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酸水提取法桑叶中DNJ的提取工艺。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桑叶粉末粒度60目、提取温度55℃、pH3盐酸溶液、料液比为1:20(g/m L)、提取时间为60 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优化加味天麻胶囊干燥工艺,确定最佳干燥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进样速度(A)、进风温度(B)及药液相对密度(C),做为影响喷雾干燥的三个主要相关工艺因素进行考察研究,考察粒度水分、粒度合格率及生产效率。结果喷雾干燥的最佳条件:进样速度10m L/min,药液相对密度为1.18g/m L,进风口温度为120℃时喷雾干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以黄秋葵超微粉作为压片辅料,优选玛咖秋葵咀嚼片的最佳工艺参数。采用粉末直接压片法加工玛咖秋葵咀嚼片产品,选取片重差异、崩解时限、硬度及脆碎度的综合评定值为评价指标,利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充填压力、充填深度、转台速度和原料粒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并通过响应面优化法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表明,玛咖秋葵咀嚼片产品的最佳工艺为充填压力31 kN、充填深度10 mm、转台速度25 r/min和原料粒度300目。本研究为进一步综合利用玛咖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了玛咖产品的研发。  相似文献   

4.
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是一种天然产物新型绿色高效提取技术,在保证提取效率的同时能最大限度保持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为探究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对辣木籽多糖的提取效果及其抗氧化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辣木籽为原料,通过超高压辅助提取技术提取辣木籽中的水溶性多糖,以多糖得率为考察指标,以提取压力、提取时间、料液比、粉碎度作为单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优化辣木籽多糖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总抗氧化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DPPH•)和羟自由基(•OH)的能力来分析辣木籽水溶性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辣木籽多糖最佳的超高压辅助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100 MPa、保压时间6 min、料液比(g/mL)1:15、粉碎度100目筛,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辣木籽多糖最大提取得率为0.346%;在测试范围内辣木籽多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清除率达到50%时对应的浓度(IC50)为0.0439 g/L,但是其抗氧化能力低于相同浓度的Vc,在测试范围内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也随辣木籽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也有较好的线性关系,IC50为0.1666 g/L,其抗氧化能力与同浓度的Vc较接近,辣木籽多糖的总抗氧化能力为0.0482 mmol/L(以硫酸亚铁的当量浓度表示)。与热水提取方法相比,超高压辅助提取方法能够缩短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大大降低,提取效率显著提高;而且提取的辣木籽水溶性多糖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利用。本研究结果可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辣木资源的综合开发及高值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辣木叶为研究对象,考察热风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及真空冷冻干燥等脱水方式对辣木叶营养活性成分、抗 氧化活性及色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干燥方法均会引起辣木叶酚类物质、维生素 C、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 营养活性成分的损失,以及色泽的劣变和叶绿素的降解,并造成美拉德反应产物 5-羟甲基糠醛(5-hmf)的累积。然而, 通过真空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能有效避免辣木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不同的干燥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冷冻干燥 能较好地保持辣木叶中的维生素 C、叶绿素,真空微波干燥能较好地减少酚类物质、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和抗氧化 活性的损失并减少 5-hmf 的累积。对于热风干燥,热风温度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显著,适宜的温度有助于γ-氨基丁酸、 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的保留。综合考虑干燥方式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及干燥效率,选择真空微波干燥 作为最适宜的辣木叶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6.
我所绿茶现行工艺:杀青温度180℃~280℃,时间4~8分钟。揉捻是根据揉捻机的型号和鲜叶嫩度,投叶量,揉捻时间及加压时间长短不同而异。加压的原则是:轻——重——轻。干燥中的初干(烘干)温度一般掌握在80~120℃之间,手工烘干到七成干;机械烘干是在温度80~110℃中烘干11~13分钟。干燥中的足干(复干)在开始1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辣木多糖的酶促提取工艺和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以多糖提取率为指标,选择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液料比为试验因素,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纤维素酶辅助提取辣木多糖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差异。4种因素对辣木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顺序依次为:纤维素酶用量>提取温度>液料比>提取时间。建立辣木多糖提取率(Y)与纤维素酶用量(X1)、提取温度(X2)、提取时间(X3)、液料比(X4)的二次正交回归模型:Y=18.6602+0.8134X1+0.7572X2–0.4312X3+0.6909X4–0.5181X12–0.4935X22–0.6277X42,该模型拟合度好,4个因素均对多糖提取率有显著影响(p<0.05)。通过回归模型获得优化的提取工艺为:纤维素酶用量1.60%,提取温度53℃,提取时间68 min,液料比52∶1,在此条件下辣木多糖提取率为19.83%,实际值与预测值一致。辣木不同部位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辣木根、花、嫩叶、茎中均含有丰富的多糖,其中根中含量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部位(p<0.01),可进一步开发利用。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得到的辣木多糖酶促提取工艺条件准确可靠,可有效提高辣木多糖提取率并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燥方法均会引起辣木叶酚类物质、维生素 C、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营养活性成分的损失,以及色泽的劣变和叶绿素的降解,并造成美拉德反应产物 5-羟甲基糠醛(5-hmf)的累积。然而,通过真空微波干燥和冷冻干燥能有效避免辣木叶氧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不同的干燥方式各有利弊。其中冷冻干燥能较好地保持辣木叶中的维生素 C、叶绿素,真空微波干燥能较好地减少酚类物质、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的损失并减少 5-hmf 的累积。对于热风干燥,热风温度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显著,适宜的温度有助于γ-氨基丁酸、异硫氰酸酯、多糖类物质等活性成分的保留。综合考虑干燥方式对辣木叶品质的影响及干燥效率,选择真空微波干燥作为最适宜的辣木叶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9.
介绍柠檬干片的干燥方法和特点,以及柠檬干片在热风干燥和贮藏过程中产生褐变的原因以及控制措施,以期为优化柠檬干片的加工和贮藏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叶面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以农业生产上常用的叶面肥磷钾动力作对照,选择其他3种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粒粒金""施倍多"),在最佳用药时期按照推荐用量进行喷施,设置清水处理,探究3种叶面肥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对照相比,芸苔素内酯和"粒粒金"混合喷施后水稻的高峰苗高于对照,而单独喷施叶面肥的效果都不如对照.在水稻灌浆—成熟期时,水稻的叶绿素含量在芸苔素内酯和"粒粒金"混合喷施处理下处于较高水平,其次是单施芸苔素内酯的处理,喷施磷钾动力和清水处理下水稻的叶绿素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除清水处理外,供试叶面肥处理后水稻的叶面积都大于常规对照,且在芸苔素内酯和"粒粒金"混合喷施处理下达到最大.从产量方面来看,清水处理下水稻产量最低;芸苔素内酯和"粒粒金"混合喷施处理下水稻的有效穗数偏低,但千粒质量和结实率都得到提高,且实粒数处于中等水平,从而使产量得到较大提高,产量达到最高;其次是单施芸苔素内酯的处理.综上,将芸苔素内酯和"粒粒金"混合喷施后,增强了水稻的分蘖能力,进而增加了水稻的高峰苗,水稻无效分蘖的增多进而使水稻有效穗数降低,而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及叶面积的增大能够有效增强水稻的光合作用,进而较多地积累光合产物,从而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新型膦酸类除草剂保试达(dufosinate-ammonium,GLA)防除香蕉园杂草的药效、杀草谱、安全性以及杂草群落次生演替动态,共设保试达200,250,300g/666.7 m2,克芜踪250 g/666.7 m2,百速顿250g/66.7 m2和清水对照6个处理.结果表明,保试达防除香蕉园杂草的药效均比克芜踪、百速顿好,防效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保试达对优势杂草小飞蓬[Gonyza canadensis(L.)Cronq]防效达到100%;各处理对香蕉主茎植株无任何药害.但对香蕉基部蘖芽伤害水平达3~4级;处理试验45 d后,克芜踪处理的杂草群落多样性的丰富度、均匀度、密度-类群等指数显著区别于3个浓度的保试达试验处理,各处理的群落问相似性指数差异十分显著.综合分析可得,保试达250~300g/66.7 m2对香蕉园恶性和抗性杂草有较好防效功能,对香蕉园杂草群落次生演替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首次报道了甜菜筒喙象卵和幼虫的田间分布型与防治指标。通过田间顺行逐株查卵,经概率分布分析看出,在百株有卵(虫)6~21粒(头)时为聚集分布。人工接卵模拟筒喙象为害采种甜菜产量损失结果表明,产量损失率与虫口密度呈幂函数相关(r=0.9913)。根据预测模型,在亩产种子100kg、单价2.2元/kg、防治费用2.85元/亩时,初拟防治指标为亩有卵420~640粒或亩有成虫20~28头为宜。  相似文献   

13.
林贤齐  陈慧琴 《大豆科学》1992,11(2):159-165
经田间试验,对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的生育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淮流域夏播大豆,以选用生育期近100天,株形紧凑的中秆或矮秆品种,适当提高密度,较易获得200kg/亩以上的稳定高产。其株高、单株干重与叶面积增长积累动态,呈苗期较慢,花荚期开始转快,鼓粒期减缓的“S”形曲线,各转折点变化较小,曲线较平滑有利于高产。200kg/亩以上大豆的生物产量与粒/茎较高,在提高单株荚、粒数的基础上,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程度相对加强,较高的叶面积系数与干物质积累,尤其是鼓粒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势与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是取得200kg/亩以上产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永茂  张颖 《大豆科学》1996,15(2):175-183
1991-1993年在牡丹江地区岗地白浆土上进行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在31506亩上实现亩产212.4kg,同时在13255亩较大面积上达亩产201.1kg。本文阐述了实现亩产200kg的气候、土壤、栽培条件和相应的生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5.
闽红298系1985年从红麻722×青皮三号有性杂交后代中选育而成的红麻新品种。1989—1997年与青皮三号复壮种进行省内外46点次对比,平均亩产原麻423.3公斤,比青皮三号增产16.13%,达极显著。与粤74—3原种对比40点次,平均亩产原麻425.7公斤,比粤74—3增产12.74%,也达极显著。该品种植株高大、茎粗、有效株数多、抗病力强、丰产稳定性好、适应性广。1995—1998年省内外累计生产示范6.942万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不同密度、不同种行植距、以及氮、磷、钾的不同施用量的栽培试验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a.5个因素的产量和增产速率是基本一致的,其效应依次为N 肥(x_3) >密度(x_1)>K 肥(x_5) >行距(x_2) >P 肥(x_4) 。b.产量模型与投资效益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分别为R=0. 822和R=0. 895二者相关极显著。相关系数为r=0. 4016,即产量越高,投资效益就越高。c.代表该模型最可靠的丰产结果在2500~3000公斤/亩范围内,与当前大田生产水平相吻合,优化方案分布频率占总次数的29. 47%。d.高产水平方案的指标为4000~4500公斤/亩,其最优组合方案为密度5000株/亩,行距85匣米,氮肥20公斤/亩,磷肥15公斤/亩,钾肥15公斤/亩。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对影响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产量最主要的播期、密度、施氮、施磷和有机肥五项农艺措施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电脑分析,明确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主次作用,建立起综合农艺措施优化数学模型,筛选出该地区不同产量水平及亩产大于1800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陕北丘陵区梯田马铃薯的高产、优质和规范化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在给水条件下,以影响马铃薯产量较大的5个可控主栽因子为决策变量,以产量指标为目标函数,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电脑分析绘图,明确了各项农艺措施的主次作用及交互作用,建立了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筛选出亩产大于3500公斤的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经张家口市姚家庄乡进行大面积验证,证实了该模型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夏大豆淮豆4号高产栽培的生理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海斌  张复宁 《大豆科学》1999,18(3):243-247
采用混杂设计研究淮豆4号在播期、密度、施肥三因素不同水平下,产量结构,叶面积系数天及干物质积累分配情况,探索出200kg/亩以上高产栽培的合理生理指标:叶面积指数分枝期(V8)2.0~2.1在开花盛期达到提高4.1-5.0,然后缓慢下降,并维持在3.5-4.2之间,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应是源多库足,分枝2.8-3.5个,单株结英30个左右,每英粒数从2.2为宜,百粒重22g以上,相应栽培模式是:6月上  相似文献   

20.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