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岛屿依托优越亲水环境成为最具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同时也面临严峻雨洪威胁,韧性规划势在必行。绿色基础设施(GI)可为城市提供水量调节服务,其性能因格局而异。以广州琶洲岛为研究对象,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总结岛屿雨洪脆弱性特征——系统孤立性、空间分异性和土地矛盾性,提出GI格局优化的"规模-布局-结构-类型"全过程规划路径,通过确定GI的实施规模潜力、优先布局地段、网络结构形态和功能类型定位,得出可实施性、优先评估、分层系统、平灾两用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理论上提出了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以下简称GI)和城市景观空间的定义,交代研究内容;以"诸暨市"为例,采用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的方式确定了诸暨市城区典型地段GI的类型与分布,可分为网络中心、小型场地、连接廊道三种类型,站在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的角度分析了其GI分布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指导和提升GI规划的角度和方法:从总体上进行景观规划,选择合理的角度切入,制定策略。  相似文献   

3.
绿色基础设施(GI)的网络化构建,是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生态斑块破碎化的重要举措。文章以长沙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识别现状绿色基础设施要素,依据景观连通性对GI网络中心分级;通过景观格局指数评价现状GI网络格局,结合自然、人类活动因素构建生态阻力面;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与重力模型构建连接廊道,并提取生态节点。结果表明:一级网络中心分布于长沙市的西南部、北部;中部生态阻力较大,不利于网络中心的连接,通过多级连接廊道的构建有效地连接GI网络中心;生态节点可提高较长廊道、阻力值较大区域的连通性,从而构建起多层级的GI网络,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景观连通性、优化生态网络、维护区域生态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国家级新区——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方法,对研究区2010—2020年的景观格局变化进行评价分析,并科学识别生态源地,构建源地间的生态廊道,提出沣东新城GI网络格局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沣东新城的生态环境在10年间不断恶化:景观格局破碎化严重;核心生态源地分布不均匀,重要和一般生态源地分布分散;现有连接廊道连通性差,未形成完整的网络连接,不利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针对问题,在研究区内增补13个生态源地、44个小场地以及56条连接廊道,优化GI网络,提高其完整性,为高度破碎化的城市新区GI网络修复和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基于文献统计分析方法与可视化工具,以WOS数据库中文献为材料源,利用Citespace对绿色基础设施(GI)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对当前GI主要内容、知识基础、研究热点予以评述。结果表明,以GI为主题的文献数量近年来呈现剧增趋势,以美国与欧洲发达国家为主要研究区域,且欧洲国家、机构间合作较为紧密。通过对共被引文献研究发现,GI知识基础由24篇文献构成,研究内容包括GI综合功能研究、调节功能研究、GI规划研究等。GI的研究热点由20个关键词构成,其最为热门的包括GI规划与管理,GI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调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市从21世纪初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了促进城市的发展,我国创立了以低成本高盈利的大规模空间工程为主的空间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较为高效但未能创造绿色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城市的绿色发展势在必行。本文研究归纳了网络城市的概念和特征,从城市环境、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模结构等多方面论证了网络城市的规划策略适用于城市绿色发展。并通过案例研究创造性地将网络城市的策略与城市绿色发展有机的结合,总结出基于网络城市的城市绿色发展策略,对城市的绿色发展具有理论及实践等方面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冷苗  刘骏 《广东园林》2021,43(1):13-17
传统水利工程措施展现的弊端促使着城市河道管理的范式由工程治理向生态修复转变.而绿色基础设施(GI)在尺度、功能等方面对城市河流问题都有其相对应的"柔性"调控方式.从GI视角出发,类比河流廊道与GI网络的功能特征并探索其定位与功能,提出了基于GI理念的河流廊道生态修复流程,并以重庆盘溪河为实例提出多尺度(中观-微观)生态...  相似文献   

8.
王文  陆斌 《绿色科技》2020,(6):264-266,269
指出了海南分界洲岛为典型的海岛型旅游度假区,以分界洲岛为例,探讨了分界洲岛的旅游环境容量情况,主要从该岛的生态环境容量、功能设施环境容量、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和旅游社会环境容量4个指标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除旅游空间环境容量外,其余3项旅游生态环境容量、功能设施环境容量以及旅游社会环境容量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载。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了促进分界洲岛旅游环境容量建设的策略,并为分界洲岛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提供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东莞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城市绿化美化作为创新发展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提升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采取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在建成区营造绿色景观,在道路江河沿线营建绿色长廊,在山地和田野构筑绿色片区,形成了多层次的绿化格局,实现了“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城市森林景观。一、以公园广场建设为板块,营建绿色景观。在保留旧城历史遗迹的基础上,拆旧补绿。以公园和广场建设为板块,新增绿地100多公顷,达到了城市绿地均匀分布的效果。建设了坝…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能够增加景观格局连通度,是应对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各类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以福州市为例,在G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形态学空间分析(MSPA)和景观连通度分析等方法获取研究区域GI源地,运用最小积累阻力模型(MCR)提取潜在廊道,构建并优化了GI网络。结果表明:福州市景观类型整体上较为丰富,以林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的GI源地间缺乏连接,潜在生态廊道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连接度,并通过适当增设源地的方法对GI网络进行了优化,改善了廊道过长、空间分布不均等问题,能为后续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城市林业》2021,(1):95-100
传统设计体制的被动性导致了滨河景观设计的尺度断裂、空间割裂及其工程技术不生态等问题,并最终导致滨河景观生态系统及功能的退化。绿色基础设施(简称"GI")因其具有程序主动、尺度多层级链接、功能多样复合等优势,是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理论。文章先从GI视角对滨河景观的复合生态功能及3个设计尺度进行认识,进而在GI空间组织原理指引下提出滨河景观设计技术路线,其途径是构建宏观上支撑河流廊道及城市GI网络的城市滨河景观区,中观上是多个单要素景观系统空间及功能整合的滨河景观实体,微观上是高效的生态服务场所及工程技术;最后,对株洲湘江景观带的中观尺度设计策略进行实证研究,即将优先构建的生物多样性等5个单要素景观系统在空间上整合生成生物多样性、生态防洪堤、生态游憩3大空间及相应设计导则。  相似文献   

12.
文章在对多功能性绿色基础设施与社区公共空间结合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达性"作为两者结合规划的关键点,继而对公共空间方格网街道肌理下多功能性GI规划展开量化研究,最后以南京新街口街道为例,详细阐述了绿色基础设施多种社会功能影响的社区公共空间更新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施让龙 《绿色科技》2023,(13):21-26+55
“碳达峰”“碳中和”与城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是当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相关研究涉及到能源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政策制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双碳”经济背景下,以浙江省城市绿色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计量经济学、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双碳”经济进行了分析;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SWOT分析方法对城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进行了实证研究。针对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制定以城市为主体的“碳中和”路线图、完善能耗“双控”制度、实施绿色建筑发展计划、倡导绿色生活计划、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的应用等五个方面的相关策略,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以促进“碳达峰”“碳中和”与城市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市绿色廊道的概念、类型、功能等进行阐述、分析与探讨,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色廊道的研究进展,将景观连接度理论对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提出了单纯基于景观连接度的城市绿色廊道规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城市绿色廊道规划的思路与原则,为城市绿色廊道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合理利用既有城区的存量建设用地,将其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及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来源已成为普遍共识。由于城市景观处于复杂的环境中,因此在规划和设计上需要灵活地设计策略以适应不可预见的空间发展。如何在针对和适应当地特殊环境的基础上实践开放式的设计理念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德国东部城市更新计划中的德绍城市景观带项目为例,阐述了设计策略是如何整合现有关系并推动项目逐步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该项目引入了"导航城市景观"理论,将长期的项目设计过程比喻成船只在多暗礁的深海里航行,并在指导工具框架下详细阐述了以环境、过程、对话为导向的设计策略。以德绍项目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中国城市景观更新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GI)是一种将发展、保护与精明增长等一系列理念融入生态保护的方法。由 GI 导向的城市规划的新策略有助于构建社会和谐,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社会发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健全格局,通过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发”服务功能和生态循环的过程,创造一个开敞空间集散体系,用于连接已有的和未来的绿色空间资源。针对快速城市化之下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对现有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践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南京仙林副城的绿色基础设施的规划模式,确保 GI 体系的整体性、综合性、战略性与政策专业性,以期通过其建立完整的绿色生态网络、恢复自然过程,建立未来土地开发及土地保护决策的框架,达成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营建、修复与再生,打造“协调发展、可持续的新市区”。  相似文献   

17.
传统城市水系营建对区域景观的整体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示意性复原了明清荆州城郊与城池水系,总结其主要采用“外防内排”的营建策略,并采用图示语言示意性复原了水系与城市景观关系。结果发现:明清荆州充分利用江河、湖泊、渠系、垸田使城郊水系形成了拦-蓄-引-调-用的完整水系统,城池水系则顺应城市空间格局,形成线-面-环状的水系网络。结合各部分的功能及特征,明清荆州水系在不同尺度上又对其区域中的农业景观、文化景观、城池景观及空间结构均产生了显著影响。以期探索城市水系营建与区域景观的关系,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美国纽约市为例介绍了在城市雨洪管理中应用的绿色基础设施主要技术方法及其保障体系,阐明了绿色基础设施在城市雨洪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缓解市政灰色基础设施压力,提出了依托绿色基础设施构建海绵城市的策略,以实现城市雨洪管理方式变革,从宏观控制和微观手段两方面,确保绿色体系的协调作用与各调蓄单元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在城市建设的演进历史过程中,绿色空间从古代城市的不需要到现代城市的大考虑,地位已经不可取代。从德阳市绿色空间现状问题出发,提出了完善绿色空间体系的相关策略,以激活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生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