验比较了6个高温平菇菌株菌袋发菌情况、抗杂性、菇体经济性状及出菇产量等一系列性状。结果表明,新科101综合性状较好,产量明显优于其他菌株,可作为当地首推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6.
何得良 《食用菌》2012,(1):21-22
就引进的10个平菇菌株在平凉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方法下栽培出菇的比较试验,确认其在本地域栽培的适宜性。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2021,(4)
为筛选适合在柳州市栽培的平菇菌株,以柳选1号为对照,考察供试平菇菌株菌丝长势及抗杂性、生育期、采菇期、产量及口感。结果表明:平菇菌株4936菌丝长势较强、栽培周期短、出菇快、产量高;黑平王菌株子实体口感好、品质佳、产量较高,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选育无孢高产平菇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对无孢平菇菌株P22原生质体进行紫外线诱变处理,经拮抗试验,孢子印检测,扫描电镜和出菇试验,筛选出一株中低温型、高产、菇形好的无孢平菇突变菌株4-10。品比结果显示,4-10新菌株两年平均生物效率达112%,较出发菌株P22增产19.8%,较对照菌株P51增产22.7%。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紫外线诱变是一种快速简便且有效的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庆武 《食用菌》2008,30(1):20-21
平菇出菇管理简单,产量高,价格适中,消费量大,栽培户逐年增多。为选出适宜本地栽培的平菇菌株,我们做了15个平菇菌株栽培试验,为菇农选择栽培菌株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韩冰 《食用菌》2015,(3):14-16
采用单孢分离技术鉴定挑选出75个平菇单核菌株进行配对杂交。经染色镜检、拮抗试验、出菇试验,获得85个杂交新菌株,其中7株农艺性状优良。  相似文献   

11.
目前栽培的平菇菌株多属中温和低温型品种,不适应我市高原型亚热带气候。为了筛选高温型、耐干旱、抗杂菌能力强的平菇菌株,1981年我们先后从外地引进8个平菇菌株,经试验观察,在我市夏季出菇的只有“侧5”和“成都平菇”,而“侧5”的优良性状更为突出,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现将初步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黑木耳菌糠对五种蘑菇的化感效应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黑木耳菌糠对平菇、秀珍菇、榆黄蘑、鸡腿菇、杏鲍菇等五种菇类菌丝生长的化感效应分析结果,选用黑木耳菌糠有促进作用的平菇菌株和化感效应不明显的秀珍菇菌株进行出菇试验。采用传统木屑78%培养料配方为对照,按照黑木耳菌糠替代木屑质量比为15%、30%、45%、60%、78%的五个配方处理,进行平菇和秀珍菇出菇试验。结果显示,当利用30%黑木耳菌糠替代木屑栽培平菇和秀珍菇,产量和生物学转化率达到最高值,均与对照以及其它处理差异显著。当菌糠替代量高于45%时,平菇产量低于对照,菌糠替代量达到60%时,生物学转化率低于对照的生物学转化率;黑木耳菌糠的添加,对秀珍菇的单产和生物学转化率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七个平菇菌株引种品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执行广东省科技援藏项目“西藏经济真菌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从1996年开始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进行了平菇菌株的引种品比试验,研究高原气候条件对平菇生长的影响,比较各菌株的适应程度。筛选了平菇中比较有代表性的7个菌株,采用袋栽法,室内养菌,大棚出菇,观察各菌株的生长情况,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Po-11(凤尾菇),Po-12(美味侧耳,低温型),Po-13(美味侧耳,中高温型),Po-14(桃红平菇),Po-15(榆黄蘑),Po-16(鲍鱼菇),…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2015,(4)
为了筛选出适宜河南南部地区秋季栽培的平菇菌株,也为当地平菇育种提供基础材料,对收集的20个平菇菌株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华农204、茶平39、天达650综合性状优良,均为广温型菌株,生物学效率均达80%以上,适宜当地栽培。其中华农204、茶平39表现为菌丝长势好,子实体肉厚、菇形均匀,天达650菇形紧凑,子实体有韧性,色灰黑。  相似文献   

15.
七个高温平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高温平菇为夏天地产食用菌上市主要品种之一,由于夏季天气炎热,污染率高,病虫害发生频繁,加上平菇抗高温能力有限,栽培管理技术要求高,风险大。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市平菇种植专业户栽培水平,结合平菇周年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笔者从江都和高邮引进5个高温平菇菌株与本地高平30和川3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市夏季栽培出菇的菌株。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白平菇优良菌株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从 4株白平菇供试菌株中 ,通过生物学测定、出菇试验、品种对比试验等方法 ,选育出一个优良菌株———yt- 3菌株。yt- 3号菌株菌丝生长旺盛 ,抗杂能力强 ,生产周期短 ,生物转化率高 ,是供推广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7.
目前生产上所用的平菇菌种,栽培一段时间后容易引起退化,抗逆能力差,给生产者造成减产或绝收。因此,我们于一九八五年以来开始对野生平菇的菌株进行驯化筛选工作,以便从中选育出适应性强、抗病、抗杂菌、适应各种袋料栽培的西兰1号新平菇菌种。经过栽培试验,所出的菇形状、味道都和野生平菇一样,尤其是产量高于一般平菇。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以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平菇(农平8l号)孢子,培养孢子获得双核异核菌株。随机选育4个菌株,进行出菇试验,结果表明,4个菌株子实体颜色及形态特征都有变化。诱变的菌株生长速度普遍快于对照菌株,诱变的菌株生长势普遍好于对照菌株,诱变后各菌株生长发育比对照都快,其中1号生长最快。出菇结果表明各诱变菌株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快,出菇早,1号比对照提前12 d,其中以1号菌株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朋  马瑞霞  蔡敏 《北方园艺》2010,(22):172-173
对平菇6种不同出菇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出菇方式对平菇的出菇时间、菇形、大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覆土栽培会延迟出菇时间,且子实体商品性状差;不同方式间生物学效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分析表明,菌墙式出菇及双向卧式出菇是平菇最理想的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20.
蔡跃进 《食用菌》2005,27(4):23-23
高温黑平是个极耐高温的平菇、秀珍菇二用品种,抗杂力强、韧性好、灰褐色,幼菇期形态、颜色及品尝的口感同秀珍菇相似,但出菇温度要比秀珍菇高,在秀珍菇高温季节不能出菇时,高温黑平仍然能够正常出菇。在夏季是难得的高温二用品种。采小菇作秀珍菇出售、采大菇可作一般平菇出售。该菌株2000年夏天采集于湖南籍菇农菇棚,经组织分离、出菇试验留存。现就它的生物特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