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伟  林军  唐建江  杨冠林 《水产学报》2022,46(12):2366-2382
为在大尺度海洋模型中合理体现透水性人工鱼礁组合,基于海洋数值模式FVCOM(finite volume community ocean model)模拟了大陈岛拟建人工鱼礁区的水动力情况,比较了阻滞力法、实心礁法和附加底摩擦法在投礁前后的垂向流速、礁顶平面流速、水体向上输运通量和背涡流体积的差异,并根据投礁前后的流速差异,应用经验公式预测了投礁一年后底床泥沙冲淤情况。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礁体组合迎流面产生上升流,礁体背流面流速减小,涨急时刻所形成缓流区长度在礁体组合长度20倍以上,年底床淤积厚度约0.05 m。阻滞力法以减少来流的动态功率密度来模拟礁体对水流的阻滞作用,可有效合理地实现对透水性人工鱼礁流场效应的模拟,避免了实心礁法在透水性鱼礁模拟中过高估计流场效应的问题,也没有附加底摩擦法只适用于低矮礁体的缺陷。阻滞力法可根据透水性礁体的造型、迎流面积、组合个数、布放方式和所处水层而设置各向和各水层的阻流参数,不仅适用于置底型透水性鱼礁,也适用于浮鱼礁。阻滞力法的建立、完善和应用对于今后的人工鱼礁水动力学和生态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4株淡水鱼致病菌对常用渔用药物的药物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10种渔用药物对3株淡水鱼致病菌活性,测定了9种渔用药物对4株淡水鱼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不同药物药效差别很大,不同菌株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也不尽相同。作者还测定了在不同细菌浓度、有机质含量条件下几种渔用药物的MIC和MBC,认为水环境因子对药效产生较大影响。在研究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使用渔用药物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3.
戴国梁 《海洋渔业》1998,20(1):20-22
本文取材于1980~1996年长江河口的多年调查资料。调查表明: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种类较贫乏,共采集到软体动物10种。软体动物的年平均生物量为54.25g·m~(-2),占长江河口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88.4%,其中河蚬为软体动物的优势种,其生物量占软体动物的93.8%。长江河口软体动物的分布和种类的贫乏与长江的流速、含砂量、河口盐度变化幅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在长江河口上海江段首次采集到唯一的一个扭蚌标本。  相似文献   

4.
溶解氧(DO)是衡量生态状况的重要指标,对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为探究深型水库DO分层的规律及其影响机制,于2022年监测了九龙江万安水库的理化指标及营养元素的垂向分布,并分析库区的DO分层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月属万安水库混合期,呈贫营养状态,DO垂向平均浓度高达6.70 mg/L,DO变化受浮游植物分布及“翻库”影响;5月属热分层形成期,处中营养状态,水体在内源产氧减少和原位DO消耗驱动作用下出现温跃层溶解氧极小值,36 m以下水体处于缺氧状态;8月为热分层稳定期,处中度富营养化,表层DO最大浓度达12.00 mg/L以上,在35 m深度出现DO极大值,水体热分层阻碍DO补充、内源产氧减弱是造成热分层稳定期水体上层大范围缺氧的主要原因;10月为热分层消退期,呈中营养状态,DO垂向平均浓度仅为0.77 mg/L,水深2.79 m以下水层皆处于缺氧状态。热分层时期DO垂向变化受到水体热分层、营养水平、污染状态及浮游植物生长分布等因素的影响,热分层从物理角度影响DO分层,营养水平及污染状态可以影响DO的产耗机制,而库区水体浊度通过影响浮游植物的垂向分布进而对DO浓度产生影响。本研究探明了水层缺氧及变温层DO极小值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深入探讨了DO变化规律与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间的关系,为维护库区水生态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双层网底鲆鲽网箱的网底结构在水流作用下会发生倾斜与转动。为确保网底结构的安全,需对其耐流特性进行动力分析。为此,根据有限元法建立了流场中双层网底网箱受力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数值模拟对双层网底的最大位移与倾角进行研究,并将双层网底的计算结果与单层网底进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显示,随着流速的增大,上层网底与下层网底的倾角逐渐增加,并且两层网底的倾斜方向恰好相反。研究发现,当实际海区流速超过93 cm/s时,双层网底网箱的上、下两层网底会发生接触碰撞,从而影响网底的稳定。此外,双层网底网箱的下层网底位移要大于单层网底网箱,但其倾角却小于后者,这可能与双层网底网箱的上层网底设计有关。  相似文献   

6.
pH、指示剂种类及用量对络合法滴定碳酸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指示剂的种类、用量以及和pH对EDTA络合法测定碳酸钙结果的影响,通过建立8种指示剂的回归曲线,研究不同pH条件下、10种指示剂的显色以及14种指示剂不同用量对测定碳酸钙含量消耗EDTA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指示剂均能较好反映滴定溶液中碳酸钙含量间的关系,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99;指示剂种类及其用量不同,消耗的EDTA使用液量也不相同,且在不同pH条件下,指示剂所显示的颜色不同,从而影响滴定结果;使用络合滴定法测定碳酸钙浓度时,以溶液中碳酸钙的质量浓度低于0.5%为宜,紫尿酸胺-萘酚绿B作为指示剂用于EDTA络合法滴定优于其他指示剂。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掌握吉林森工集团以往工业原料林建设试点已有数据与森工集团百万亩工业原料林建设规划数据基础上。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入手,运用Leontief(1966)投入-产出分析法构建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模型,评估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对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进行有针对性的静态经济效益分析、动态经济效益分析、敏感性经济效益分析,多角度考虑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研究表明,此方案具有很强的可行性,还可以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整地费和管理费来保障工业原料林建设高效完成。  相似文献   

8.
为比较文蛤红壳色选育系与江苏野生群体在不同条件下滤水率的差异并找出文蛤最佳滤水率条件,采用了试验生态学方法和响应面法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进行滤水率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文蛤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等条件下,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与野生群体滤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文蛤红壳色选育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的最佳滤水率条件为:盐度21.82、温度27.40℃、藻类密度9.96×10^4个/mL,此条件下滤水率的预测值为1.62 mL/(个·min)。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全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的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不同马力渔船生产习惯,包括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发现,不同马力渔船生产时间有一定差别,多数渔船主要生产时间均在伏季休渔结束后;小马力渔船不仅伏休后出航率较高,年底出航也保持较高水平。江苏刺网渔业整体生产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年初1—3月出航船数处于全年最低水平;清明节后、伏休前4—5月,出现一个生产小高潮;休渔结束后出航船数为全年最高水平。不同马力渔船空间分布不同,小马力渔船外海水域分布相对较少,随着马力增大渔船生产水域往外海和往北方向水域生产的可能性更大。不同月份渔船空间分布不同,1—3月生产处于偏北、偏近海水域; 4—5月生产偏向外海,相对前期南北方向变化不大、仍处于偏北水域; 8―9月偏近海和北部水域; 10—12月向南和外海移动进行生产。另外分析渔船的生产能力与马力之间的关系发现,渔船马力大小与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CPUE=5.3428e~((0.0062′Power)),该结果可以为江苏刺网渔船捕捞强度的评估提供重要参考。最后基于研究结果,针对刺网渔船时间和空间上的生产特征提出了相应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0.
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是现代渔业和清洁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能够构建“海上粮仓+清洁能源”的新产业模式。本文基于福建漳浦六鳌海上风电场风机导管架构建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运用Aqua-FE?有限元工具探究极端波流条件下不同网箱布设深度、波流入射角、生物附着程度对网箱系泊绳张力的影响;采用海洋工程专用设计软件SACS,计算分析风机导管架结构在波流及网箱系泊绳张力作用下的应力分布,评估养殖网箱系泊绳张力对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箱布设深度的增加能够减少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显著改善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受力状态;波流入射角的改变对于网箱风机整体结构安全性影响不大;网衣生物附着程度的增加会显著增加网箱系泊绳最大张力,从而造成风机导管架基础杆件大量失效。综上所述,养殖网箱可布设于适当水深以减少受力,同时应及时清理附着生物,适当增加网箱系泊点附近的导管架杆件和导管架底部桩土点杆件的壁厚,以确保养殖网箱与海上风机融合系统结构安全。该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的受力,评估该系统的安全性,优化设计养殖网箱与风机融合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
Studies of epidermal papillomatosis in fish populations have only rarely focused on the intensity of the disease, i.e. the number and size of papillomas. Furthermore, the methods used to evaluate the intensity of papillomatosis have not been standardized. We tested the reliability of a method based on counting of scales covered by papilloma tumours in roach, Rutilus rutilus (L). In addition, we studied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of the number of scales covered by papillomas within populations, evalu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revalence and mean intensity of the disease among populations and examined the intensity of papillomatosis in roach with respect to sex and size of fish. Reliability of the scale coverage method was high. Therefore, the method could offer an effective way to determine the intensity of papillomatosis in fish species with large scal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he scale coverage of papillomas was highly aggregated within all populations studied. The mean intensity of papillomatosis increased with the size of the fish and was high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However, there wa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tensity and prevalence of the disease among the 19 roach populations studied.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海带夹苗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一种新型海带夹苗机,以期实现苗绳破扣、后插送苗夹苗及苗绳复位等过程的自动化。介绍了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结构组成、夹苗工艺及工作原理;设计了后插执行机构;利用仿真软件对海带夹苗机械装置进行操作过程的运动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苗绳破扣进给长度为60~80 mm较为理想;绳夹夹取苗绳扭矩应小于4.2 N·m;当破扣时,扭转角对破扣绳径的影响是转角越大则绳径越大;采用后插方式夹苗,可提高插苗成功率、降低伤苗率。新型海带夹苗机械系统设计可为海产植物种植装置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There has been wide speculation about the functional importance, and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varying nacre characteristics of pearl oysters, of variation in the length of an asparagine–glycine-rich repeat domain (the NG region) within the key organic matrix proteins nacrein and N66. This speculation has centred on large inter-species differences in the length of the NG protein domain.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resence of significant intra-specific (allelic) polymorphism in both the length and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the NG repeat domain of N66 within both wild and hatchery populations of Pinctada maxima . We also detected the presence of a second putative N66-like locus within the P. maxima genome. Confirmation of gene expression of the various alleles at the two loci identified in P. maxima is now required, together with experimental testing of 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carbonic anhydrase activity of the alleles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4.
王武 《水产学报》1981,5(4):351-360
由蓝绿色裸甲藻(Gymnodinium,sp.)形成的蓝绿色水华是无锡渔区高产鱼池典型水质之一。本文对该藻的形态特征、生态、池塘培育和控制以及对鱼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蓝绿裸甲藻水华具喜温、喜光、喜有机氮肥,喜红褐色水色(生物因子),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等生态特点。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理化条件较差,特别是藻体繁殖过度,极易恶化水质,造成鱼类泛池。采用增施有机氮肥、合理使用增氧机、加水等综合措施可促进和控制该藻的繁殖。经鱼类消化道镜检表明,蓝绿裸甲藻能被鲢、鳙鱼及鲤、鲫、罗非鱼鱼种大量摄食,并被鱼类消化。对无锡河埒渔业一队成鱼池三年统计,蓝绿裸甲藻水华池的鲢鳙鱼净产量比无水华池高33.4~37.5%。  相似文献   

15.
内壳是头足类生长信息的载体,对头足类的年龄和生长研究有重要意义。根据2019年9-10月在东印度洋海域采集的鸢乌贼样本,研究鸢乌贼内壳的生长纹变化,探讨鸢乌贼的内壳长度与胴长和体重关系以及鸢乌贼不同群体、不同胴长组、不同成熟度和不同性别之间的生长特性及其差异。结果显示,鸢乌贼内壳与胴长呈线性关系,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胴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之间生长率差异显著。鸢乌贼生长率呈现随胴长增大而增大的趋势。中型群未成熟的鸢乌贼生长率大于成熟的鸢乌贼,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成熟度差异不明显。中型群鸢乌贼雌性生长率大于雄性,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的性别差异不明显。研究表明,内壳长度与体重的拟合度高于胴长与体重的拟合度,所以内壳长度较于胴长更适合作为生长关系分析的指标。高胴长组鸢乌贼的生长率高于低胴长组,这或许是高胴长组的鸢乌贼在食物竞争中占据优势,且本研究的鸢乌贼样品,处于胴长快速生长阶段,尚未达到最大生长体型。中型群鸢乌贼生长率更高,使得中型群和微型群鸢乌贼生长率差异显著。中型群鸢乌贼进入成熟期后,性腺发育导致成熟期鸢乌贼的生长率下降。中型群雄性鸢乌贼的早熟现象导致其生长率低于雌性。微型群鸢乌贼的生长周期较短和生长速率较低,使得其生长率在成熟度间和性别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金融改革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金融力量。而农村商业银行良好的盈利能力是其发展的基础。本文总结了影响农商行盈利能力的因素,主要有资产规模、业务结构、成本费用、银行风险和地理环境。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定量分析了这些因素对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进而提出合理控制资产规模、优化业务结构、控制成本费用、合理控制风险和提供特色化服务等增加银行盈利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 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 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 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 73 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 DNA 条形码分析, 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 鉴定出 9 属 12 种; 而运用 DNA 条形码技术, 共鉴定出 13 种, 隶属于虾虎鱼科 10 属。可见, 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 DNA 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 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 共计 29 属 47 种。依据物种名录, 从 BOLD 及 NCBI 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 18 属 29 种虾虎鱼科鱼类的 DNA 条形码, 与本研究鉴定出的 10 属 13 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 构建了虾虎鱼科 26 属 42 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 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89.36%的记录种, 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 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 DNA 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 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 丰富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数据库, 完善了虾虎鱼 DNA 条形码分类体系, 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生生物资源》1998,11(2):75-85
The present work is based on a set of bottom trawl surveys performed in the Gulf of Lions between 1983 and 1992. A new method which couples the STATIS multitable approach with the logic of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oA) is propos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demersal assemblages in terms of species composition. This CoA version of STATIS has provided a clear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ble par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assemblages. In addition, it gave an insight into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ach population around the reference structure.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emersal assemblages of the Gulf of Lions exhibited strong spatial structuring, mainly orientated along a bathymetrie gradient. This gradient is structured around three major regions: the coast,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continental slope. Despite sampling variations that occur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e analysis showed a high degree of reproducibility for this spatial pattern. With the exception of Mullus surmuletus, the species consider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exhibit limited variations in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Finally, in the absence of log-books covering the activities of commercial fishing vessels, these findings constitute a base of reference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dynamics of fishing fleets exploiting the demersal resources of the Gulf of Lions.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不同检测方法的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摄食节律是鱼类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对光照、温度、饵料等周期性变动的环境条件主动适应的结果,掌握鱼类摄食节律直接关系到对养殖对象投喂时间、投喂方式、投喂频率等投喂策略的决定,继而影响饲料效率和养殖水体的污染负荷。综述了国内外养殖鱼类昼夜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总结分析了胃肠充塞度法、日摄食率法、自适应投喂法以及观察法这4种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比较了各自的优缺点,指出目前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并对未来养殖鱼类摄食节律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展望,旨在为已有摄食节律检测方法的优化改进以及新检测方法的提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2016年7-11月,对唐山海洋牧场海域人工鱼礁内和礁区外许氏平鮋(Sebastes schlegelii)进行采样,共采集191尾,其中鱼礁内159尾,礁区外32尾,对采集的样品胃含物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鲉摄食强度以四级为主(40.91%),其次为三级(23.30%),平均摄食强度为2.66。月份不同,胃含物种类不同,7-9月虾类占比100%;11月虾类占比66.99%,鱼类占比33.01%,同时底质不同,胃含物种类也不同,在礁内泥地底质中,虾类占比97.46%;石头地底质中,虾类占比64.42%,鱼类占比33.48%。对不同月份许氏平鮋饵料种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7月与9月饵料相似度高。不同体长组的摄食强度等级频度不同,具体表现为随体长组的增加,摄食强度等级增加,在50~60 mm达到峰值,占比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