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茶王获奖者(6个)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山市岩茶厂乌龙茶闽北水仙建瓯龙兴茶叶有限公司乌龙茶铁观音泉州日香茶业有限公司乌龙茶佛手永春苏坑天源茶厂绿茶品品香牌文洋翠芽福鼎市品品香茶厂花茶茉莉花茶王福安茗春馨香茶叶有限公司(二)金奖获得者(17个)乌龙茶白芽奇兰漳州芗城晨晖茶庄乌龙茶凤凰单丛广东宏伟集团有限公司乌龙茶肉桂武夷山市星愿有限公司乌龙茶闽北水仙建瓯市茶厂乌龙茶“鼎仙岩”牌闽南水仙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永春支公司、永春湖洋镇政府乌龙茶铁观音安溪县西坪镇龙坪村乌龙茶“鼎仙岩”牌佛手福建茶叶进出口公…  相似文献   

2.
“仙岩茶”产于政和县遂应场即今之锦屏大队上场村仙岩山脚下,四周群山重叠,溪流纵横,常年云雾缭绕,宜于植茶,是历史上政和工夫的主要产地。传说,宋朝年间,约在公元一一○○年,一位贩银商客路过上场,看到那长得高而又茂盛的野茶树,就走到上场一户范祖氏家讨茶喝,范祖氏家人告诉他说:“俺这里要喝白滚水是有,茶叶我们没有。”接着  相似文献   

3.
武夷水仙茶,是当今岩茶出口的一个重要品种.近几年来,本人在研究探索其制作工艺,终于制出了品质优异的成品茶,在1995年参加武夷山岩茶评比中获得第一名.1996年参加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得优质茶奖.现对几年来摸索所得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盛产的岩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历世不衰,驰名中外。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有:“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的诗句誉之。自古以来,岩茶倍受朝野上下,文人雅士所赞赏。在当今世界风行饮茶之际,武夷岩茶更是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5.
福建武夷山所产的岩茶,素有“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古往今来,多少文士茶客为之倾倒,拍案叫绝。“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大红袍,就是奇茗中之珍奇品种,岩茶中的极品佳茗,誉为“茶中状元”,号称“茶中之王”。在华南和东南亚,享有极高声誉,闽、粤侨居海外的侨胞,更视大红袍为思乡珍品,梦寐以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武夷水仙、肉桂毛茶为原料,采用烘干机、电烘箱和木炭焙笼烘焙三种方式进行武夷岩茶精制烘焙试验。结果表明,生产效率最低的木炭焙笼烘焙的岩茶品质最佳,生产效率最高的烘干机烘焙的岩茶品质接近于炭焙岩茶,电烘箱烘焙的生产效率介于两者之间,所产岩茶品质较差。具体表现为,烘焙结束时,烘干机烘焙的岩茶茶多酚、咖啡碱含量较高,水浸出物、茶红素、茶褐素含量较低;电烘箱烘焙的岩茶茶红素、茶褐素含量较高,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含量较低;木炭焙笼烘焙的岩茶氨基酸、茶多酚、茶红素含量较高。在感官品质方面,木炭焙笼烘焙的岩茶感官审评得分最高,香气、滋味佳,岩韵显;烘干机次之,岩韵较显;电烘箱烘焙的岩茶得分较低,香气、滋味表现尚佳,岩韵尚显。  相似文献   

7.
武夷岩茶是我国茶产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具有众多受众。而在武夷岩茶当中,水仙茶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良好品质的同时,在武夷山当地也具有很高的产量和销量,是国内外广大受众群体饮茶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武夷水仙茶的加工过程中,不同加工工艺对于茶叶品质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处理不当的情况下,会出现茶叶品质的全面降低,影响到武夷水仙茶产量和销量的同时,也难以满足受众群体的需求,对于武夷水仙茶产业整体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不同的武夷水仙茶加工生产单位、机构、企业需要重视不同加工工艺的运用,促使武夷水仙茶质量得到稳定的提升。因此,在本文中就将针对武夷水仙茶不同加工工艺对品质影响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茶世界》2008,(10)
武夷岩茶的特征,可以用岩韵两个字来概括。人们喜欢岩茶,就是因为岩韵。那么岩韵是什么呢?晚清名人梁章钜,游武夷时夜宿天游观,与道士静参品茶,将武夷岩茶特征概括为香、清、甘、活四字。他说,静参谓茶品有四等,一日香,花香  相似文献   

9.
《茶叶科学技术》2007,(4):F0004-F0004
水仙茶是中国传统优良茶种,清咸丰年间从闽北引种于永春鼎仙岩,其后在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品饮水仙茶,沸水冲泡时,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7,(9)
正一泡上好的武夷岩茶犹如一件工艺品,能给你带来美妙的享受。古时用兵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制作武夷岩茶也亦如此,在武夷山,看天做茶、看茶做茶、看人做茶,使得做茶成为了一件极其艰辛又充满未知刺激的事情,武夷岩茶密云龙就是集天时与地利的产物,武夷岩茶之精品。那么,"密云龙"究竟缘何而来?占据了哪些天时与地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