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控制大豆菌核病的发生、蔓延,从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中选取5个代表性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 ~ 25℃,而菌核在15 ~20℃时产生量最多;菌丝适于在中性和偏酸性条件下生长.病菌在PDA和大豆叶片汁培养基上生长较好,菌核的产生则在向日葵叶片汁培养基上最多;有无光照对菌丝生长影响不大,但光照有利于菌核的产生.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萌发最适pH为7~8;大豆汁、向日葵汁和油菜汁可促进子囊孢子的萌发;有无光照对子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不同地区大豆菌核病菌由于生态条件的不同,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能力和病原菌的致病力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PDA培养法从黑龙江省黑河、绥化和佳木斯等3个地区大豆发病田中,共分离和纯化出135个菌核病病原菌分离物,并对菌落的形状、生长速率、菌核重量和子囊盘等形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方面,不同地区的分离物群体间差异极显著,同一地区内各个分离物的表现一致性较好;在菌核重量和子囊盘形态特性方面,不同病原菌分离物产生的菌核的数量、大小、重量及子囊盘形态明显不同。不同采样地点的大豆菌核病病原菌菌落的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区域专化性,即3个采样地点的菌落形状和生长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菌核重量和子囊盘形态特性不存在区域专化性。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角度探讨了油菜菌核病发生危害规律。研究表明,带菌病残体、土壤和种子中的菌核数量是决定子囊盘数量的主要因素,花期低温多雨则是影响花朵带菌率和发病程度的关键.实行宽窄行种植,可以减轻病害危害,并有利于施药和中耕.田间调查结果,病情指数和茎发病株率呈显著直线相关,茎发病株率、叶发病株率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呈线性(直线或曲线)增长规律.从种群生态学角度,提出和初探了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的环境饱和容量K值.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菌核病的流行取决于田间菌核量与气候因素的影响。试验研究得知,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在菌核经过一场透雨后与七月底,八月份的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呈正相关,而与此时期的平均温度,降雨间隔期呈负相关。由此建立了预测菌核子囊柄萌发程度的多元回归式为y=65.25—2.58x_1 0.04x_2 2.36x_3-2.10x_4。子囊柄萌发期是进行药剂防治的最有效时期,因此预测子囊柄萌发峰期是防治菌核病的关键。通过多元回归建立预测式为y=76.52-1.38x_1 0.06x_2-1.84x_3-3.86x_4。用上述两式回测前2年的田间实测值其结果与预测值极近。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监测目前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现状,对从江苏省各地采集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菌株以及海安、苏州和高淳三地的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田间群体菌株进行了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已经产生,不同地区菌株对多菌灵的抗性比率不同。在苏州的田间菌株群体中抗性菌株的比率达到28.12%,而在高淳等地的菌株中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的存在。抗性菌株都表现为高抗,其EC50 >100µg/ml。对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进行PCR扩增和酶切的结果表明,所有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的198位都发生突变,从而导致油菜菌核病菌对多菌灵抗性的产生。从江苏省范围来看,继续使用多菌灵防治油菜菌核病菌可能会导致抗性频率上升、抗性范围扩大。  相似文献   

6.
2012年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实况调查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油菜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常年损失10%~30%。2012年常德津市地区油菜菌核病发生严重,造成大幅减产。以2012年津市油菜菌核病子囊盘消长情况、春季大田子囊盘发生数量、发病情况普查、气象与栽培因素等项目调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该地油菜菌核病大发生的实况数据,确定发病严重程度,并从气候条件、种植品种、栽培管理以及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对油菜菌核病严重发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作用机制,采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戊唑醇的室内毒力、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丝干重、菌丝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菌核致病力和菌丝体细胞膜电导率。结果表明:戊唑醇对油菜菌核病菌具有极强的抑菌作用,EC50和EC90值分别为1.3μg/mL和11.2μg/mL;用戊唑醇处理后,菌丝体干重差异显著,蛋白质含量、菌核萌发率和致病力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降低;戊唑醇对菌丝体电导率无影响,但对菌丝体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戊唑醇通过抑制菌丝干重、菌核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和致病力而控制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8.
调查南方11个省市29个县土壤S.sclerotiorum菌核寄生真菌,分离到Trichoderma virid、T.harzianum、T.hamatum、T.polysporum、Gliocladium catenulatum、Coaiothyrium minitans、Fusarium spp.和Penicillium sp.等种类,以Trichoderma virid为优势种,占分离菌的40%。筛选出的T.virid 7个菌株,每克土壤接种100个孢子,能使90%以上菌核腐烂;在10—30℃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菌核腐烂愈快。  相似文献   

9.
油菜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Y-2产生2种类型的抗真菌物质,一种是挥发性的de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油菜菌核病菌的生长;另一种是分泌到培养液中的物质。重点研究第二类抗菌物质的提取和纯化分析方法。试验证明BY-2 产生和积累高效抑制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de Bary)生长的细胞外分泌型物质,其发酵上清液与油菜菌核病菌对峙培养形成了2.8 cm的抑菌圈;采用离心收集发酵液上清液、调节酸性条件、甲醇溶解和Sephadex G25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等方法,可以沉淀、萃取收集和纯化该物质,而且收集率高、活性强、纯度高。  相似文献   

10.
拮抗油菜菌核病菌的链霉菌分离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甘肃省河西走廊改良后的盐碱地分离链霉菌用于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研究,并对拮抗菌进行鉴定。分离得到10株不同菌落形态的链霉菌,其中有2菌株对油菜菌核病有拮抗作用,编号Ⅲ22-3-3和Ⅲ22-3-12。与油菜菌核病进行对峙培养结果发现,Ⅲ22-3-3和Ⅲ22-3-12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2和0.9cm;离体叶菌丝接种试验表明,Ⅲ22-3-3和Ⅲ22-3-12对油菜菌核病菌的防治效果分别达63.5%和49.1%;Ⅲ22-3-12能在油菜菌核上定殖并寄生分解菌核,同对照相比菌核萌发率下降18.2%;通过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鉴定表明,Ⅲ22-3-3为产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drogenans),Ⅲ22-3-12为球孢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isporus)。 [  相似文献   

11.
为高效降解秸秆和腐解油菜病原菌菌核(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研制出由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和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孢子悬浮液配制的复合液体菌剂和由哈茨木霉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菜籽饼和油菜秸秆进行发酵所得的固体复合生物肥料,通过盆栽模拟试验,分析复合生物制剂腐解秸秆和油菜病原菌菌核的效率,测定其对盆栽土壤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基质对照相比,油菜和水稻秸秆腐解率分别提高15.07%和5.81%,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20.98%和12.28%;复合生物制剂腐解的秸秆可显著提高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利用水稻秸秆还田并施用复合生物肥料可显著提高油菜产量,油菜籽比空白对照增产9.6%。  相似文献   

12.
油菜机械收获后菌核病菌(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菌核会随着秸秆一起还田,给下茬油菜生长带来潜在危害。为降低菌核病发病率,研制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RI-5)可溶性粉剂,在油菜收获后立即喷施该粉剂。在实验室条件下,60h后TRI-5在菌核外表和内部均能生长良好,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菌核的组织结构被彻底损坏。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喷施TRI-5可溶性粉剂30d后,与基质对照相比,核盘菌菌核萌发率下降22.06%,秸秆腐解率提高12.54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在水稻产量上,与基质对照相比,施用TRI-5可溶性粉剂提高水稻产量1.72%,但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认为,哈茨木霉可溶性粉剂对油菜田间菌核病发生有生防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油菜菌核病菌对新型杀菌剂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它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江苏省不同地区的53个油菜菌核病菌菌株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并测定对嘧菌环胺不同敏感性的10个菌株对菌核净、异菌脲、腐霉利、多菌灵、咪鲜胺和戊唑醇等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菌株间对嘧菌环胺的敏感性差异显著, EC50(抑制中浓度)值在0.0342~1.087 6μg/mL之间;通过EC50值相关性分析,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环胺与上述杀菌剂之间不存在交互抗性。 关  相似文献   

14.
何雯  贺潜  刘正立  刘赤川  阮颖 《作物研究》2013,27(2):125-127
对菌核结构的详细研究有利于了解菌核超强的抗逆能力和开发防治菌核病的新方法。通过电镜扫描观察油菜核盘菌菌核的结构,结果表明,菌核可以分为3层:外表皮、皮层和髓部。外表皮最外层是菌丝体交织成的网状结构,这层菌丝体网覆盖在大小不同的凸面体上,不同大小的凸面体交错排列,与菌丝体网一起形成菌核的外表;皮层在外表皮下面,是由与外表皮平行生长的菌丝体紧密排列而成;髓部是由变形膨大的菌丝体构成的疏松蜂窝状结构,类似植物的储藏组织。  相似文献   

15.
抑制油菜菌核萌发的真菌分离及其生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武汉地区种植油菜的灰潮土土壤中分离得到三种真菌,分别是短帚霉(Scopulariopsis brevicaulis)、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和棘孢曲霉(Aspergillus aculeatus)。25℃共培养2周后发现,三种真菌的菌株对油菜核盘菌菌核的致死率分别为95.6%、78.9%和83.3%。用哈茨木霉菌Tri-1和棘孢曲霉Asp-1制作而成的生防制剂用于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盆栽芝麻(旱地作物)和水稻(水田作物)种植60d后,土壤中埋植的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27.3%和38.0%;继而后作油菜60d后,重新埋植的菌核萌发率分别下降16.1%和18.3%。  相似文献   

16.
油菜菌核病菌系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火柴棍菌丝接种法,将23个油菜菌核病菌系接种甘蓝型油菜植株茎秆内,通过比较病斑长度,评价不同菌系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系对感病和抗病品种均能致病,但病斑长度有明显差异,同源子囊孢子系以及不同来源菌系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油菜菌核病是我国南方油菜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常致毁灭性危害。近年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通过研究,提出了“以轮作、排渍、合理施用氮肥为基础,以高效药剂为中心”的综合防治方法,效果很好。菌核净的应用就是其中的关键措施。由于其杀菌力强,有治疗作用,残效期长,因而使防病增产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油菜品种与菌核菌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学者对油菜菌核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病原致病和寄主抗病机理、抗病性鉴定方法、抗源筛选、抗性遗传育种等方面 ,研究认为菌核病菌侵入寄主植物后 ,寄主感病组织内产生草酸毒素。过氧化物酶及抗病斑扩展速率的研究表明抗性可以遗传 ,由多基因控制 ,广义遗传力为 4 0 %~ 70 %。  相似文献   

19.
李永刚  陈丽娜 《大豆科学》2011,30(2):281-284
采用单菌核分离法得到大豆菌核病菌,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株大豆菌核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多菌灵和腐霉利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供试菌株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15~20℃,而菌核的产生则在15℃左右最多;大豆菌核病菌丝生长最适的环境为中性和偏酸性;不同菌核及病残体埋入土壤不同深度后越冬处理,病残体上菌丝不能越冬,而菌核能够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四川、湖北等地发现苗期油菜菌核病,可能由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侵染油菜茎基部所致。为此对菌核的菌丝型萌发特性进行研究。菌核在水中吸水迅速,2h左右接近饱和,其质量是吸水前的2.10倍。菌核吸水后在4d时开始萌发,11d左右萌发率达到100%。菌核在干燥土壤(-52kPa)萌发率极低,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菌核的菌丝型萌发。菌核龄越小的菌核萌发较早,萌发率较高,9d后菌核的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0.0℃~27.5℃适于菌丝型萌发,温度低于10.0℃和高于30.0℃都不利于菌核菌丝型萌发。pH在3.0~8.0范围内,4d时菌核萌发率随着pH值的增加而降低,pH值为3.0时萌发率最高。田间土壤接种发现,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可侵染油菜茎基部,在初花期引起苗期菌核病,发病率最高可达1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