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用量外源植酸酶在不同培养时期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植酸酶各处理在各培养时期土壤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和比例均高于对照,各处理间呈极高量>高量>中量>低量>对照,其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增加趋势,至培养第40 d达最高值;而中稳性和高稳性有机磷含量均低于对照,各处理间呈极高量<高量<中量<低量<对照,其含量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呈减少趋势,至培养第40 d达最低值;添加外源植酸酶各处理的有机磷总量均低于对照,并随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而减小。外源植酸酶可以促进土壤稳定性有机磷向活性有机磷转化,乃至向无机磷转化,从而提高了土壤有机磷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低温条件下黄腐酸和有机肥活化黑土磷素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恒温控湿培养法,研究了低温(培养温度10℃)条件下,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对黑土磷素有效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腐酸(FA)和有机肥(OM)均能提高土壤磷素的有效性,与对照相比,土壤有效磷(Olsen-P)分别提高54.5%和111.5%, FA和OM对黑土磷素活化系数分别为40.6%和70.9%。在整个培养过程中,FA和OM处理土壤有机磷含量均随培养时间逐渐降低。但是,与对照相比,FA和OM处理的有机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0.8%和42.3%。FA和OM能够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碳的含量。与对照相比,FA和OM处理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35.8%和50.9%,有机碳(SOC)增加42.0%和35.0%,溶解性有机碳(DOC)增加70.2% 和63.7%。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与酸性磷酸酶、DO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5和0.765(p0.01)。黄腐酸和有机肥对黑土磷素的活化机制可能是由于黄腐酸和有机肥处理增加了黑土DOC含量,提高了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促进了黑土磷素的转化,进而增加了黑土磷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培养,采用Hedley修正体系磷素分级的方法,阐述了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对土壤中磷素的活化效果。结果表明: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单施草酸或植酸酶的处理。从磷素各组分看,同时施入草酸与植酸酶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水溶态磷(H2O-P)、活性无机磷(NaHCO3-Pi)、中等活性无机磷(NaOH-Pi)和中等活性有机磷(NaOH-Po)含量,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上升,在第40 d上升至最大值,与空白对照比较,分别高37.76%,21.14%,15.52%,24.44%;草酸+植酸酶处理的土壤,除NaHCO3-Pi外,其他活性高的磷含量均高于植酸酶处理;施入植酸酶各处理的土壤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均低于空白对照及草酸处理,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含量下降,到第40 d开始逐渐趋于平稳,此时,草酸+植酸酶处理磷石灰型磷以及残留态磷含量分别比培养前降低了28.71%与32.56%。得出结论,在外源草酸影响下,植酸酶可使土壤磷由活性低的组分转化为活性较高的组分,从而提高磷素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秸秆生物炭输入对冻融期棕壤磷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冻融交替是东北地区土壤常见的温度变化现象。通过室内模拟冻融循环方法,分析秸秆生物炭输入对冻融期东北地区棕壤有效磷影响规律及机理,探讨生物炭还田对东北春季作物生长初期土壤养分供应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除在0~5次冻融循环中冻融次数对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影响外,冻融循环次数、生物炭施加量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磷含量在各冻融阶段(0~5次、5~30次、0~30次)均有极显著影响。(2)培养结束后施加生物炭量2%、4%和6%处理,有效磷含量随生物炭施入量增大而依次增加,且均明显高于对照处理20%以上。各处理在第5次冻融左右达到峰值,有效磷含量增加幅度随生物炭施加量增加而减小。在第20次冻融循环后各处理有效磷含量达到相对谷值,此时施加生物炭处理有效磷含量较未冻融时有明显降低。说明,生物炭在常温培养时可以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但是,在冻融过程中,相对于对照处理可以较好固持土壤磷素,减小磷素随融雪过程流失的风险。(3)通过分析生物炭输入后棕壤pH、电导率、有机质和中性磷酸酶活性等生物化学性质对冻融循环过程响应,以及不同冻融循环阶段与土壤有效磷相关分析,发现有机质含量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变化显著且与有效磷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生物炭通过增强团聚体稳定性,减少有机质释放来固持土壤磷素。  相似文献   

5.
杨艳菊  王改兰  张海鹏  赵旭  熊静  黄学芳 《土壤》2013,45(4):678-68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及碱性磷酸酶与土壤磷素形态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相比,长期施肥特别是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有机磷总量、中活性有机磷、中稳性有机磷、Ca2-P和Ca8-P含量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A1-P、Fe-P和O-P相关性达显著水平(P<0.05);各形态磷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直接影响的大小顺序为Ca8-P(-5.706 9)>Fe-P(4.180 5)>Ca2-P(2.760 4)>Ca10-P(0.980 0)>中稳性有机磷(0.892 4)>Al-P(-0.567 5)>O-P(-0.294 4)>活性有机磷(0.268 1)>中活性有机磷(0.210 3)>高稳性有机磷(-0.165 2).  相似文献   

6.
设施菜地土壤pH值、酶活性和氮磷养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为了了解设施菜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测定了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黄潮土菜地和黑姜土菜地土壤的pH、土壤有机质、氮素、磷素和土壤酶活性含量,结果表明:设施菜地土壤pH值平均每年下降0.05~0.06,15年黄潮土菜地由碱性变为中性,黑姜土菜地由中性变为酸性。设施菜地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升高,有机质含量比粮田高11.6%~62.8%。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含量为21.91~49.52 mg/kg,比粮田高13~18倍。设施菜地土壤磷素特别是无机磷积累量大,积累的磷主要分布于耕作层,10年左右菜地土全磷含量比粮田增加1000 mg/kg左右,积累速度约为100 mg/(kg·a),15年黄潮土菜地表层土壤中无机磷积累量为1335.7 mg/kg,有机磷积累量为67.9 mg/kg,二者相差20多倍。设施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升高,10年左右的菜地土壤有效磷含量一般都在200 mg/kg左右以上,属于极高水平。设施菜地土壤无机磷形态含量变化大,黄潮土菜地Ca8—P、Ca2—P积累量高,黑姜土菜地土壤Al-P和O-P积累量高,黄潮土菜地Ca8—P含量以10年菜地土最大。黄潮土菜地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为黑姜土菜地土的3倍左右,黑姜土菜地土酸性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为黄潮土菜地土的5倍左右,黄潮土菜地土脲酶、酸性磷酸酶、中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相临粮田,黑姜土菜地土壤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高于粮田,脲酶活性对菜地年龄和菜地类型的反应最敏感。所以设施菜地到一定年限后,土壤性质会发生变化,应采取措施防止土壤酸化,硝态氮,磷素累积。  相似文献   

7.
几种高分子有机肥原料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用量(折合有机质含量0.05,0.10 g/kg)的甲壳素、腐殖酸钠和造纸黑液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加有机肥原料的处理相比,甲壳素能促进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活性,且高量较低量处理分别增加了13.32%,4.20%,9.63%,21.88%;腐殖酸钠能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促进另外3种酶的活性,且高量处理较低量处理分别增加了6.57%,21.04%,9.82%;黑液处理能显著抑制土壤脲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而对土壤蔗糖酶活性影响不大,对于过氧化氢酶活性只有高量黑液处理出现显著抑制作用.各有机肥添加剂均能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效果以腐殖酸钠最佳,其次为甲壳素,造纸黑液最小;甲壳素和腐殖酸钠均能显著提高土壤放线菌数量,抑制土壤真菌数量,且作用效果强度均为腐殖酸钠高量>甲壳素高量>腐殖酸钠低量>甲壳素低量,造纸黑液对土壤放线菌和真菌的作用刚好与其相反;甲壳素对土壤细菌数量无明显作用,腐殖酸钠出现显著促进作用,而造纸黑液处理在培养初期(5~25 d)出现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福建安溪茶园的田间试验定位研究不同小麦秸秆生物炭施入量(0、10、20、40 t/hm~2)对红壤茶园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阐明生物炭对酸性茶园土壤的改良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相比,40 t/hm~2生物炭施用量处理显著降低茶园土壤容重达0.23 g/cm~3,土壤碱解氮含量下降29.2%,但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62.1%、153.9%和173.6%,同时提高土壤p H值0.88个单位。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茶园土壤中细菌、放线菌、真菌、解钾细菌以及解无机磷细菌的数量分别提高了28.5%~104.4%、27.2%~123.4%、17.0%~35.9%、109.2%~208.2%和150.0%~337.3%,β-葡萄糖苷酶、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显著增加了45.5%~114.7%、8.6%~21.5%和26.7%~186.6%,而土壤酸性磷酸活性却降低了4.0%~15.6%。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解无机磷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速效钾含量与解钾细菌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施用生物炭改善酸性红壤茶园土壤的酸碱环境和微生物活性,有利于促进土壤养分转化。  相似文献   

9.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种转植酸酶(phyA2)基因事件C63、C83-1-7和C84-1-14玉米根系分泌的植酸酶对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土壤磷素有效性以及作物磷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转基因玉米根系植酸酶活性远远高于阴性对照,显著提高了根际土壤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增加了对根际土壤有机磷的活化和利用、减少了土壤速效磷的降低;与阴性对照相比,转phyA2基因玉米生长发育状况更好,C63和C84-1-14植株干重和磷积累量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磷积累量分别是阴性对照的4.3倍和3.4倍。初步说明在土壤条件下,转phyA2基因玉米对土壤有机磷的利用增加,土壤磷素有效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明龙须草种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影响,利用盆栽培养试验研究某矿业废弃地污染土壤对龙须草生长的影响,分析了龙须草生长90d,180d,270d和360d时土壤营养成分、重金属镉铅含量、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的变化,以不种植龙须草为对照。结果表明,随着龙须草的生长,土壤镉铅总量和有效态含量均呈下降趋势,生长1a后土壤镉铅的有效态含量分别下降了28%和15%,但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呈上升趋势,且与对照差异显著。与试验前相比,龙须草生长组有机质含量提高了1.5倍,全氮、全磷、全钾、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上升了7.6%,3.1%,10.2%,11.4%和1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土壤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0.9倍,1.1倍,3.0倍,1.1倍,0.4倍,0.3倍和0.5倍。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营养成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之间呈正相关,而与重金属含量呈负相关。说明龙须草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植烟沙泥田土掺混紫色土对土壤酶活性及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南雄烟区植烟沙泥田土壤改良新途径,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沙泥田土掺不同比例紫色土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沙泥田土掺混10%~50%的紫色土后,土壤的砂粒含量逐渐下降到11.57%,粉粒含量逐渐上升到62.19%,土壤质地由壤土逐渐变为粉砂壤土,pH值从微酸性逐渐变成弱碱性;氧化还原酶类酶的活性逐渐增强,水解酶类酶活性则逐渐减弱,微量元素含量(钼除外)逐渐降低,中量元素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分别比对照(A1)增加了313%和37.1%;当沙泥田土掺混30%紫色土时,全钾和缓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A1)高出50%和69.2%,但其它养分含量有不同程度下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酶活性受到土壤养分和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酸性磷酸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与p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等养分含量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含量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中性磷酸酶活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水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沙泥田土掺混10%紫色土后的土壤因子综合主成分分值最高,掺混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磷在土壤中易于固定,且向有效态的转化能力弱.研究两株高效溶磷菌活化土壤中的磷素的能力,为提高红壤供磷能力提供指导.[方法]以溶磷菌株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XQP35(P35)、拉乌尔菌(Raoultella)SQP80(P80)为研究对象,以磷酸铝、磷酸铁、植酸钙和卵磷脂替代液体NBRIP培养...  相似文献   

13.
通过向土壤中添加四环素溶液的方法研究了油菜种植条件下,不同浓度(0.3,0.6,0.9mg/kg)的外源四环素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数量的影响,以评价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四环素后,不同浓度的四环素药物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表现为抑制作用,在27d达到最低,为空白的6.25%~11.97%;而对土壤代谢商qCO2却表现出明显的激活作用,7d达到最高,为空白的550%~622%,且微生物活性的受抑制—激活程度及持续时间与处理浓度成负相关,50d后施药土壤和对照组土壤的代谢商qCO2基本趋于一致。土壤中加入四环素后,各浓度处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有强烈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长期不同施肥模式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红壤性水稻土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有效磷含量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分析不同形态磷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的差异,找出最有效的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培肥施肥方式。【方法】供试土壤取自1981~2012年在江西进行的红壤双季稻稻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始至终保持水分、农药等日常田间管理与当地习惯相同,统一水稻品种并定期更换。试验设5个处理:施氮钾肥(NK);氮磷钾化肥(NPK);两倍氮磷钾化肥(NPK2);早稻氮磷钾化肥配施紫云英,晚稻氮磷钾化肥配施猪粪(NPKM);长期不施肥(CK)。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全磷含量计算了有效磷增量与累积磷盈亏的相互关系。【结果】试验32年后对照土壤磷年均亏缺22.7 kg/hm2,有效磷含量在低水平下维持平衡;NK处理磷素年均亏缺27.9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全磷含量缓慢降低32年累计降低了8.6%,有效磷含量呈持平趋势。NPK、NPK2、NPKM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年均盈余量分别为33.3、39.0、41.0 kg/hm~2,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2.1%、89.4%、165.1%,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2、6.9、15.3倍,年上升速率分别为0.30、1.18、1.79 mg/kg,有效磷增量与累积磷盈余呈显著正相关。NPK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不仅提高土壤有效磷及全磷的含量,还显著提高磷素有效性。水稻产量增加量随累积磷投入量和有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前期增加较快后期增加较慢,有效磷含量具有明显的拐点,其值超过20 mg/kg后产量就增加缓慢。【结论】红壤性水稻土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长期不施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缓慢降低,有效磷含量可维持低水平下的平衡。施磷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无机磷肥与有机磷肥配施处理上升最快。无机磷肥与有机磷肥配合施用在提高土壤全磷含量的同时也提高磷素的有效性。土壤有效磷超过20 mg/kg后相对产量提高缓慢。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耕层土壤磷素库容和提高磷素活化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套种绿肥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宋莉  廖万有  王烨军  苏有健  张永利  罗毅  孙力 《土壤》2016,48(4):675-679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以不套种任何绿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多年生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和两者混播的3种套种模式对茶园土壤理化性状及环境小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套种绿肥有降低土壤体积质量、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气相和液相比例的趋势,套种绿肥可明显降低地表、5 cm、10 cm和15 cm土层温度,减小土壤温度变幅。最高温时,各土层降温效果均为:黑麦草白三叶混播。绿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有所增加,增幅分别为6.67%~12.6%、0.8%~15.2%、24.1%~26.7%和6.8%~88.9%。绿肥处理与对照相比,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2.58倍、1.22倍~1.88倍和1.15倍~1.46倍。因此,茶园套种白三叶和套种黑麦草对土壤生态环境效应的改善和茶园土壤基本肥力的效果相对更佳,值得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试验站20 a长期肥料定位实验,研究了长期施用无机肥对红壤旱地养分和结构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肥处理花生果产量分布为:氮磷钾处理>氮磷钾钙处理>磷钾处理>氮磷处理>氮钾处理,各处理间差异显著,并以长期缺施磷肥对花生果产量影响最大。除全钾含量外,土壤中氮、磷养分全量与有效磷、交换钾含量均较土壤初始值有一定程度的上升。长期单施无机肥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土壤初始值增加了4.6~6.62 g kg-1。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处理比较,单施无机肥土壤>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显著减少,团聚体破坏率提高了9.38%~16.56%,平均重量直径减少了0.15~0.18 mm。长期施用无机肥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从而有效地提高花生果产量,但另一方面其对土壤结构造成的破坏也影响了花生产量的提高,选用有机肥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以广泛分布于西南丘陵区的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微区试验,研究了油菜/玉米轮作下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紫色土微生物量碳、氮、磷和可溶性有机质的影响,以期为秸秆在农业生产上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秸秆直接还田(CS)、生物质炭还田(BC)、秸秆+促腐剂还田(CSD)和秸秆1∶1配施生物质炭还田(CSB)均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氮(SMBN)、磷(SMBP)含量,其中以CSD处理的微生物量碳、磷最高,分别比CK(单施化肥)增加了46.32%,94.09%;CSB处理的微生物量氮最高,其次为CSD处理,分别达到了104.47,104.14mg/kg。对土壤可溶性有机质而言,除BC处理外,其他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提高了63.26%~189.46%,其中CSD处理最高,达72.74mg/kg;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显著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氮(DON)含量,但4种处理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磷(DOP)均有提高,特别是CSD处理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磷的提高效果最佳。与CK处理相比,秸秆不同还田方式降低了土壤DON/TN,但有效提高了SMBC/SOC(除BC处理),其中CS和CSD处理的提高效果显著,同时CSD处理的DOC/SOC和SMBN/TN值最高,分别达到了0.49%和7.66%。秸秆不同还田方式能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与CK处理相比,各处理的油菜和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37%~7.01%和1.49%~3.92%,其中以CSD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因此,油菜/玉米轮作下西南丘陵山区紫色土最优的秸秆还田方式为秸秆+促腐剂还田,该还田方式下活性有机质含量最高,有利于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8.
在老果园的更新中,连作障碍是制约果树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施用获得国家专利的不同有机物料发酵液可有效缓解连作果树再植病。本试验以富士/八棱海棠二年生嫁接苗为试材,设计了六个不同有机物料发酵液灌溉浓度:(CK)、 1%(T1)、 3%(T2)、 5%(T3)、 7%(T4)、 9%(T5),利用盆栽方法,在春、 夏、 秋季三个季节研究了重茬土上利用该技术制备的有机物料发酵液对连作土壤条件下苹果幼树生物量及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1)春、 夏、 秋三个季节,浇灌不同浓度的有机物料发酵液均不同程度地提高连作土的有机质、 铵态氮、 硝态氮、 速效磷、 速效钾含量,以添加 9% 的发酵液(T5)的土壤养分含量最高。2)浇灌有机物料发酵液对苹果幼树生长发育的作用表现为低促高抑的效应,浇灌浓度小于5%(T3),可促进苹果幼树的生长,且以浇灌浓度为3%(T2)增长最显著。浇灌浓度在7%(T4)和 9%(T5)时,对苹果幼树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浇灌不同浓度的有机物料发酵液均可提高连作土壤酶的活性,且以T2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 土壤脲酶、 蔗糖酶和中性磷酸酶的活性最高。4)浇灌有机物料发酵液可增加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以细菌数量增长最显著,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小。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不同分子量碳源对土壤磷有效性的影响,以安徽省典型砂姜黑土为供试土壤,通过盆栽种植玉米试验,开展了不同碳源(果糖、蔗糖、纤维素)对土壤中磷形态转化和玉米磷吸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Olsen-P含量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在玉米间苗7 d后果糖处理Olsen-P含量最高,15 d后纤维素处理Olsen-P含量达最大值,90 d后,相比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纤维素处理土壤Olsen-P含量显著增加了79.74%、54.03%和30.03%(P<0.05)。(2)玉米间苗90 d后,相较于对照处理,纤维素处理显著降低了Fe-P和Ca10-P含量,增加了Ca8-P含量,而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的Ca2-P含量无显著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较,纤维素处理显著提高了活性有机磷(LOP)和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含量,减少了中稳定性有机磷(MROP)含量。(3)纤维素处理增加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和磷酸酶活性,降低了土壤p H和交换性钙含量,这是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重要原因;(4)与对照、果糖和蔗糖处理相比,纤维素处理下玉米磷吸收量显著增加了46.20%、19.05%和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