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不耐高温苜蓿耐寒力强,冬季零下30℃可安全度过;有雪覆盖时,零下40℃也可耐过。但耐热力很差,夏季气温超过35℃时,即出现生长停滞现象,对产草量有一定影响。补救措施:当地全年气温35℃以上的天数不多的,可在高温天气时进行冷水喷灌或冷水灌溉,以降低气温和地温;当地全年气温35℃以上的天数很多的,不宜种植一般苜蓿,应选择耐热力较强的“淮阴苜蓿”种植。2不耐涝洼湿地苜蓿根系发达,入土较深,能吸收土壤深层水分,所以抗旱能力较强。但怕湿地及水淹,连续积水1 ̄2天即出现大批死亡现象。补救措施:选择排水良好的土地种植苜蓿,连续降雨时,及时…  相似文献   

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9,28(4):168-191
记载我国清代苜蓿的史料资源丰富。本研究采用植物考据学原理与方法,以记载清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考查清代苜蓿的栽培利用状况。结果表明,苜蓿是清代重要的作物或饲草,在华东、华北、东北和西北乃至陕川鄂毗邻地区均有苜蓿种植,据不完全考证,清代有21个省的176个县(州、府、地区等)种植苜蓿。苜蓿的考证亦受到清代学者的重视,雍正《畿辅通志》曰:"藤蔓菀,叶丛生,紫花,荚实。"徐松曰:苜蓿"今中国有之,惟西域紫花为异"。在清代亦有学者对苜蓿的名称进行了进一步的考证;清代苜蓿的植物学与生长特性研究也比较突出,程瑶田和吴其濬开展了苜蓿植物形态学方面的研究,同时程瑶田还对苜蓿生长特性、物候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苜蓿的治碱改土和固氮肥田等生态特性在清代被广泛利用,并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中,苜蓿的饲蔬两用性和本草性得到广泛利用,特别是在灾荒年里,苜蓿的食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罗振玉提倡在僻远地区种苜蓿等绿肥作物以肥田,并建议引进国外苜蓿良种;为了保护苜蓿,陕西有些县村都制定了苜蓿保护条例;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苜蓿适宜土壤的选择,利用苜蓿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性,将苜蓿种植在了碱地、沙地、石地、淤地、虫地、草地和阴地等上;认识到了苜蓿种子的硬实性,并在播种前进行处理,掌握了苜蓿的适宜播种时间,并制定了苜蓿刈割制度,规范了苜蓿干草调制方法,强调苜蓿地的冬春季管理,在清代有了比较清晰系统的苜蓿农事月龄。  相似文献   

3.
孙启忠  柳茜  李峰  徐丽君  陶雅 《草业学报》2018,27(10):204-214
苜蓿被《救荒本草》《本草纲目》《群芳谱》和《农政全书》以及明皇帝实录与方志等经典要籍所记载,充分体现了苜蓿在明代的重要性、研究的普遍性和种植的广泛性。本研究以记载明代苜蓿的相关典籍为基础,应用植物考据学原理和方法,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明代苜蓿种植分布与状况、植物生态生物学特性、栽培管理和利用方式等进行尝试性研究考查。结果表明,明代在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北京、甘肃和宁夏等省均有苜蓿种植,其中以“三晋为盛,秦、鲁次之,燕、赵又次之”。在苜蓿植物学、生态生物学研究方面成绩显著,对苜蓿植株形态、花色及其着生部位、荚果种子形状的精准描述已达到现代植物学的水准。同时,对苜蓿的轴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记载其根的形态与黄芪的根相类似。在明代出现了紫花和黄花2种苜蓿的记载;主张苜蓿与荞麦混作,并利用苜蓿的肥田能力,将苜蓿纳入了轮作制度中;提倡7、8月种苜蓿,一年三刈,种子田一刈;苜蓿3年后生长进入旺盛期,7、8年后衰退垦去。在苜蓿饲用方面明代王象晋提出了最佳利用时期,即“苜蓿花时,刈取喂马牛,易肥健食”。同时,在苜蓿的食用、药用等方面人们利用得更加具体有效。此外,苜蓿还可做贡品。  相似文献   

4.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7,26(1):178-186
我国近代苜蓿栽培利用技术研究特点是在传统苜蓿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试验科学理论与技术,在品种类型之特性、引种驯化、种植栽培、加工贮藏和饲喂利用等方面构建形成了苜蓿栽培学框架。本研究采用文献考证法,在收集查阅近代文献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的整理排比、甄别考证和爬梳剔抉,并结合近现代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结果表明,在近代我国苜蓿引种试验广泛,从东北、华东、西北乃至南方均进行了苜蓿的适应性观察研究,同时也对苜蓿栽培生物学、干草与青贮调制技术及饲喂技术进行了研究。在民国时期,中美农业科技考察团对我国畜牧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发展以苜蓿为主的饲料作物种植提出了建议。在近代,苜蓿与其他作物一样,其西方科学技术乃至本土试验研究成果已得到了快速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5.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9):183-193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马嗜苜蓿,苜蓿作为马的最佳牧草,为唐马的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采用植物考据原理与方法,以记载隋唐五代苜蓿的典籍为基础,结合现代研究成果,考查了隋唐五代时期苜蓿的种植分布与栽培利用等。结果表明,陇右8坊48监和1296个陆驿的设置,带动了唐苜蓿的发展。《陇右监牧颂德碑》记载:时在陇右牧区,“莳茼麦、苜蓿一千九百顷,以茭蓄禦冬”。考查发现,唐时期陇右、关内、河东三道、安西都、毗沙都和渭河与黄河下游流域乃至郢州等皆有苜蓿分布。《新唐书》记载:“凡驿马,给地四顷,莳以苜蓿。” 根据《唐六典》记载的驿站马匹数量,最大的都亭驿站有驿马75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00 hm2,最小的驿站有驿马8匹,应有种植苜蓿等饲料的驿田21.33 hm2。驿田之性质与牧田同,这些驿田,用来种植苜蓿,解决马饲料问题。在苜蓿种植管理技术方面,在隋朝设有掌管种植苜蓿的部门,唐有苜蓿丁掌管苜蓿种植,并以律令制度对苜蓿种植进行了规定,建立了以苜蓿为主的饲草基地,解决了冬季饲草这个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关键问题;唐代仍沿用着汉代苜蓿分期播种技术,加强了苜蓿秋冬季的管理,苜蓿在饲用、食用、药用和香料等方面都有大的发展。隋唐五代苜蓿的管理经验和种植利用技术,对今天我国苜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鉴借作用。  相似文献   

6.
孙启忠  柳茜  陶雅  李峰  徐丽君 《草业学报》2018,27(7):187-195
自汉代苜蓿引入我国以来,受到历朝历代的重视,民国时期亦不例外,苜蓿种植利用也得到了发展。在收集近现代有关苜蓿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西北地区苜蓿种植利用情形进行了梳理与归纳,结果表明,在民国时期西北地区乃为我国苜蓿种植集中区,在陕西、甘肃、新疆、绥远(西部)、宁夏和青海等都有种植,据不完全考查,种植苜蓿的县有52个,其中以陕西最多,达22个县,甘肃次之为14个县,新疆为8个县,绥远(西部)为3个县,宁夏2县(道)和青海1个县。特别是陕甘宁边区发展苜蓿的势头高涨,如1942年边区政府在延安、安塞、甘泉、志丹、定边、靖边等县种植苜蓿达3万亩,陇东种植苜蓿2.3万亩;1944年延川县紫花苜蓿保留面积2.0万亩,到1949年,陕西全省种植苜蓿约98.49万亩。1949年新疆苜蓿保留面积达29300 hm2。绥远河套地区还进行了苜蓿粮草轮作,并建立了苜蓿种植基地。为了鼓励苜蓿种植,边区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例如,1941年边区政府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关于种牧草的指示信》,1942年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卅一年推广苜蓿实施办法》等,李仪祉在治理黄河的方略中,从大农业、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出发,提倡广种苜蓿,肥田养畜,并提出了4条种植苜蓿的措施。李烛尘提出,苜蓿根入土深,且能耐旱,适宜西北地区种植和培植草原。苜蓿除用于饲喂家畜外,幼嫩时可当蔬菜食用,在灾荒年也是百姓很好的救荒食物,苜蓿作为农产品常出现在兰州的市场上,试验表明苜蓿保存水土流失的作用要大于作物。  相似文献   

7.
8.
基于PAID4.0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面向对象的VB6.0程序语言,辅助以InterDev、Asp、HTML语言,Dream Weaver网页制作工具,SQL Server后台数据库管理,以北京地区的地理环境、水土、气候等生产条件为主要依据,将苜蓿Medicago sativa产业化过程所需的知识库、模型库和逻辑推理机有机结合,贯穿了苜蓿适宜品种与播期选择、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病虫草害诊断与防治、适宜刈割时期预测、草产品质量评价等苜蓿产业化过程的所有环节,构建并完成了在单机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科学实用的北京地区苜蓿栽培管理专家系统,为北京地区的苜蓿种植户和企业等用户实时查询和掌握科学的苜蓿栽培管理知识与技术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王庆雷 《草业科学》1999,16(3):17-19
根据黄淮海低平原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提出了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及适宜本地条件、适宜苜蓿产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面积最大的一种豆科牧草,被称为“牧草女王”。在我国广泛种植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等黄河沿岸省区及东北地区,南方一些省区也有种植。近年来,由河北省河间市桃园街益农科技发展传播中心科技人员引进原产加拿大的紫花百倍,选育成功,可称为“饲料新秀”。它全年生长期250-260天,1年种植受益10年,1年可收割8-10次,当年种植,亩产鲜革4000kg以上,2年后亩产草可达1.2-1.5万kg,其适应性强,繁殖快、抗干旱、耐积涝.零度以下严寒和55℃以上高温条件下仍然能正常生长。紫花苗猪…  相似文献   

12.
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提出了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技术措施及适宜本地区条件、适宜苜蓿产业化生产的科学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在草地建植、保护覆盖、抑制杂草、种植绿肥、饲用和坪用的利用价值,并结合试验,主要介绍了天蓝苜蓿的高度、盖度和越冬性等草坪坪用性状.  相似文献   

14.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的牧草,具有适应性广、抗逆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及耐放牧等特点,是一种最有经济价值的多年生豆科饲料作物。目前,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苜蓿草的需求越来越高,为了使各地在种植苜蓿草的过程中,能够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下面结合实践谈谈苜蓿的栽培与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苜蓿的种植与加工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辽东地区苜蓿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2年,丹东市苜蓿的种植面积不足133hm^2,到2003年猛增到466hm^2,出现66.7hm^2以上种植大户2个,每公顷经济效益超过5000元。辽东山区属温带湿润性气候,阴雨天多,光照相对少,年平均降雨量900~1200mm,作物生长季4~9月份降雨量为800~1000mm,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是东北降雨量最多的地区,平均气温7~9℃。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地区苜蓿高产栽培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三角洲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利用,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环境,黄河三角洲地区已将可持续农业作为农业的发展方向,农业种植模式逐渐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并以种植苜蓿作为农业与牧业结合的纽带。苜蓿具有饲用价值高、营养丰富、适宜范围广等优点;同时种植苜蓿又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壤利用率,其生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在广大农牧结合区,苜蓿的生产规模发展十分迅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适宜苜蓿产业化生产的高效、科学的栽培管理技术也…  相似文献   

18.
苜蓿栽培与肥料效应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迅速发展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畜牧业及解决该市牧草短缺的现状,巴彦淖尔市农牧业科学研究院草原与草业中心在乌拉特后旗青山镇西补隆村圣牧高科有限公司苜蓿基地进行了苜蓿种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运用科学的栽培技术与施肥方法种植苜蓿可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皇竹草,又名王草、皇草,原产哥伦比亚,20世纪90年代初引入我国,为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直立型耐刈割的速生性牧草,因其茎杆似竹子,故称为皇竹草。皇竹草植株高大,可高达3~4m,直立丛生,茎粗3~4cm,节间长9~15cm,有12~16节,茎节被叶梢包被,每个节着生一个胞芽和一片叶,叶片宽大而弯垂,长60~120cm,宽3~4cm,幼嫩叶片背面有稀疏毛,颜色较浅;该草分蘖力强,一般每株可分蘖15~30根,多的可达40根;皇竹草根系发达,根长可达2m以上,抗干旱能力强。皇竹草适品性好、营养价值较高、产草量高,…  相似文献   

20.
根据旱作草田轮作中苜蓿、红豆草不同播种方式连续5年的产草量测定和7年的栽培试验结果,对苜蓿、红豆草不同播种方式的产出和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旱作条件下苜蓿、红豆草参与草田轮作的最佳播种方式、栽培管理技术及合理的利用年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