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江苏句容市丘陵山区从未施用多菌灵(MBC)的白菜型油菜苗核病株上,采集了49个Sclerotiniasclerotiorum野生菌株,MBC抑制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平均EC50为0.2198±0.1083μg/ml,最低抑制生长浓度(MIC)值为5.0μg/ml。从镇江农科所油菜育种试验田中采集的S.selerotiorum菌核标样中,发现6个抗MBC的抗性菌株,其EC50值均大于2000μg/ml。抗性菌株对离体油菜叶片的致病力与野生的敏感菌株没有差异。油菜叶片经1000μg/mlMBC溶液浸渍后,敏感菌株对其不能侵染,而抗性菌株对这些叶片的致病力与对未浸药叶片的致病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3.
4.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6.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7.
8.
油菜菌核病菌子囊孢子对茎叶的直接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苗期发生油菜菌核病的致病机理,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研究不同温度、接种浓度、接种方法、添加外源营养物等条件下核盘菌子囊孢子对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秆的直接侵染特性。结果表明,核盘菌子囊孢子在温度为10~30℃之间均可萌发,当温度为20~25℃时最适宜孢子萌发和芽管生长;在20~25℃子囊孢子接种油菜无伤或刺伤叶片、茎秆发病率最高;刺伤叶片或茎秆与无伤组织相比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与茎秆相比,子囊孢子更容易侵染油菜叶片;106/m L子囊孢子液及在子囊孢子液中添加2%蔗糖或葡萄糖有利于子囊孢子侵染油菜;用子囊孢子液接种油菜叶片和茎秆,其发病率显著低于菌丝块和带菌花瓣接种。  相似文献   

9.
实验室中快速产生菌核和子囊盘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调查南方11个省市29个县土壤S.sclerotiorum菌核寄生真菌,分离到Trichoderma virid、T.harzianum、T.hamatum、T.polysporum、Gliocladium catenulatum、Coaiothyrium minitans、Fusarium spp.和Penicillium sp.等种类,以Trichoderma virid为优势种,占分离菌的40%。筛选出的T.virid 7个菌株,每克土壤接种100个孢子,能使90%以上菌核腐烂;在10—30℃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菌核腐烂愈快。  相似文献   

1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1.5μ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200、500μ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g/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5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嘧菌环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 EC50(抑制中浓度)值在0.0342~1.087 6μg/mL之间;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  相似文献   

14.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链霉菌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改良后的盐碱地分离链霉菌用于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研究,并对拮抗菌进行鉴定。分离得到10株不同菌落形态的链霉菌,其中有2菌株对油菜菌核病有拮抗作用,编号Ⅲ22-3-3和Ⅲ22-3-12。与油菜菌核病进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Ⅲ22-3-3和Ⅲ22-3-12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和0.9cm;离体叶菌丝接种试验表明,Ⅲ22-3-3和Ⅲ22-3-12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63.5%和49.1%;Ⅲ22-3-12能在油菜菌核上定殖并寄生分解菌核,同对照相比菌核萌发率下降18.2%;通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鉴定表明,Ⅲ22-3-3为产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drogenans),Ⅲ22-3-12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  相似文献   

15.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向日葵对菌核病菌毒素的生理生化抗性机制,测定了粗毒素液体浸根处理后,不同抗性向日葵品种丰葵杂1号(FKZ1)和7101的叶片几丁质酶、β-l,3-葡聚糖酶活性和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及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毒素处理后,向日葵叶片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丙二醛、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的含量显著提高,以上几种物质除丙二醛外,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相比升高的速度快,幅度大。同时毒素可显著破坏植株细胞膜透性,抗病品种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强于感病品种。研究表明几丁质酶和β-l,3-葡聚糖酶的活性,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木质素含量和细胞膜的耐损伤能力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正相关,丙二醛含量与向日葵对菌核病的抗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菌核病菌(Sclerotinid Sclerotiorum)侵染油菜叶片的组织病理学。其侵染过程包括:叶片表面侵染垫的形成,寄主表皮的机械直接侵入,侵染菌丝(平均直径16.4μm)的胞间扩展以及分枝菌丝(平均直径7.8μm)的胞间胞内扩展。结果还证实了木质部导管腔内及叶片其它部位菌丝体周围形成草酸盐晶体以及耐、感品系病菌侵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
王育水 《麦类作物》2008,28(1):160-164
为了探讨影响禾谷丝核菌(R.cerealis)菌核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温度、培养基酸碱度、光照、碳氮营养等条件下对R.cerealis的生长状况和菌核形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值、光照、碳氮营养对R.cerealis菌核的形成均有极显著影响。R.cerealis菌核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pH值为5.0~7.0,暗培养或光暗交替培养有利于菌核形成;在碳、氮营养中,葡萄糖和NO3^--N最有利于R.cerealis菌核的形成,L-脯氨酸和L-亮氨酸可抑制菌核形成,但对菌丝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环境因素对禾谷丝核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影响禾谷丝核菌(R.cerealis)菌核形成的主要因素,在不同温度、培养基酸碱度、光照、碳氮营养等条件下对R.cerealis的生长状况和菌核形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pH值、光照、碳氮营养对R.cerealis菌核的形成均有极显著影响.R.cerealis菌核形成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pH值为5.0~7.0,暗培养或光暗交替培养有利于菌核形成;在碳、氮营养中,葡萄糖和NO-3-N最有利于R.cerealis菌核的形成,L-脯氨酸和L-亮氨酸可抑制菌核形成,但对菌丝生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