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移栽期对强化栽培体系 (SRI)优质杂交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幼苗早插可增加低位分蘖数进而促进大穗的形成 ,该措施与稀植结合使水稻形成更多分蘖和有效穗数 ,进而达到高产 ,并节省用种和栽秧用工。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免耕栽培对桂西北稻区水稻各生育性状即水稻生育期、水稻分蘖状况、水稻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的影响.2010年在南丹县开展了不同耕作方式对水稻生长与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免耕栽培促进水稻分蘖,缩短生育期,有利于水稻的早生快发,较常规翻耕栽培相比,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理论产量分别提高0.57%、0.49%、0.96%、0.11%、0.18%、1.72%、1.90%,水稻增产1.90%,产值增加1.90%,净利润提高14.11%.  相似文献   

4.
与栽培密度相关的水稻形态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产量与栽培密度密切相关,在直播、抛秧和机插秧等有别于传统手插秧的新型栽培模式下,高密度栽培更加便于农业的高效生产。本文简述了水稻不同栽培密度与产量间的关系,综述了与水稻栽培密度相关的理想株型、分蘖角度控制、分蘖数控制、直立叶、卷叶及窄叶等形态基因的研究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5.
水稻是新疆阿克苏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阿克苏地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全年无霜期172—214d,大于等于10℃有效活动积温在3700-4100℃之间.年间温度有所变化。4月到9月光照温度适宜晚稻、中稻、早稻的旱直播高产栽培、早稻复播旱直播栽培和中稻的育秧复播栽培。本文总结了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的选择、优良品种的选择、培育壮秧、种子处理、秧田准备及播种、秧田管理、整地插秧、田间管理、灌水、除草、防治病虫害和收获等优质高产无公害水稻生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施肥技术对抛秧栽培的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施用蘖肥会因前期施肥比例过大,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使分蘖过多,中、后期因营养不足有效穗反而少,影响水稻产量;施好施足穗肥,能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使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提高产量.晚稻因气温高,养分释放快,在注重对穗肥施用的同时,也应适当注意蘖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水稻栽培和遗传育种研究中单分蘖性状高通量无损提取的实际需求,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沙漏网络模型的单分蘖水稻关键点预测和骨架提取方法。首先,对原始图像进行批量裁剪、gamma校正和锐化卷积等预处理,获取单色背景下的水稻单分蘖图像数据集;设计水稻单分蘖各器官关键点数据标注策略,构建监督数据集。然后,构建堆叠沙漏网络架构实现叶片数固定和不固定的水稻关键点检测,引入沙漏结构整合图像的多尺度特征,结合中间监督机制整合不同沙漏模块信息。叶片数一致的情况,模型预测准确率最高可达96.48%;叶片数不一致的情况,预测准确率达到82.09%。最后,根据预测关键点及其对应的语义信息连接形成植株骨架,选取茎秆长、叶片长、穗长、叶片-茎秆夹角和茎节点位置5个表型参数对生成骨架模型的实际意义进行评估,其均方根误差依次为5.82 cm、3.09 cm、1.71 cm、3.22°和2.04 cm,证明了该方法能较好地识别水稻单分蘖关键点,为水稻骨架提取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有助于加快水稻育种速度。  相似文献   

8.
水稻抛秧栽培不同施肥技术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不同的施肥技术对抛秧栽培的水稻产量有一定的影响,早稻施用蘖肥会因前期施肥比例过大,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使分蘖过多,中、后期因营养不足有效穗反而少,影响水稻产量;施好施足穗肥,能促进水稻的生殖生长,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和积累,使有效穗、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提高产量。晚稻因气温高,养分释放快,在注重对穗肥施用的同时,也应适当注意蘖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9.
氮素及栽培密度影响水稻分蘖动态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氮水平及栽培密度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进而通过适宜的施肥与栽培相结合的生产技术来调控水稻高产群体的建成,以期为减少水稻生产上的氮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中因氮肥过量施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 以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种植的早熟晚粳稻‘镇稻1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田间试验主处理设置N 0、90、180、270、360 kg/hm2 5个水平 (N0、N90、N180、N270、N360);副处理设置高栽培密度 32.5×104 hill/hm2 (HD) 和低密度 25.5×104 hill/hm2 (LD) 两个水平。室内营养液培养试验主处理设置N 5、40、80 mg/kg 3个水平,副处理设置每箱12、24 株两个移栽密度。连续记录水稻分蘖期定植植株分蘖数,测定植株地上部和根系相应指标,分析氮水平、栽培密度对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向叶片茎鞘的分配特征、茎鞘碳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根系形态特征等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并计算了两者的交互作用。 【结果】 相同氮水平时,与LD相比,HD条件下水稻提早达到单位面积最大有效分蘖数,且HD条件下N180时,单位面积的有效分蘖数达到最大,约290个/m2。在分蘖中期,各处理水稻的分蘖特征已表现出显著差异,本阶段植株的生长特性将持续影响其下一阶段的分蘖能力,最终导致群体的差异。因而本文着重以水稻分蘖中期的生长特征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分蘖速率或分蘖数与叶、鞘相对生长速率,干物质向叶片的分配比例,鞘氮浓度,群体净光截获率,不定根数目、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鞘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鞘碳浓度、根系总长、根尖数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结论】 氮水平及栽培密度通过调控水稻干物质生产能力、干物质分配比例、植株养分浓度、地上部群体对光能的利用及根系的生长发育,进而影响水稻的分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相同氮水平时,LD (25.5×104 hill/hm2) 的水稻个体生长优于HD (32.5×104 hill/hm2) 的;但对于群体而言,高栽培密度更利于高产水稻群体的建立,其对应需氮水平约为180 kg/hm2,低于低栽培密度条件下的需氮水平。   相似文献   

10.
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在旱育软盘抛秧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农民湿润育秧习惯演化而来的一种较成熟的水稻轻简节本栽培技术。从育秧准备、播种和秧田管理、大田抛栽以及大田管理等方面出发,较系统地介绍了水稻湿播旱育抛秧栽培的关键技术,比较分析了水稻常规湿润育秧手插栽培、水稻硬盘育秧机插栽培以及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栽3种栽培方式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研究表明,水稻湿播旱育软盘抛秧栽培技术是一项较先进的轻简节本栽培技术,具有省工省力省成本、增产增收增效益、操作简便、便于掌握以及适应性广等优点,在隆回丘陵山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during summer (March–July) and kharif (June–September), 2008 at the wetland farm, Tamil Nad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imbatore, India, to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on productivity and water usage using the hybrid CORH-3 as a test crop. Treatments consisted of different rice cultivation methods, namely, transplanted rice (conventional), direct sown rice (wet seeded), 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method (AWD),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and aerobic rice cultivation. Results revealed that maximum number of tillers m?2, higher shoot and root length at maturity were recorded under SRI followed by transplanted rice, while aerobic rice produced lower growth parameters in both the seasons. Chlorophyll content at flowering was higher under SRI in two seasons studied (42.74 and 39.48 SPAD value, respectively) and transplanted rice compared to aerobic rice and AWD. In both summer and kharif seasons, SRI produced higher grain yield (6014 and 6682 kg ha?1), followed by transplanted rice (5732 and 6262 kg ha?1), while the lowest grain yield (3582 and 3933 kg ha?1) was recorded under aerobic rice cultivation. Under SRI, 5 and 6.7% increase in grain yield and 12.6 and 14.8% water saving were noticed compared to transplanted rice, respectively, during summer and kharif seasons. In respect to water productivity, the SRI method of rice cultivation registered the highest water productivity (0.43and 0.47 kg m?3), followed by AWD and aerobic rice cultivation. The conventional rice cultivation and direct sown rice produced lower grain yield per unit quantity of water used.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对覆膜穴播水稻进行了不同灌水量的处理,在生长前期进行了小气候观测和水稻生育性状、产量构成的观测。试验表明,覆膜穴播技术能充分利用前期的光热资源,不同灌水量处理的田间土壤水分含量在后期趋于一致,随灌水量减少,收获穗数减少,穗粒数增加,千粒重减少。考虑一节水与稳产相统一的目的,在引黄灌区推广覆膜穴播栽培技术,节水1/3-1/2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the system of rice intensification (SRI) on yield,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microbial biomass in associated rice soils,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2004 at the Agriculture Experimental Farm of Zhejiang University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The treatments evaluated were traditional flooding (TF) vs. SRI cultivation methods. Grain yield in the SRI treatment was 26.4%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TF treatment, reducing water use by 461.5 mm. Compared to TF, SRI increased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91.3% an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by 194.9%. Soil microbial indicators during the rice‐growing season also diverged between TF and SRI. Microbial biomass C (MBC) was in the range of 101–196 mg kg?1 for TF vs. 113–224 mg kg?1 for SRI; microbial biomass N (MBN) was in the range of 14–33 mg kg?1 for TF vs. 28–53 mg kg?1 in SRI. Compared to TF, SR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MBC and MBN, regardless of sampling date.  相似文献   

14.
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直播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江苏苏南太湖稻区的常熟市(N 31.4°)、苏中里下河稻区的姜堰市((N 32.3°)及苏北淮北稻区的东海县(N 34.5°),分别以不同类型粳稻品种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比较研究不同生育期温光条件对江苏上述不同生态区直播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置的播期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各生态区不同熟期类型品种水稻的产量均呈极显著下降趋势,但变化程度略有不同,表现为晚熟品种大于早熟品种,过迟播种导致各生态区部分类型品种不能安全成熟。产量构成因素随播期的推迟按变化程度的大小分为两类,变化较小的一类为千粒重和穗数,变化较大的一类为结实率和每穗颖花数,后者是导致产量极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总颖花量、结实率和产量与抽穗前以及全生育期的积温和光照时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各生育期温光条件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水稻免耕旱直播试验及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为探究水稻免耕旱直播在山东省的适应性,使用2BDMM-8稻麦宽苗带灭茬播种机,在涛雒稻麦轮作两熟区和高青春季稻一熟区分别进行了免耕旱直播试验,以机械育苗插秧为对照,分析免耕旱直播对水稻株高、分蘖情况的影响,对不同种植方式下的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生产成本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免耕旱直播与机械育苗插秧相比,生育期短,生长速度快,株高无显著差异;分蘖率分别为57%和58%,比插秧对照低6.5%和10.4%;产量分别为8 970和10 020 kg/hm2,与插秧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验证了水稻免耕旱直播在山东常规稻种植区基本可行。通过成本比较,免耕旱直播成本比插秧对照分别节约2 472和3 312元/hm2,说明免耕旱直播在山东地区有很好的推广前景。该研究为山东常规稻种植区免耕旱直播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芽直播种植技术条件下水稻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索水稻直播的最佳种植工艺及其相应的机械化生产,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辽阳市景尔屯村的20 hm2水田进行了乳芽直播、常规插秧和抛秧3个处理的水稻种植对比试验。对培育期乳芽的根长、根数和高度等生长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练苗环节对根长和乳芽高度的增长速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乳芽根数的增加无影响。对秧苗生长中期的性状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其它2个处理相比,乳芽直播的秧苗在5月20~7月27日期间生长较快,分蘖和抽穗开始时间早,分蘖节位低,但由于播种密度太大,有效分蘖率较低。对3个处理的产量形成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乳芽直播处理的穗数密度为538.7万穗/hm2,每穗结实粒数为76.8粒,千粒重为0.0246 kg。  相似文献   

17.
以籼粳杂交晚稻品种甬优2640为研究对象,于2012、2013年在金华市进行分播期机插晚稻试验,并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播期对晚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探讨该品种在机插栽培方式下在研究区的最迟适宜播期.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推迟晚稻全生育期呈先缩短后延长的变化趋势,播种-齐穗天数在秋季冷空气影响早的年份表现为先缩短后延长,冷空气影响晚则表现为全生育期缩短;(2)甬优2640表现出杂种优势,最大产量达9964.5kg/hm2,最大群体颖花量达44512.5×104/hm2;(3)晚稻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而降低,播期对结实率影响最大,结实率为产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播期对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小,对千粒重基本无影响;(4)晚稻孕穗抽穗期遇低温其育性降低,但具有一定的低温耐受能力,齐穗前25d内23℃负积温是结实率最敏感的低温因子,齐穗前23℃负积温≤16.6℃·d能够保障晚稻稳产;(5)以80%保证率下的23℃负积温≤16.6℃·d的终日日期作为安全齐穗期,机插晚稻甬优2640最迟适宜播种期为6月29日-7月2日.  相似文献   

18.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培矮64S/9311)为研究对象,以光温敏不育系培矮64S(母本)的育性转换指标集和南方一季稻区域12个地区1951—1992年的逐日温度和理论日长资料为基本分析依据,提出了一种制种播差期决策的气候学分析方法。该方法根据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生产特点,首先确定培矮64S在不同地区的稳定不育期和最佳不育期的季节和规律,然后用水稻生育期模型计算制种亲本在不同季节的播差期及其变化规律。本研究可以为宏观决策两系法杂交稻的制种区域和播差期提供方法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光温条件对浙中晚稻抽穗期和结实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2002—2003年。以协优9308和绍糯119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光、温条件对晚稻抽穗期和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感光性较强。播种-抽穗期日数可由播种期的可照时数和积温拟合。温度是影响结实率的主要气象因子,从孕穗期到抽穗期高结实率形成需要一定的适宜温度。结合1995—2004年的大田调查资料分析表明,在浙江中部造成晚稻结实率下降的低温冷害包括孕穗期冷害和开花期冷害。因此生产上安排晚稻品种和播期必须考虑可照时数和孕穗期到抽穗期的温度条件。协优9308在孕穗期和抽穗期比常规品种更易遭受低温冷害,不适宜作为双季稻的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