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有机磷中毒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对比急性有机磷中毒患者处理前后的心电图,比较轻、中、重度中毒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结果:75例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心电图异常者58例(占77.3%),无明显改变者17例(占22.7%)。58例心电图改变以各类心律失常最多见,且以窦性心动过速占首位(37.3%),其次为窦性心动过缓(28.0%)、ST-T改变(21.3%)、T波改变(18.7%)。心电图改变与中毒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ECG可作为判断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中毒程度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发心律失常对心脏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DCM患者行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AECG)及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对患者的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房室大小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分为存活组(66例)与死亡组(20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DCM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90.7%,以室性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为主。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较大(P<0.01),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结论DCM患者多伴各种心律失常、心脏扩大等心脏结构与传导功能的改变,确诊时心功能多为Ⅲ~Ⅳ级,心力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仍是DCM的主要死因。  相似文献   

3.
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1例蔡丽梅(广东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特检科,湛江524003)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非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UA在急性心肌梗塞时出现这种心律失常少见且报道甚少。笔者遇1例。患者男,62岁,离休干部。因心前区压榨样疼...  相似文献   

4.
右室梗死(RVI)过去只能在尸检时作出诊断.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诊断技术的快速发展,右室梗死的临床诊断成为可能.但因常规心电图诊断右室梗塞有一定的困难,故急性右室梗死(ARVI)在临床上易漏诊或延误诊断.据报告右室梗死占急性心肌梗死的7.7%~23%[1].近几年来我院收治急性心梗113例合并右室梗死或单纯右室梗死者25例,占急性心梗的22.1%.其中存活出院有20例,3例死于休克,1例死于室扑、室颤,另1例死于心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典型心电图特征,提高对AMI的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心电图不典型的AMI患者的心电图资料。结果AMI不典型心电图多见于AMI早期,其次常见于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非Q波型AMI、同一部位多次AMI、记录导联不正确(累及部位在常规12导联以外的导联)之患者。结论,对心电图不典型的AMI疑似患者必须连续进行心电图动态观察,并进行前后对比,观察心电图细微的改变,根据心电图常规导联有关变化,选择合适的附加导联描记。  相似文献   

6.
体位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陈虹心(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529000)患者,女性,21岁,在校学生,平素体健。体格格查中心电图发现:P-R间期延长达0.32s。心电图诊断为:(1)窦性心律(心率58次);(2)1°房室传导阻滞。临床疑为"心肌炎"而进...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对实验性缺硒病仔猪进行了九个导联(LI、Ⅱ、Ⅲ、avR、avL、avF、Va、Vb及A—B)的心电图描记。结果表明,实验组仔猪表现出100%心动过速,80%心律紊乱(窦性不齐、室性期前收缩及房室性传导阻滞),P、QRS和T波低电压及50%avL导联S—T段向下偏移。上述心电图的异常变化是心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结果,故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亚临床症状指标。  相似文献   

8.
刘莉  陈灵  柴杰  刘景芳 《湛江医学院学报》2003,21(4):356-356,361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早期QT离散度 (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临床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138例AMI住院患者发病 2 4h内作常规心电图检查 ,计算QTd ,并行心电监护 ,记录心律失常。经统计学处理 ,了解QT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关系。结果 :(1)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QTd分别为 (39.6 7± 2 0 .0 8)ms与(2 3.95± 15 .99)ms,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非恶性室性心率失常组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分别为(2 8.6 7± 11.8)ms、(5 7.5± 17.6 5 )ms,(P <0 .0 0 1)。 (2 )心功能 3~ 4级组较心功能 1~ 2级明显增高 (P <0 .0 5 )。结论 :AMI时测量QTd对预测室性心律失常 ,尤其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意义 ,与心功能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性肺栓塞(PE)患者的临床心电图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肺CT、MRI,灌注/通气扫描或肺动脉造影明确诊断PE患者的心电图特征以及治疗前后心电图的改变。结果:PE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变者为90.0%.常见的心电图改变有窦性心动过速、S1QⅢTⅡ型、ST段压低或抬高.右胸导联T波倒置、顺钟向转位、aVR导联出现终末R波,右束支传导阻滞.QRS电轴右偏等;治疗后以窦性心动过速、S1QⅢTⅡ、右束支传导阻滞、ST段改变改善明显(P〈0.05或P〈0.01)。结论:心电图在PE诊断中虽然是非特异性的.但是许多特征如能结合临床发病的特点则对PE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关系。方法 :32 6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中 ,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 L VH12 6例 ,非 L VH者 2 0 0例 ,所有患者均行 Holter检查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情况 ,并随访 2a。结果 :高血压合并与不合并 L VH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 76 .2 %和 39.5 % (P<0 .0 1) ,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分别为 4.8%和 1.0 %。结论 :高血压 L VH与室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 ,并可能是心脏性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心率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关系。方法:对90例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和40例正常人行l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检查,测定其QTcd并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了解其空性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出血性脑卒中组QTcd较缺血性脑卒中组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1),而缺血性脑卒中组QTc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串较缺血性脑卒中总性期高(P<0.01);脑卒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cd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脑卒中尤其是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其发生机理可能与QTc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及病因.方法 收集472例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分析心律失常类型及其与性别、基础疾病关系.结果 心律失常类型有12种,其中房性早搏(21.4%)、窦性心动过缓(21.0%)和室性早搏(16.1%)最多见.各型心律失常与性别无显著相关(P>0.05),但60~79岁女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同年龄段男性(P<0.01).常见基础疾病依次为冠心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结论 早搏和窦性心动过缓是老年人心律失常的常见类型,预示着潜在的心脏疾病.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21岁,因突然晕厥心前区压榨样剧痛一小时急诊入院。患者于1986年6月26日中午饭后半小时,突然心前区剧痛,气紧晕厥10分钟,全身湿冷,呕吐,急查心电图:下壁、侧壁、正后壁急性损伤(高度怀疑急性心肌梗塞),频发多源室性早搏(有Ron T 现象),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Ⅱ°Ⅰ型),交界性逸搏心律。平素健康,无心绞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Holter)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价值。方法 96例于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卒中(脑梗死59例和脑出血3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96例同期本院非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Holter记录仪24 h的动态监测结果。结果观察组的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窦性R-R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窦性R-R间期的平方根及两个相邻R-R间期互差>50 ms的心跳数所占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Holter的HRV指标评价急性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能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演变趋势,对防止心脏功能障碍加重、及时发现心脏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和心率变异性(HRV)时域指标的分析,探讨其对急性脑梗死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有室性期前收缩(PVS)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A组),有PVS的健康人24例(B组),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记录HRV各时域指标,计算HRT两参数(TO、TS),比较两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小骨窗显微手术在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用小骨窗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对其疗效、手术后并发症及再出血率进行总结。结果:优(5分)10例(15.6%),良(4分)21例(32.8%),可(3分)25例(39.1%),差(2分)2例(3.1%),死亡(1分)6例(9.4%),优良率为48.4%。死于并发肺炎3例,死于术后再出血2例,急性心衰1例。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超早期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赣南地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价值。方法:选取住院的赣南地区ACS患者200例,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67例)、不稳定心绞痛组(133例),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排除冠心病的正常人群(100例)为非冠心病(对照)组,进行N末端脑钠肽前体(NT pro-BNP)、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随访ACS患者出院2个月后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结果:NT pro-BNP、cTnI、hs-CRP浓度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心绞痛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心绞痛组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NT pro-BNP、cTnI、hs-CRP水平在两组间呈正相性(P0.05);ACS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9.00%,发生事件组患者NT proBNP、cTnI、hs-CRP浓度明显高于无事件组患者(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T pro-BNP、cTnI、hsCRP水平在两组间呈正相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 pro-BNP、cTnI、hs-CRP异常升高是ACS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ACS患者在入院早期行NT proBNP、cTnI、hs-CRP联合检测可对早期诊断、危险分层及预后提高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室性心动过速(下简称室速)是一种较常见且危险的心律失常。本文从室速的临床和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各类型室速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 70例中59例为住院病人,11例为急诊观察室或门诊病人,其中八例还未来得及转入病区就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胸痛发作至介入治疗时间 (4 .1± 3.1)h,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冠状动脉闭塞 ,仅对梗死相关血管行支架植入。结果 :全组 4 8例术后即刻血管再通恢复心肌梗死溶栓试验为 3级者 4 3例 (93.7% )、2级者 5例 ,1例术中死于继发性心室颤动。4 8例中在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出现心室颤动 10例 (2 0 .1% ) ,1例术后 2周后因再次心肌梗死死亡。植入术后存活的 4 6例术后随访 (8.2± 3.6 )月 ,无 1例再发生心脏事件。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支架术能成功挽救频死的心肌 ,能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