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在青藏高原对放牧第18年的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现存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率增加,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长期重度放牧使高寒灌丛群落结构简化,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现存量减少.植物群落的高度、总盖度和枯草盖度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加,绿色植物的盖度在中度放牧样地最高.从轻牧到重牧,灌木和禾草的优势地位被典型杂类草替代.长期重度放牧在青藏高原草场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青藏高原实施"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对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的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3年的封育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的总盖度从78%提高到98%,优良牧草产量增加156.96g/m2(52.8%),毒杂草产量减少29.7g/m2(33.1%);中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盖度从55%提高到79%,优良牧草产量增加151.9g/m2(96.1%),毒杂草产量减少60.0g/m2(29.4%);重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盖度提高了35%,可食杂类草和不可食杂类的盖度分别提高了25%和7.3%,优良牧草产量增加22.9g/m2(35.0%),毒杂草产量增加59.0g/m2(25.5%)。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的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3年的封育研究,结果表明:轻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的总盖度从78%提高到98%,优良牧草产量增加156.96g/m2(52.8%),毒杂草产量减少29.7g/m2(33.1%);中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盖度从55%提高到79%,优良牧草产量增加151.9 g/m2(96.1%),毒杂草产量减少60.0g/m2(29.4%);重度退化草地封育3年后总盖度提高了35%,可食杂类草和不可食杂类的盖度分别提高了25%和7.3%,优良牧草产量增加22.9g/m2(35.0%),毒杂草产量增加59.0 g/m2(25.5%).  相似文献   

4.
不同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放牧强度对荒漠草原植被和滩羊生产性能影响的研究得出:(1)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生活力减弱;(2)放牧强度与植被总盖度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植被总盖度减小;(3)放牧强度与草地牧草现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减少;(4)放牧强度越大,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牧草所占总产草量的比例越小;(5)滩羊个体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存在着强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Ga=18.48-7.01G(r=-0.97**);单位革地面积(1 hm2)增重与放牧强度之间呈强的相关,回归方程为:Gh=0.31 17.60G-6.60G2(r=0.87*);(6)综合考虑各研究指标,本类草地放牧强度应以不超过0.75只/hm2为宜.  相似文献   

5.
认识不同放牧方式和放牧强度对草地的长期影响是持续管理草地系统的基础。在新西兰南岛中南部,对补播优良牧草的生草丛(tussock)草地组成在不同放牧方式(连续放牧、交替放牧和轮区放牧)×放牧强度(载畜率=1.9,3.0和 4.1羊单位/hm~2长期影响的监测表明:不同放牧处理,尤其是放牧强度对草地组成的影响远大于同一地区地形的作用。随着载畜率的提高,植被盖度下降。生草丛禾草盖度在轻牧下降低程度大于重牧条件下,说明其较补播牧草耐重牧,但轻牧下其竞争力弱。轻度放牧有利于鸭茅(Daetylis glomerata),白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和黄花茅(Anthanthum odoratum)生产能力的发挥;而黑麦草(Lolium perenne)和翦股颖(Agrostis capillaris)却在重牧下生长丰盛。但轮牧对鸭茅、黑麦草、毛雀麦(Bromus mollis)等的生长均有利。放牧、尤其是高强度的连续放牧有助于杂草鼠耳山柳菊(Hieracium pillosella)的侵入,促进草地的退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正确评价连续放牧对禾本科牧草的影响,在科尔沁典型沙质草地,设置不同放牧强度的4块样区,连续放牧4年后对各样区植被中禾本科植物的盖度和高度进行了样方调查,分析了3个禾本科植物功能类型.结果表明:1)禾本科植物的平均盖度对重牧比较敏感,而在中牧区、低牧区和对照区差异较小;2)3个功能类型植物的高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有规律的降低.而且多年生牧草的高度对放牧强度最敏感,一年生优质牧草次之,一年生劣性牧草最不敏感;3)多年生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减少,在重牧区仅为0.69%;一年生优质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表现为中牧区>低牧区>重牧区>封育对照区,说明放牧干扰有提高此相对盖度的影响;一年生劣性牧草在各样区的相对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放牧强度对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长江三峡地区灌丛草地植物产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灌丛草地上的优势草本植物种是芒 ,重牧区灌丛草地中芒的地上生物量均显著 (P<0 .0 5 )小于对照和轻牧区。对照、轻牧和重牧 3种处理下 ,芒的平均地上生物量 (干物质 )分别为 (74 9.1± 80 8.7) kg/ hm2 、(6 98.6± 6 78.8) kg/ hm2 和 (2 2 2 .5± 10 0 .5 ) kg/ hm2 。在对照、轻牧和重牧处理下 ,灌丛草地禾草、灌木和杂类草的产量组成依次分别为 :3.7∶ 1.5∶ 1、5 .3∶ 1.6∶ 1、1.5∶ 1.2∶ 1,灌丛草地上禾草的产量动态变化趋势与总产草量的变化基本一致。9月份灌丛草地的产草量最高 ,对照、轻牧和重牧 3个处理的总产草量分别为 30 4 2 .8kg/ hm2 、2 5 18.4 kg/ hm2 和 1180 .3kg/ hm2 。  相似文献   

8.
长期放牧对青藏高原高寒灌丛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在青藏高原对放牧第18年的植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地上现存生物量和草场质量的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率增加,植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单峰曲线模式。长期重度放牧使高寒灌丛群落结构简化,地上现存生物量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现存量减少。植物群落的高度、总盖度和枯草盖度随着放牧强度的降低而增加,绿色植物的盖度在中度放牧样地最高。从轻牧到重牧,灌木和禾草的优势地位被典型杂类草替代。长期重度放牧在青藏高原草场退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青藏高原实施“取半留半”的放牧原则,对于防止草场退化,提高牧草利用率,维持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都有益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下(轻牧、适牧、重牧、过牧),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的牧草现存量,种群牧草量构成及年产量变化。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地牧草现存量呈下降,牧草利用率呈增加趋势。放牧强度对黑麦草茎、叶生长具明显影响,对白三叶影响则较小;黑麦草绿色茎叶比随放牧强度增大而降低,白三叶茎、叶植物量分配主要受季节影响。适牧的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牧草量呈线形函数变化,而轻牧、重牧和过牧则呈幂函数变化,各放牧强度黑麦草现存量均随白三叶牧草量的增大而增多。黑麦草种群和群落产量均为:适牧>重牧>过牧>轻牧;白三叶种群产量为:适牧>过牧>重牧>轻牧。随放牧强度增大,黑麦草组分相近,白三叶组分呈增加,杂草和死物质组分呈降低趋势。因此,放牧能提高白三叶组分,抑制杂草植物生长,降低混播草地凋落、枯死损失,增强黑麦草和白三叶种群生长的正效应作用;适度放牧利于混播草地中黑麦草、白三叶组分比的稳定,维持混播草地高生产力。合理的草地利用率是保持高产、优质草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牦牛放牧率与小嵩草Kobrecia parva高寒草甸暖季草地地上、地下生物量相关分析得出,牦牛放牧率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地上、地下生物量有显著的影响.随着放牧率的增加, 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及其比例减小,杂类草比例增加;总地上生物量和优良牧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 杂类草地上生物量与放牧率呈二次回归关系,且当放牧率为2.30头/hm2时, 1998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放牧率为2.04头/hm2时, 1999年杂类草的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各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放牧率呈线性回归关系;1998和1999年对照组0~30 cm地下生物量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的1.1,1.4,1.5倍和1.1,1.6,1.7倍;1998年各放牧处理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占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为:0~10 cm占87.18%~88.38%,10~20 cm占8.19%~9.55%,20~30 cm占2.87%~3.44%;1999年各放牧处理0~10 cm地下生物量占0~30 cm总地下生物量的88.04%~89.37%,10~20 cm占7.14%~9.34%,20~30 cm占2.25%~3.5%;另外,1999年各处理组0~1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高于1998年,而10~20和20~30 cm地下生物量的比例均低于1998年.不同土壤层地下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呈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选择克氏针茅典型草原放牧的西门塔尔牛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短期不同放牧强度(零放牧、轻牧、中牧、重牧)对草地土壤有机碳及pH值的影响,以探索典型草原适宜的载畜率。结果表明:①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降低,且在重度放牧条件下呈显著差异;而2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重牧>中牧>零放牧>轻牧,且重牧与轻牧呈显著差异。②土壤pH值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增加。③垂直分布上,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pH值大小顺序均呈现为10~20 cm>20~30 cm>0~10 cm。由此可见,制定适宜的载畜率,维持土壤养分平衡,是遏制草地退化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设置6个可控放牧强度样地,进行连续4年的植物功能群变化研究。应用多重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放牧干扰对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3大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群落总多度和各功能群多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2)不同放牧强度区,莎草科多度均随放牧年份基本保持不变。低强度放牧区,禾本科和杂类草多度显著增加;高强度放牧区,禾本科和杂类草多度显著降低;(3)不同放牧强度区禾本科相对多度比例随放牧年份降低,而杂类草相对多度比例增加。综述所得,高寒草甸莎草科对放牧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强,且禾本科与杂类草对放牧干扰的差异化响应导致了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南方地区水热条件好,草地资源丰富且放牧家畜种类和数量较多,为充分利用当地草地资源,促进草畜平衡,本试验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人工草地不同牧压下山羊放牧行为的变化。试验采用野外群体观察法对2种牧压(重牧H和轻牧L)下山羊放牧行为及其参数进行观测记录。结果表明,2种牧压下放牧山羊采食时间都极显著(P<0.01)大于其他行为时间;鸭茅、黑麦草、白三叶的采食时间分别占总采食时间的29.2%,29.0%,25.4%,3种牧草的采食时间之和极显著(P<0.01)大于杂草的采食时间,但3种牧草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牧压增加与时间推移,山羊采食速度逐渐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山羊采食速度与口食量呈现负相关的关系。本研究表明,放牧载畜量作为草地管理手段之一,可用来调控草地组成,增加家畜有效采食量,提高山羊放牧系统的经济效益与当地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测定禁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下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种群总盖度、密度、高度和总生物量,旨在掌握放牧对小叶锦鸡儿种群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小叶锦鸡儿灌丛密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11)。这说明中度放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小叶锦鸡儿的繁殖。灌丛盖度、高度和总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这说明放牧对灌木种群有明显的负作用。综合考虑小叶锦鸡儿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生产力,在荒漠草原上适宜的载畜率应为中度放牧。  相似文献   

15.
放牧强度对晋北盐碱化草地植物经济类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晋北盐碱化草地设置不放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重度放牧(HG)和极度放牧(EG)5个放牧强度研究该草地群落物种类群的变化,为确定草地合理的载畜量和放牧利用奠定基础。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禾本科类群比例减小,CK与其他4个放牧强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豆科类群比例呈增大的趋势,但各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菊科类群比例减小,EG与其他4个放牧强度之间差异显著(P<0.05);委陵菜属比例增大,CK和LG之间差异显著(P<0.05);杂草类群减小,CK与LG、HG、EG之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中禾本科类群、豆科类群和菊科类群的质量指数减小,委陵菜属和杂草类的质量指数增大。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高寒牧区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对多年生混播人工草地群落特征及地上现存量的影响,从2003年至2005年在垂穗披碱草(Elymus natans)/星星草(Puccinellia tenuflora)混播草地上开展了牦牛放牧控制试验。结果表明:植被盖度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放牧强度对放牧区植物群落盖度的影响极显著(P<0.01);放牧强度与物种丰富度S、多样性指数H′、多样性指数D(除了第1年)和均匀度指数J′(除了第2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二次回归,各放牧区与对照区植物群落的相似性系数与放牧强度成显著负相关(R=-0.9205),说明各放牧区植物群落朝着远离对照群落的方向演替;放牧强度和放牧时间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且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各处理组同一时期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鼠害抑制对三江源区轻度退化高寒草甸植被的影响,于2019年3月18 日-22日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的典型高寒草甸上开展人工鼠害抑制试验,未抑制区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鼠害抑制试验区莎草科和禾本科的重要值分别较对照显著增加,阔叶型可食草和毒害草的重要值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鼠害抑制试验区草地群落的总盖度较...  相似文献   

18.
喀纳斯草地群落和土壤理化特征对放牧干扰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不同放牧干扰强度下喀纳斯草地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及土壤养分分布与植物群落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放牧强度的增加,植物群落高度下降,生物量减少,盖度降低,密度则在一定放牧强度内呈增加趋势;土壤容重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含水量在0~10 cm土层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两者在重牧与极牧阶段均无差异(P>0.05);从轻牧到重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有效磷在土壤表层(0~10 cm)均呈下降趋势,到极牧阶段又上升,而土壤速效钾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分布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呈正相关,且土壤有机质与植物群落高度和生物量相关性显著(P<0.05),土壤有效磷、速效钾与植物群落特征均表现为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Vegetation changes were evaluated over an 11-year period (1995–2005) on 2 light- and 2 conservative-stocked Chihuahuan Desert pastures in south central New Mexico. Grazing treat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pastures over a 5-year period from 1997 through 2001. Pastures were not grazed in the 1995–1996 and 2002–2005 periods due to drought. During the 1997–2001 grazing period, grazing use of primary forage species averaged 29% and 40% on light- and conservative-stocked rangelands, respectively. Grazing intensity was consistently higher on conservative-stocked than light-stocked pastures. During our study heavy grazing occurred only in 1 year on pastures with conservative stocking.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species or species categories (grasses, forbs, shrubs) of autumn standing crop and basal cover between light-and conservative-stocked pastures. Standing crop of total vegetation and perennial grasses showed large fluctuations among the years due to variable rainfall. Under both treatments, total herbaceous standing crop was unchanged, but perennial grass standing crop declined by over 50% when the last 3 years of stud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first 3 years of study. Broom snakeweed (Gutierrezia sarothrae Pursh), a poisonous half shrub, increased in standing crop and cover during the study. Basal cover of total perennial grasses declined less under light than conservative stocking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However, climatic conditions exerted the overriding influence on vegetation standing crop and basal cover.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light stocking in the Chihuahuan Desert does not increase perennial grass production compared to conservative grazing but it could have a small benefit in maintaining perennial grass cover during drought. We believe our findings have broad application in the Chihauhuan Desert, but caution they might not apply well to other arid rangeland typ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