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淮地区小麦超高产主要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1996~1997年于河南、江苏两地小麦超高产综合试验,初步论述了在合理选用品种基础上的超高产栽培调控技术:(1)明确栽培途径,建立高质量群体起点;(2)以合理叶蘖动态为直观指标,全面构建超高产群体结构;(3)强化苗株保健,提高超高产群体抗逆安全生产能力。并据本次试验实践与体会,提出了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突破的关键问题:(1)必须突出超高产品种生产力本质特征与因种栽培的研究;(2)必须突出保健栽培,增强超高产群体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2.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以超高产小麦品种石麦12为实验材料,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存在着明显差异。每公顷150万基本苗的种植密度条件下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RUBP羧化酶活性、叶绿素含量、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叶源量等光合指标都表现出明显优势,相对于其它处理来说产量表现出极显著。研究结果表明,超高产小麦品种石麦12应适当控制基本苗数,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以提高生育后期光合能力,增加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3.
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育种与栽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麦育种和栽培实践 ,对宿州市小麦超高产育种和栽培作了总结。笔者认为 :在多穗型的基础上选育大穗型、提高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是小麦超高产育种的可行方案 ;超高产栽培方面 ,应加强小麦中期生育规律及调控研究 ,建立完整的小麦生育指标诊断体系 ,才能使小麦超高产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4.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结构与调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玉米公顷产量高于15000kg作为超高产指标,基于2003~2006年课题组设在吉林省梨树县等地、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的100个高产区块的试验数据,从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源库关系等角度对超高产群体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超高产群体在拥有高量穗数的同时,仍保持良好的结实性,即超高产群体的总粒数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群体;超高产群体的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一般高产群体,且收获指数仍保持在一定的高水平上;营养体建成期间高量的干物质积累是超高产形成的基础,而子粒形成及灌浆期间高量的干物质积累则是超高产形成的关键,二者缺一不可;超高产群体具有高叶面积指数(LAI)的同时,维持了较高的粒叶比。即与一般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的源库关系是建立在更高水平上的相对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年超高产试验研究与创建实践,提出了春玉米超高产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5.
兖州市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合多年试验结果,研究明确了超高产(10 000 kg/hm2)小麦的土壤基础养分指标、稳产超高产的安全播种期、中多穗型和中大穗型品种产量突破10 000 kg/hm2的限制因子、依据群体变化动态和叶龄相结合的追肥策略、公顷产10 000 kg小麦的关键技术指标和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超级稻Ⅱ优航2号超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设计基蘖肥与穗肥的不同施氮比例,对超级稻Ⅱ优航2号的超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超高产栽培水稻总颖花数的增加主要在于每穗粒数的增多,超高产栽培水稻产量的显著提高主要是库容量的显著扩大。(2)超高产栽培水稻群体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少,群体源库协调。(3)超高产栽培水稻根系活力、光合能力在孕穗期、齐穗期均高于普通高产栽培水稻,超高产栽培有利于水稻生育中后期有机物的积累。因此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主要技术途径是:(1)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2)培养健壮个体,减少无效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3)提高根系活力和净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超高产一般是指亩产量达到和超过600千克的小麦田块。超高产小麦中后期管理技术可简单概括为三句话:一是推迟春管,减少无效分蘖滋生,促根下扎,建立合理群体;二是科学运筹拔节、灌浆期水肥管理,增喷叶面肥,保穗数、促大穗、增粒重;三是搞好病虫害防治,减少病虫危害,适时收获保高产。一、超高产小麦的生育特点1.个体发育与群体结构创造充分利用光能的群体结构是超高产小麦的基础。小麦干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花前储备在茎、叶、鞘中的营养物质,二是开花  相似文献   

8.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产籽粒9 000kg/hm2)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是高产(产籽粒6 000~7 500kg/hm2)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划分衰老阶段,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氮肥后移,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培育超高产麦田土壤肥力等措施的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9.
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其生理特性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目的】研究超高产春玉米群体冠层结构和功能特性,揭示超高产形成的生理机制,为春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设超高产栽培(SHY)和普通高产栽培(CK)2个处理,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测定超高产春玉米冠层结构及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与普通高产栽培相比,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超高产栽培均小于普通高产栽培,而叶向值均大于普通高产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随着生育时期的推移,超高产栽培与普通高产栽培光合势的差幅增大;吐丝期和乳熟期,两种栽培模式间净光合速率的差异不显著,但冠层光合能力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吐丝后40 d内,超高产春玉米叶片SOD和POD酶活性总体上高于普通高产栽培,而MDA含量低于普通高产栽培。【结论】超高产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高,群体光合势大;叶倾角小、叶向值大,冠层结构合理;叶片SOD 和POD活性强,MDA含量低,衰老缓慢,净光合速率相对较高,冠层光合能力强。在合理的栽培技术调控下,超高产春玉米群体结构与个体功能实现了协同增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小麦品种。[方法]于2006~2007和2007~2008年2个年度田间试验中分别对26个小麦供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分蘖特性、养分吸收特性及部分生理生化特性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26个小麦供试品种中,烟农19、皖麦52和周麦18是适合淮北地区种植的具有超高产(9000kg/hm2)潜力的小麦品种。对各品种的生理特性分析发现,超高产小麦品种的茎蘖数为1300万~1500万/hm2;在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品种多;返青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种无显著差异,但返青后则高于其他品种;超高产小麦品种形成100kg籽粒所消耗的N和P2O5量较其他品种多,而消耗的K2O量较其他品种少。[结论]该研究为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及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氮肥处理对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与超高产小麦生育后期旗叶生理活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后期生长过程中,小麦旗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外渗电导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中后期适量追肥可抑制叶绿素的降解,使植株体内保持高水平的保护酶活性,降低后期细胞膜脂过氧化水平,延长叶片的功能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再生稻的超高产特性,以超级杂交水稻组合Ⅱ优航1号为供试材料,调查了再生稻超高产的库源结构特征,结果:在产量4个构成因素中,头季以每穗粒数的变异最大(12.1%),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133^**);再生季却以每平方米穗数的变异最大(14.6%),与产量的相关最密切(r=0.8279^**)。再生稻超高产的库特征是具有较大的库容量。再生稻的产量限制因素,头季是每穗粒数,再生季是每平方米穗数。再生稻超高产的源特征是必须积累高额的生物产量。头季要实现超高产,必须注重在中期培育面积适当较大、姿态直立的冠层叶片,以提高中后期的群体生长率;再生季则必需依靠萌发更多再生分蘖,来扩大群体叶面积,大幅度积累干物质。  相似文献   

1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及机制,探索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途径。【方法】本试验通过塑盘旱育摆栽、点抛、撒抛3种栽插方式及与机插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征比较,从活棵发苗、分蘖发生、光合物质生产、后期根系活性、群体透光率和抗倒伏性等方面,探究了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结果】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好,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光合势、粒叶比、物质生产积累与转运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撒抛,且后期通风透光性好,群体衰老慢,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能力,抗倒伏性强,产量高。【结论】有序摆、抛栽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各时期生长优势显著,产量潜力大,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轻简化栽培的精良基础。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扬麦15超高产群体特征及栽培技术,以期为超高产小麦扬麦15的大面积生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0  
杨建昌  杜永  刘辉 《中国农业科学》2008,41(6):1611-1621
 水稻和小麦是中国两大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实现水稻和小麦超高产对保证中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作者超高产研究与实践,介绍了长江下游稻麦周年超高产(周年产量>21 t•ha-1)技术途径与关键栽培技术。主要的技术途径是:在一定穗数基础上,通过主攻大穗扩大库容;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粒叶比协调源库关系;增加抽穗期的糖花比/糖粒比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培育健壮根系提高结实期物质生产能力,促进物质运转提高收获指数。关键栽培技术为:应用Stanford公式确定氮、磷、钾施肥总量,依据叶绿素测定仪(SPAD值)或叶色卡(LCC)读数确定主要生育期氮肥施用量;分生育阶段依据低限土壤水势或土壤埋水深度进行精确定量灌溉。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稻麦周年超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氮素梯度对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烟农24号为试验材料,在不同氮素梯度下,研究了氮肥用量对超高产小麦生育中后期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供试小麦品种烟农24生育中后期,各小区旗叶叶绿素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叶面积指数也随之增大,稳定期都相应的延长。其中F4T1处理的叶面积指数最大,但后期麦田中下部冠层郁闭、通风透光差,中下部叶片衰老迅速,小麦群体易倒伏,光合有效面积减少,进而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由于F3T1处理氮肥运筹合理,具备了生产较多光合产物的条件,光合特性的相关指标达到了最优组合,因此,实现了超高产。从该试验得出,供试品种烟农24号实现超高产目标的产量构成因素为:亩穗数50-53万,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38克以上,施氮量以375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7.
为给本地区超高产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指导依据,对目前江苏淮南地区推广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扬麦16和高产小麦新品种宁麦18(产量达8500 kg/hm2以上)的群体特征及株型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产群体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面积系数(LAI)于孕穗期最大;叶片长表现为倒二叶>倒三叶>旗叶,宽表现为旗叶>倒二叶>倒三叶,倒二叶叶面积最大,倒二叶、倒三叶宽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节间配置为1∶2.5∶3.5∶(5~5.5)∶(8~9)。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超高产精确栽培技术与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舒城县开展了6.7hm2超级稻超高产攻关试验。结果表明,实现了超高产目标,平均单产达839.6kg/667m2,创造了省内最高产纪录。试验初步摸清了超级稻超高产栽培的群体生育定量指标和水肥调控的诊断指标,形成了超高产集成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9.
旱地高产小麦光合速率与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对鲁麦 2 1与D2 7两品种生育后期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旱地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保持开花后高的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 ,以有利于籽粒灌浆速率维持 ,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20.
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双季稻区晚稻季条件下,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结构与群体形成特征,以期为双季晚稻甬优系列籼粳杂交稻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籼粳杂交稻有代表性的品种甬优538、甬优2640、甬优1538、甬优1540为试验材料,通过栽培措施的调控,形成超高产(≥10.50 t·hm-2)和高产(9.75 t·hm-2≤产量10.50 t·hm-2)群体,对产量及其结构、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速率等方面进行系统比较研究。【结果】与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表现穗数足、穗型大、群体颖花量多(50 000×104颖花/hm2以上)的显著特点,但结实率和千粒重略降低,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高峰苗出现在拔节期,数量少,成穗率高(75%),此后群体下降平缓,至抽穗期达适宜穗数;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相对较缓慢,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8.1左右,此后下降缓慢,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成熟期叶面积指数仍保持在3.5以上;群体光合势生育前期较小,中后期较大,总光合势为580×104m2·d·hm-2以上,抽穗期至成熟期的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50.0%以上;群体拔节前干物质积累速度相对较缓,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至抽穗期群体生物量为10.0 t·hm-2左右,抽穗后积累量亦高,至成熟期干物重达19.0 t·hm-2左右;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之前,超高产群体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至拔节期,超高产群体生长平稳,群体生长率较高产群体小,拔节以后,群体生长率极显著高于高产群体。【结论】超高产群体起点质量高,栽后分蘖早生快发,群体生长优势明显,特别是生育中后期光合生产能力强,物质积累多。超高产栽培水稻适宜产量构成应以足量穗数与较大穗型协调产出足够的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