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9 毫秒
1.
纵带球须刺蛾是八宝树、柿和橄榄等许多林木和果树的害虫。在广州一年发生1—3代。幼虫一般7—8龄。它可感染一种疾病,经电镜观察表明,是属一种核多角体病毒病。多角体为四面体、六面体或不规则形,大小约为0.7—1.5μm。具外膜的病毒粒子杆状,长约260—320 nm,宽约60—70 nm。病毒粒子在多角体内成束或单个排列。每个病毒束一般有2—7个病毒粒子。此病毒有很强的感染力,并且因剂量、虫龄的不同而有差异。在自然情况下,它常诱致流行病,是控制此虫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此病毒不感染家蚕和马尾松毛虫。  相似文献   

2.
细皮夜蛾(Selepa celtes Moore)是一种为害八宝树、大叶紫薇等树木的害虫。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八宝树上采到幼虫(见封二图1)。于室内用养虫盅(规格10×15cm,并燃烧酒精消过毒)饲养,至10月18日幼虫全部死亡。死虫大部分掉下盅底,体色变黑,表皮不易触破(见封二图2)。镜检死虫,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呈三、四至多边形。同年10月20日又在八宝树上采回幼虫,在室内用上述养虫盅饲养。22日有部分幼虫死亡,死虫症状同上。镜检亦观察到有同种的多角体。在无病区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回  相似文献   

3.
<正> 1984年8月在广东省林科所林地采集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病死幼虫,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将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洒在松枝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第七天幼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4.
1984年8月在本所林地采集的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死幼虫,曼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垂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用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布在松针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到第七天幼虫开  相似文献   

5.
<正> 线茸毒蛾(Dac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是法国梧桐、重阳木、樟树和月季等的重要食叶害虫。1984年9-10月间在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有幼虫罹病致死。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萎缩,头部显得比体躯大、毒毛竖起、呈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症状。多角体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3-2.0微米(见图1),从多角体超薄切片上可观察到六角形和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6.7毫微米(见图2)。用7×10~7多角体/毫升病毒液涂叶片,喂饲3-5龄线茸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病毒属  相似文献   

6.
朱红毛斑蛾(榕树斑蛾)(Phaudaflammans Walker)在广东省的广州、陆丰等10余个县(市)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榕树。于1983年和1984年的10月间,我们在广州市郊广东省林科所林内均观察到朱红毛斑蛾的为害情况,这虫尤其喜欢取吃大叶榕和小叶榕的叶子,严重时将整株树叶吃光,在发生期间,我们采集到不少染病死虫(图一、二),病虫背面变黑,腹部及两侧呈深红带黄的颜色,组织液化,经镜检发现有大量的多角体。据统计,自然界病毒染病率达60%。在室内重新接种健康幼虫,其病虫的症状及病毒多角体与上述相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在湖南西部地区相继发生,一年一代,幼虫出现在4—9月,共8龄。以马尾松、栎类为主食。幼虫感染核型多角体病毒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逐渐变为棕褐色。死虫体内部组织液化,体壁一触即破,并流出茶色稀脓液,不臭。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1.8—2.9微米,有些可大到4.0微米。超薄切片观察为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毫微米×30—40毫微米。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中心距离约为44(?),晶格点直径约为25(?)。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毫微米。据此可知,本病毒属于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8.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9.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etapex Hampson)在湖南分布较广,是一种杂食性昆虫。乌桕毒蛾能被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侵染致死。该多角体大小为1.5—2.5微米,多数呈不规则正方体,少数呈三角形四面体。降解后,病毒束呈长方体,大小为120—160×400—450毫微米。病毒粒子棒状,大小为60—80×340—360毫微米。一般两个病毒粒子组成一个病毒束。经鉴定,该病毒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杆状病毒属(Baculovirus)A亚组的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10.
<正>在害虫的综合防治中,利用昆虫病毒治虫,是安全有效的手段之一,各地已相继开展研究和应用。近年来,我们对河北省的昆虫病毒资源开展了调查、采集、试验研究,已采集分离到部分昆虫病毒,现报导如下: 一、红腹灯蛾(Spilosomα Punctor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1982,83,84年分别在保定、石家庄的甘兰、芹菜、和桑树上采到病死虫。 据电镜观察:多角体形状不甚规则,呈近似三角形,四边形,六角形以至近球形。一些多角体表面有乳头状突起或凹陷,多角体直径1.6—2.4微米,平均2.1微米。核衣壳杆状,大小约330×33毫微米。此病毒国内外未见正式报导。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国南方松林的主要害虫。其发生世代多,面积大,为害严重,造成损失大。在70年代初,我们获得了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 CPV)。多角体呈六边形的廿面体,大小为0. 5—6微米。病毒粒子廿面体,直径为42—56毫微米,在每个角上有一刺状物突起。经多年的研究,证实D. CPV致病力强,3~4龄幼虫半致死浓度(Lc50)为2.5×10~6PIB/毫升;已在林间试验四万余亩,杀虫率达70%以上,持效作用达5—6年。D. CPV可用松毛虫幼虫大量生产,成本低。对脊椎动物安全。应用D. CPV防治马尾松毛虫是一种有效而可行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斑埃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新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8年从危害刺槐的外斑埃尺蠖(Ectropis excellens Butler)病死虫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电镜观察且种新核型多角体病毒。其多角体大小为0.64-1.92μm。病毒粒子呈杆状,大小为292nm×71.3nm。  相似文献   

13.
文摘     
马尾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生产方法的研究(广东省林科所森保室,广东林业科技通讯,1983,1:7—10) 近年来进行了室内和林地搭栅养虫、林间放卵块和放养幼虫以生产病毒的研究,表明在林间立木放养的幼虫上生产病毒的方法简便易行,成本低,产量高。因春季多雨,  相似文献   

14.
杨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为害杨属树种。1980年以来在我省低海拔地区的杨树栽培区普遍发生,受害严重林地株虫口密度达千条以上,致使树叶吃光,染成灾害,至今该虫的发生面积仍然有增无减。为了寻求新的生物防治措施,我们于1980年在太谷县调查时,发现大量幼虫感染死亡,乃将虫尸收集,其中对“t—01”(虫尸编号)经81—83年反复回接,作了光学显微镜及电镜观察,经鉴定证明为一种核多角体病毒,定名为 Baculovirus candida“A”,俗称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在搞清病原的基础上,初步进行了室内感染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供野外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纹杂毛虫(Cyclophragma undans Walker)幼虫感染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简称CuNPV)初期,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变为深褐色。死后内脏液化,体壁易破,流出茶色脓液,不臭。室内毒效测定,CuNPV0.4×10~8PIB/ml能使6—8龄波纹杂毛虫幼虫死亡率高达94.7%。 CuNPV的多角体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和不规则的多边形。大小为1.8—2.9μm,少数可达4.0μm。多粒包埋,多数为2—4个。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50—300×30—40nm。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为点线型,两点的中心距离约为4.4nm。晶格点的直径为2.5nm。病毒束外面有一层共同的疏松蛋白质膜包围,膜厚为15—20μm。病毒粒子经直接释放的DNA,在电镜下呈松弛的开环状分子和闭环状分子,平均长度为36.1μm。分子量为71.12×10~6道尔顿。经试验鉴定本病毒为CuNPV。 CuNPV的安全试验结果表明,对脊椎动物未发现不安全之处。  相似文献   

16.
橄榄黄小卷叶蛾在福建福州地区年发生6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和枯枝落叶中结茧化蛹越冬。第1代幼虫4月上旬开始孵化,其幼虫以取食橄榄嫩梢、幼果及叶片为害。在幼虫数量高峰时,适期采用苏云金杆菌、棉铃虫多角体病毒、阿维菌素等生物农药(制剂)进行防治,可达到控制该虫为害的目的,且具有环保效应。  相似文献   

17.
黄刺蛾 Cnidocampa flauescens (Walk-er)俗名洋辣子,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多年来,四平市杨树人工林受害面积达40多万亩,株虫口密度达550~670头,初孵幼虫近千头,树叶、杂草全被吃光,造成严重为害。在虫害调查时,发现大量病死虫尸,经鉴定其虫尸溶液含大量核型多角体病毒,为杆状病毒 A 亚组病毒,是典型的多粒包埋型的核型多角体病毒病(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几年来,我  相似文献   

18.
油松毛虫(Dendrolimus tabulaeformusTsai etliu)在北方分布较广,是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我所在学习外省经验研究利用昆虫病毒防治松毛虫的过程中,最近在本地区发现了油松毛虫多角体。经中国科学院北京动物研究所鉴定,初步认为是油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通过用于室内和林地防治试验,证明对油松毛虫有较高的杀虫效果,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微生物杀虫剂。一、病原体的发现1977年8月,我们用从建平县富山公社鱼山子林地捉的2龄左右的油松毛虫幼虫,分放在用松毛虫死虫水、棉铃虫病毒和洗衣粉水等14种不同材料处理的松枝上,在室内进行观察。8~20天后,各种处理的试虫几乎全部死亡。根据显微镜检查,在每种处理的死虫中都发现了多角体,其中最多的占89%,最少的也有33%。分析结果,与试验处理无关。随后,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饲毒时美国白蛾幼虫虫龄和饲毒剂量对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青岛分离株产量的影响,从而探寻HcNPV室内大量增殖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虫龄、剂量以及虫龄和剂量的组合对单头幼虫的HcNPV产量、幼虫死亡率以及病毒总产量均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在室内大量增殖HcNPV时,以1.48×106 OBs/头的饲毒剂量饲喂5龄和6龄幼虫均可以获得最高的病毒产量,百头幼虫的病毒总产量分别达到1.55×1011 OBs和1.50×1011 OBs。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在桑蚕区使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的安全性,选择2~4龄家蚕幼虫,在起蚕后添食浓度为1.06×107~1.06×108 PIBs/mL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观察其生长发育及蚕茧品质指标。结果表明,取食了病毒的家蚕幼虫在眠蚕体重、上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蛹羽化率和受精雌成虫单雌产卵量等指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表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家蚕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