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3 毫秒
1.
采集东海区黄鳍马面 (Thamnaconushypargyreus) 7批样本共 56 0尾 ,南海区 4批样本共 330尾 ,用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判别函数以及等级聚类分析等数值分析方法 ,对其第二背鳍、臀鳍、左右胸鳍等计数性状和头长 /体长、头长 /体高、体高 /体长等量度性状进行检验和分析 ,并结合生态系方法对两海区的种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为 2个种群 ,称之为东海种群和南海种群 ,并提出了东海种群资源的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海位于3°11’N~23°35’N、98°00’E~120°15’E之间,南北跨越20多个纬度,长约2900公里,东西宽约1600公里,平均水深1212米,最大水深5559米,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中国渔民在南沙海域从事渔业开发活动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南沙海域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被发现后,南海周边的某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不顾历史事实,开始对南沙群岛主权提出无理要求,并采取军事行动侵占岛礁、控制海域。中国的南沙群岛及附近海域逐步形成了"岛礁被占领、海域被分割、资源被掠夺、渔业被袭扰"的不利局面,维护中国南沙群岛主权权益开始面临复杂严峻的态势。对此,中国政府公开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审时度势制定了"突出存在","开发南沙,渔业先行"的南沙维权斗争方略。作者简要总结了南海海洋渔业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了南海渔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几点南海渔业发展战略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竹荚鱼(Trachurusjaponicus)是中国南海北部近海主要渔获物之一,其空间分布具有非均匀性。根据2014—2017年南海北部近海两个周期(2014—2015年为第1周期, 2016—2017年为第2周期)的底拖网调查数据,以单位捕捞努力量(catchperuniteffort,CPUE)表征资源密度,采用柯尔莫可洛夫-斯米洛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K-S test)探索了11种概率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北部陆架区竹荚鱼不具明显的概率分布特征,而北部湾海域竹荚鱼资源密度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型且第二周期较第一周期更为显著。同时,采用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法(对数正态模型与Delta模型)与调查设计法(均值法)对该海域进行资源密度估值比较,发现基于对数正态理论模型更切合竹荚鱼资源密度结构分布特征,而在对数正态理论模型中Delta模型法更适用于该物种资源密度估值。  相似文献   

4.
应用体长结构VPA评估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东海鲐鱼资源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利用1970~2006年每年取样鲐鱼所得叉长体重组构成资料,重点分析了70、80、90年代的鲐鱼生物学表征;并结合我国围网捕捞的发展变化情况,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LVPA)对各个年代的鲐鱼捕捞死亡系数(F)做了分析对比,研究显示,东海区日本鲭F由70年代的0.68上升为90年代的1.60,开发利用程度在不断地加大中。根据1990年以来的日本鲭渔获量资料,估算了1990~2001年东海区日本鲭资源量,结果表明,东海区日本鲭年平均资源量在(73.34~116.88)×104t之间波动。以LVPA法估算所得的90年代鲐鱼F值和最小开捕叉长的数据,利用B-H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渔业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R)的变化,结果显示,以目前的捕捞强度,日本鲭的开捕年龄从0.25龄提高为1.22龄,即最小开捕叉长由185 mm调整为247.61 mm,Y/R可提高15.1%,具有一定增产潜力。建议在实际渔业中,渔期适当推迟,禁止利用日本鲭幼鱼。  相似文献   

6.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主要捕捞种类最适开捕规格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陈丕茂 《水产学报》2004,28(4):393-400
根据南海水产研究所使用elefan技术基于体长数据求得的南海北部50种主要捕捞种类的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以Beverton-Holt模型计算最适开捕年龄后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计算其相应开捕体长,再参考实际调查最小性成熟体长、临界体长、拐点体长和Froese-Binohlan经验公式计算的初次性成熟体长范围等数据确定最适开捕规格;部份分海区研究的种类先确定同一种类于各海区的最适开捕规格,再考虑不同海区的适用性确定其在南海北部的最适开捕规格。本文研究了南海北部50种主要捕捞种类的最适开捕规格,结果表明,所求得的最适开捕规格比原广东、广西、福建“水产资源繁殖保护实施细则暂行规定”的开捕规格都大;建议选择19种在以往的生产中和历次调查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产量较高的主要捕捞种类作为南海北部实行开捕规格保护幼鱼幼虾措施的指标种,并提出开捕规格的随机抽样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日本西海区水产研究所为应对当前渔业新形势,实施新的组织体制,建造了第三代先进的渔业调查船一阳光丸,以加强对日本近海及东、黄海国际渔场的资源调查,并希望加强与中、韩两国的渔业合作,期待日、中、韩三国在东海实施共同的渔业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生态渔业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生态渔业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生态渔业的类型与模式,提高渔业生态经济效益的措施,并提出了面临的问题与建议,以促进我国生态渔业的发展,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0.
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全球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的重心。预警原则作为一种新颖的环境资源管理手段,其在海洋渔业资源养护方面的有效性已为国际社会所认可。目前,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现状不容乐观,而且随着我国与周边国家专属经济区的逐步确定,近海渔业资源管理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因而我国有必要在现有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基础上引入预警原则,以扭转我国海洋渔业资源养护不力的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东海微稚虫属(多毛纲:海稚虫科)一新种记述(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进  纪炜炜  李新正 《海洋渔业》2009,31(3):225-230
根据采自东海区福建长禾沿岸潮间带的标本记述了微稚虫属(多毛纲:海稚虫科)一新种,多齿微稚虫。该种最主要的分类学特征为体后部疣足腹叶具多齿巾钩刚毛,此外,第一刚节疣足背叶十分退化,且无背刚毛。多齿微稚虫为中国海微稚虫属首次报道的成体种类,在以往该属分类学研究中仅记录过数个幼体标本,且未定至种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一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在当今是一个热门话题.然而,海洋领域的科学技术在开发、利用等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却甚少有学者研究.事实上,我国海洋生物技术的专利申请和保护状况不甚理想,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因此,加强对海洋生物技术专利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吸取他国有益经验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为海洋技术创新及维...  相似文献   

13.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1,13(6):251-255
<正> 前言东海外海是我国东海带鱼主要越冬场,同时也是夏秋汛外海带鱼产卵场之一,也是福建省转浙钓带秋冬汛生产的主要渔场,占总产量的65~92%.据1986~1988年8~12月连续三年共测定东海外海钓带样本3200尾.肛长组成范围为180~480毫米,平均肛长293.2毫米,优势肛长240~320毫米,优  相似文献   

14.
系统介绍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在淡水养殖及海水养殖中的应用与发展,对比了国内外有关该养殖模式发展方向的异同,简述了该养殖模式通过提高物质和空间利用率、改善养殖环境的原理以及在我国推广应用情况,并汇总了我国沿海省份近年来开展该养殖模式选用的品种搭配及产量产值。指出了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还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东、黄海日本鲭种群鉴定和划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Scomber japoncus)在我国海洋渔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中韩、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开展日本鲭等重要经济鱼类的种群归属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关于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20世纪中日两国学者利用标志放流和渔业调查数据分别进行了研判,但中日间以及国内对其种群划分存在不同见解。21世纪以来,中国一些研究者利用形态框架法和分子遗传学方法对前辈的种群划分进行了验证并提供了一些证据,但分析结果值得商榷。总结相关研究结果,多数中国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的日本鲭划分为东海西部种群、五岛西部种群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也有中国学者将其划分为东海群系和闽南—粤东地方种群;日本学者将分布于东海不同越冬场日本鲭归属为对马暖流群系,也有日本学者将分布于东、黄海和日本海西部的日本鲭划分为九州西部群系和东海西部群系。针对东、黄海日本鲭种群划分存在的不同观点,今后研究者应同时利用目前较为先进的、相对可操作的鱼类框架形态和分子遗传等判别技术,增加产卵场样本采集覆盖面,以获得判别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相对最为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南部拖网渔场开发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南部拖网渔场是我国拖网渔船在南海南部海域的最主要作业渔场,该渔场的开发为保证中越北部湾渔业合作协定顺利实施、拓展南海外海渔业生存空间、开发南海渔业资源及维护国家在南海的主权和海洋权益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分析南海南部拖网渔场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开发价值和潜力,探讨进一步推进渔场开发,加强我方对该渔场的有效管控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祥 《水产学报》2003,27(4):322-327
根据1986—2000年对东海和南黄海渔获带鱼的生物学基础调查,利用世代分析方法计算了东海带鱼的资源数量,分析了东海带鱼生殖和补充特征的变动状况,同时研究了环境与带鱼补充量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捕捞压力的增大,东海带鱼的最小成熟体长、产卵亲体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组成进一步缩小,个体繁殖力提高而卵径变小;实行伏季休渔后,东海带鱼的补充群体数量大幅度增加,单位亲体的补充量比伏休前增加45%~60%,证明了伏季休渔的生态效益;带鱼补充群体数量与亲体数量、海中温度、伏休时间成正比。目前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仍显不足,应进一步减少对带鱼的捕捞强度。  相似文献   

18.
珠江口虾拖网的副渔获组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拖虾是南海捕捞渔业的一种主要作业方式,南海北部的珠江口是广东省虾拖网的优良渔场之一。文章以珠江口铜鼓水道虾拖网渔业生物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渔业的副渔获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虾拖网渔获种类多,以底栖鱼类和甲壳类为优势类群;副渔获的组成在不同月份有所变化;副渔获比例较高,虾与副渔获之比为1:10-1:19;副渔获中大部分鱼种未达到可捕规格,对幼鱼资源造成损害。建议渔业管理部门重视对副渔获问题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reservoir fishery of China is essentially a post-1950 development. China has an estimated reservoir acreage of 2 × 106ha of which about 1.44 × 1O6ha is used for fisheries. The present reservoir fish production averages 214kg/ha/year and accounts for about 8-9% of the total inland fish production, which is around 4.0 × 1O6mt. The total reservoir fish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per unit area in China have been steadily increasing since 1980.
The Cwhinese reservoir fishery is essentially a stock and capture fishery. The reservoir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aspects of the present fishery are discussed. Those practices which are not found in the rest of Asia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Recent surveys showed substantial aggregation of larvae of jack mackerel in the southern East China Sea, indicating intensive spawning grounds near Taiwan. A numer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ransport and survival processes of eggs and larvae of jack mackerel from the spawning area to the nurs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 the distributions of larvae simulated by the model agreed well with those obtained by field survey; (ii) the stock of jack mackerel in the Sea of Japan is composed of both groups from north of Taiwan and from the western coast of Kyushu. It takes more than two months for the former to reach the Sea of Japan, while it is within 40 days for the latter; and (iii) large proportions of the eggs and larvae spawned off the north of Taiwan are transported rapidly to the Pacific side of Kyushu by the Kuroshio Current, and the rest slowly to the east or north-east along the continental slope in the East China Sea. In contrast to the larval flux, survivors are more abundant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than in the Pacific Ocean, indicating that survival in the northern East China Sea would determine the jack mackerel stock in Jap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