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净化环境提高防微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蚕病,它有经口食下传染和经卵胚种传染两种途径,但必须先有食下传染才能显现其胚种传染的特点.因此,在通过母蛾检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等手段淘汰带毒原(母)种而控制胚种传染的前提下,严防食下传染是预防微粒子病的关键.而蚕儿随桑叶食下微粒子孢子致病是食下传染的主要途径.比如带毒的蚕粪污染桑叶,野外昆虫患有微粒子病污染桑叶,各龄用桑接触到被微粒子孢子污染的蚕具、饲养人员的手、养蚕用水等均可使蚕食下微粒子孢子而感染致病.由此可见,全面净化生产生活环境、桑园环境、饲育环境和原蚕区环境,消灭微粒子病原是种场控制微粒子病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孤卵孵化单体跟踪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表明: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并非100%发生微粒子病胚种传染,有29.59%的卵孵化出的蚁蚕不受微粒孢子感染。在受胚种感染微粒子孢子的蚁蚕中,87.77%在小蚕期(四龄饷食前)发病致死,只有12.23%能存活至大蚕期,未能发现能存活至结茧的。采用这一方式进行饲养和继代,可有效地从受微粒子孢子感染的母蛾产下的卵中分离净化出极少数未受微粒子孢子经胚种感染的个体进行安全继代。  相似文献   

3.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是我省主要蚕病之一,近年因微粒子病而淘汰的蚕种直接损失20万元以上,因微粒子病而导致蚕业的损失难以估计,该病的传染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因此对母蛾进行微粒子的检验以淘汰病卵是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我们历年来都  相似文献   

5.
对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在胚种传染时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而不是一个常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遗传毒率的主要因素,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另外,蚕种在催青过程中,微孢子有一个显著增殖期,因而蚁蚕的可检毒率比卵期要大得多,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可检毒率增加不多而主要表现为孢子密度的增加,此外,即使是同一有毒蛾产下的蚕卵由于蚕种的保护方式不同,遗传毒率也有较大的开差,尤其即浸种和越年种之间开差较大。胚种遗传带毒蚕的死亡时期也与母蛾的带毒程度有关,即母蛾带毒程度越高,死亡时期就越早,反之就越晚。  相似文献   

6.
胚种传染是桑蚕微粒子病的重要传染途径,母蛾检验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措施,该技术在不断改进的同时,在实际生产中其成效也被得到充分的证实和肯定。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率是一个影响成品卵检验技术十分重要的因素,蚕品种、感染时间和母蛾感染程度等是影响胚种传染率的重要因素。微粒子病流行中胚种传染率变化等的研究将成为成品卵技术的成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粒子病的化学治疗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毁灭性的传染性蚕病,因能胚种传染,各产丝国家均将其列为蚕种制造的检疫对象。在防治措施上,采用镜检母蛾淘汰病卵以杜绝胚种传染,在原蚕饲养中则通过消毒防病来预防食下  相似文献   

8.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对蚕业生产危害非常严重的蚕病,具有食下和胚种两种传染途径。该病容易大面积暴发,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蚕种业和茧丝生产的发展。在蚕种生产中采取母蛾检疫、蚕业消毒、防止野外昆虫微孢子虫交叉传染以及治疗药物应用等措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发生。通过对各种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措施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四川省蚕种生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损失严重。主要原因是蚕种胚中带病源增多所致。控制病毒危害的关键措施首先是各级蚕种繁育单位和管理部门全员应具有常备不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危害的意识;其次是坚持执行发现除去病源措施。抓住全过程严格消毒防病,减少养蚕环境病源,做好原种病毒补正检查,减少原种带毒危害,认真做好蚕种繁育各阶段病毒预知检查,严格淘汰带毒蚕卵、蚕、茧、蛹、蛾,禾发现病毒的蚕蛾分小批制种,地、市把住普种母蛾微粒子病合格检验关,超毒蚕种由主管单位监督烧毁处理,原蚕区使用的普种必须是经过全检母蛾无毒的蚕种,逗硬执行这些办法,一定能够控制家蚕微粒子危害。  相似文献   

10.
何安蓉  王琦 《蚕学通讯》2004,24(4):38-40
家蚕微粒子病是经蚕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的一种毁灭性蚕病,严重威胁着蚕种场的生存和蚕桑事业的发展.目前,对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可以从三个方向努力.首先是预防.主要是防止微粒子病对家蚕的感染.常以补正检查、预知检查、母蛾检查、环境及桑叶消毒等技术措施为有效手段,并已取得了系统有用的研究成果,广泛运用于家蚕繁育的全过程.第二为治疗.即主要是对家蚕添食抗微药品,如防微灵、克微宝等,以此来控制家蚕微粒子在蚕体的增殖.第三为育种防治.即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抗微粒子病基因导入经济性状好的蚕品种内,培养出在感染微粒子病毒的任何浓度下绝对不会发生家蚕微粒子病的蚕种,不过该研究还只是一种设想.  相似文献   

11.
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虹 《中国蚕业》2001,22(3):34-35
1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在生产上应用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传播快危害大的毁灭性病疫,被世界各国列为检疫对象.微粒子病的传播途径有两种,一是食下传染,二是胚种传染.控制食下传染主要是严格贯彻消毒防病措施,而控制胚种传染的有效途径仍然是采用100多年前法国巴斯德创立的母蛾镜检法.但是,母蛾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以抽样袋蛾和样本处理是否标准来决定的,在多年的检验实践中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为了防止母蛾检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问题,弥补之不足,从根本上杜绝胚种传染,有必要在母蛾检验的基础上,对一代杂交种成品卵进一步作微粒子病检疫,为严禁超毒种发放,保证蚕作安全做最后的把关.  相似文献   

12.
王裕兴 《江苏蚕业》2002,24(4):28-30
<正>自发现微粒子病能实施胚种传染以来,母蛾检验淘汰带毒母蛾产下卵,一直是堵绝家蚕微粒子病垂直传播的最有效手段。但是近10年来随着对家蚕微粒子病传染规律尤其是对胚种传染规律研究的深入,发现在一代杂交种中,以母娥毒率为标准,淘汰毒率超标蚕种的做法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及作者的研究资料,现就母蛾检验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作一概括并提出一些看法,供商榷。  相似文献   

13.
用消特灵全程浸消桑叶对原蚕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染途径:一是胚种传染二是食下传染。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微粒子病以后,现在各蚕种生产单位都进行了蚕期迟眠检查及各项预知检查,再经省蚕种公司集团母蛾镜检合格方可发种,即胚种传染途径已基本被切断。但是,目前部分蚕种场在原蚕区生产的蚕种毒率有上升趋势,形势非常严峻,究其根源,农村原蚕区环境污染是主要因素,特别是桑叶被污染,各种桑螟、野蚕、毛虫、菜粉煤等鳞翅目昆虫与家蚕微粒子原虫相互感染。当家蚕食下桑叶上的微粒子病原后,便很容易传染。近几年来,一些种场采取叶面消毒措施,并已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4.
朱方容 《广西蚕业》1998,35(2):7-11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带有毁灭性的传染病。1870年巴斯德查明病原是微粒子原虫,本病的传染是通过卵或蚕儿食下微孢子而致病;他首创了母蛾袋检法,剔除病蛾卵,供应无病的优良蚕种,为发展有效的防治措施奠定了基础。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蚕微粒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5.
家蚕微粒子病传染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胚种传染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得到有效控制。杜绝食下传染途径,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粒子病原虫寄生而引起蚕儿发病的一种传染性病害 ,它既可以通过胚胎传染影响下一代 ,又可经食下感染造成生产损失。在蚕种生产中 ,通过对蚕卵、迟眠蚕、发蛾促进及环境的预知检查 ,可有效控制微粒子病 ,保证蚕作安全。现结合本人多年实践 ,对提高预知检查中微粒子孢子检出率 ,谈点个人浅见 ,供同行探讨。1 预知检查样本的采集1.1 三级原种补正检查1 .1 .1 成品蚕卵检查将成品蚕种 ,按连纸号逐圈抽取蚕卵 2∏ 3粒 ,良卵、不良卵均要抽取。取卵时 ,用针把卵连同纸带下 ,一张种取卵 30粒左右 ,用小纸袋装好封口。1 .1…  相似文献   

18.
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已在我国主要蚕区普遍使用,能正确检出微粒子病,又能提高效率,节约人力物力,对预防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家蚕微粒子病主要是通过食下和胚种两种途径传染,随着蚕桑生产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胚种带毒传染,已经可以通过母蛾检测和补正检查来得以有效的控制。而食下传染途径的杜绝,目前在蚕种生产过程中,仅对养蚕环境严加消毒是不够的,因为通过调查证明,带毒的野外昆虫对桑叶的污染,是导致家蚕食下传染微粒子病的主要的传染途径。因此,切实抓好漂白粉叶面消毒工作,是预防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有效措施。1我分场质检部门对野外昆虫感染微粒子病情况调查几年来春蚕期各桑场及原蚕点驻点人员,通过人工捕捉野外昆虫,送场检毒室统一进行分类镜检,结果见表…  相似文献   

20.
冯昱 《四川蚕业》2015,(2):36-37
<正>家蚕微粒子病一直是困扰蚕种生产的难题,其传染途径分为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我场自上世纪末以来,便对场内的选原种生产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实践证明,通过桑叶消毒控制食下传染能有效地防止家蚕微粒子病的发生,较大幅度提高蚕种的母蛾镜检合格率。同时,桑叶消毒还能够抑制其他蚕病的发生,为蚕种的优质高产打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