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本文主要介绍自动链板烘干机烘焙过程中应该关注和掌握的技术要点,概况总结如下:“听音晓机器;望烟知温变,闻气察茶情;看茶初判火,嗅茶明重轻;泡饮最入微,香气分纯异,汤色观深浅,滋味品强弱,叶底显功夫。”  相似文献   

2.
基于DMC-PID串级控制的茶叶远红外烘干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茶叶物料烘焙时具有迟滞、大惯性和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传统PID控制时温度控制精度不高,超调量较大,鲁棒性差。设计了一种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茶叶烘干机,烘干机采用多层隧道式,上加热方式,加热元件为电加热远红外辐射板,运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系统,前级的DMC算法提高温度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能力与鲁棒性;后级PID算法提高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对样机进行绿茶烘焙试验,试验表明,采用PID温度控制系统时烘干机超调量为10.5%,而采用DMC–PID串级温度控制其超调量为5.9%。DMC-PID可显著提高茶叶烘干机的温度控制精度及成茶品质。  相似文献   

3.
针对滚筒式杀青机温控系统具有时变不确定非线性的特点,采用常规PID控制难于满足控制要求,利用模糊控制的良好收敛性和对模糊量的运算优势,以及神经网络自学习、自适应的特性,将常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结合起来,提出一种基于模糊RBF神经网络的PID控制策略,实现了对PID参数的实时在线整定。MATLAB软件仿真与试验结果表明,模糊RBF神经网络PID控制与常规PID控制相比,系统具有更好的动静态特性和抗干扰性能,温度控制误差在±2℃范围内,能很好地满足茶叶杀青工艺对温度的控制要求,保证了茶叶的杀青质量。  相似文献   

4.
黄宜豪 《中国茶叶》1994,16(6):34-35
花茶加工中,烘干机是个关键设备。当前使用的手烧式工业窑炉存在烟尘污染环境、炉瞠裂缝漏烟、司炉分散、热效率低等问题,影响环境保护,烘茶质量低,能耗高。采用由蒸汽加热的空气来烘干花茶,并对51型烘干机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是一项综合治理措施,这项革新的成功,无疑对制茶的环境保护、文明和安全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卫生、降低能耗以及提高生产效率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福州茶厂自80年代初开始就进行了使用蒸汽加热空气来烘干花茶的试验,并同时研制了茶叶烘干温度的微机控制系统,到80年代末期已投入试运行,几年来运行情况正常,表明这一革新成果很有实际应用和推广的价值。其温度控制系统中采用了DBJ—Z80单板机作为系统主机来控制4台烘干机,并以DTZ—Ⅱ多路控制器控制茶叶烘干机,不仅提高了温度控制的精度。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茶叶的加工质量。现将该温度控制系统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实验探讨乌龙茶成品加工中烘焙温度对出口成品的茶汤透光率及色差等的影响,得到预期的温度参数,对在生产与对外贸易实践中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桂龙1号红龙果为试材,研究不同贮藏温度对红龙果果实品质的影响,探寻红龙果的最适贮藏温度,为延长红龙果的贮藏保鲜期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0~5℃低温可显著抑制红龙果果实的呼吸强度,减少果实的重量损失,有效延缓可溶性糖的分解消耗,保持红龙果果实的风味和品质;3℃以下低温会引起红龙果冻害的发生,使果实失去商品价值。红龙果最适宜贮藏温度为3~5℃。  相似文献   

7.
萎凋适度的一芽二叶福安大白茶,一组用30℃烘干,另一组用120℃烘干,分别制成白茶茶剂喂饲小鼠,研究其对CCl4致急性肝损小鼠的肝保护作用。肝组织病理切片结果表明,两种茶剂都能显著减轻CCl4对肝脏细胞的病理损伤(P〈0.01),但两茶剂处理间的差异不大。30℃烘干白茶高剂量处理的小鼠GSH、ALT、MDA分别是模型组的116.4%、71.2%(P〈0.01)和61.5%(P〈0.01);120℃烘干白茶高剂量处理的小鼠GSH、ALT/GPT、MDA分别是模型组的118.5%(P〈0.05)、85.1%(P〈0.01)和68.1%(P〈0.01)。研究结果表明,烘干温度对白茶减轻CCl4肝损伤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可见长时间萎凋是白茶具有护肝作用的关键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8.
王开荣  魏国梁 《茶叶》1993,19(4):36-38
作者针对宁波地区名优绿茶加工过程中,在温控操作方面存在的几个偏向问题对杀青、二次干燥过程中的理想温度提出经验指标,并对各茶类扁形茶、针形茶,蟠曲茶、条形茶)的温控范围和操作频度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选用甘蔗‘新台糖22号’为供试材料,分别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40、60、80、100、120 μmol/(m2·s)]和温度条件(25、26、27、28、29、30、31和32℃)对甘蔗脱毒原种苗组织培养中增殖率以及植株生长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和温度对甘蔗组培苗的增殖及形态建成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且当光照在100~120 μmol/(m2·s),温度在28~30℃,甘蔗脱毒原种苗增殖率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在不同摇青及烘焙工艺的条件下,单丛乌龙茶主要品质指标的含量变化,从而筛选出形成单丛乌龙茶优异品质的最佳摇青及烘焙工艺参数,有助于指导生产,提高单丛茶品质.通过设置不同的摇青次数、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法进行工艺参数的组合,分析其对单丛乌龙茶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摇青次数对水浸出物、咖啡碱...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基于S7-200PLC与触摸屏的锅炉喂料器料位控制系统,对系统的料位检测元件、软伺放及前馈PID控制算法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2.
采用九龙袍品种颗粒型乌龙茶的毛茶样为材料,在120℃(高火)、100℃(中火)和80℃(低火)3个温度下分别烘焙2βh,分析比较了不同烘焙温度对颗粒型乌龙茶感官品质、主要理化成分及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低温烘焙(80℃)茶样的感官审评得分最高,且香气和滋味最好;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水浸出物和氨基酸总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明显的降低趋势,而儿茶素总量、咖啡碱、黄酮化合物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此外,茶氨酸、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氨基酸成分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EGC、C等儿茶素成分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挥发性成分分析表明,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醇类、酮类、酯类物质以及含氮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均呈现降低趋势,碳氢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具有清新花香的挥发性成分(如β-芳樟醇及其氧化物、橙花叔醇、己酸叶醇酯、异戊酸己酯、β-丁酸苯乙酯、苯甲酸己酯、茉莉酸甲酯、己酸己酯、α-紫罗酮、香叶基丙酮、顺-茉莉酮、吲哚等)的相对含量随烘焙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碳氢化合物成分(如β-月桂烯、柠檬烯、5-甲基-辛-1,3-二烯、2,4,6-三甲基-1,3,6-庚三烯、β-倍半水芹烯、十二烷等)以及含氮化合物(如苯乙腈等)相对含量随着烘焙温度的升高呈现大量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保障我国茶叶质量安全、饮茶者健康和国际公平贸易为目的,针对茶叶中最大残留限量(MRLs)制定的科学性、农药和污染物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历经30余年研究,首创了茶汤"有效风险量"决定原则,重构了茶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制定的国际规范;探明了残留量的关键控制点,创建了农药选用、使用和污染物源解析控制技术;突破了现场检测...  相似文献   

14.
为摆脱不良天气对白茶萎凋的影响,在萎凋室内同时配置电热风机、加湿机、空调、除湿机等设备,建立温湿度可控萎凋室,测试设备运行效果并运用于白茶萎凋。结果表明,萎凋室内温度在20~40℃,相对湿度在35%~100%范围内可任意控制,控制精度分别为温度±1℃,湿度±5%;设备运行30 min内可达到设定温湿度值,且运行平稳;萎凋室内控制温度25~30℃,湿度65%~75%,可获得较好的白茶品质,并能明显缩短白茶萎凋时间。  相似文献   

15.
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_(16)(4~5)正交设计探讨变温烘焙技术对丹桂乌龙茶香气感官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3(A_4B_1C_4D_2E_3)丹桂乌龙茶香气品质最佳,变温烘焙较佳参数为120℃、20 min,90℃、130 min,120℃、30 min。烘焙后,丹桂乌龙茶中的醇类、醛类、碳氢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共检出香气成分64种,主要为反-橙花叔醇、α-合金欢烯、苯乙醛、吲哚、苯乙醇、2-甲基丁酸-2-苯乙酯、苯乙腈、二氢芳樟醇、苯甲醇、芳樟醇、苯乙烯等,约占香气总量的90%。极差分析表明,香气品质影响因子的主次顺序为:烘焙Ⅲ阶段温度、Ⅲ阶段时间Ⅰ阶段温度、Ⅰ阶段时间Ⅱ阶段温度,即3个烘焙阶段的影响顺序为ⅢⅠⅡ,该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丹桂乌龙茶的烘焙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化学生态学构建茶园害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系统介绍了茶树害虫性信息素、虫害诱导茶树挥发物的生态功能、外源诱导茶树抗虫性以及非寄主次生代谢产物对茶尺蠖和假眼小绿叶蝉的行为调控效果四个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与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茶园害虫的无公害防治体系进行了构建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技术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总结我国茶园有害生物防治从传统防治到化学防治,再到绿色防控和生态调控理念引入的发展历程,解析茶园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的内涵,介绍物理防治、化学生态防治、生物防治及农业防治各项技术,提出应合理选用和精准使用农药,进而提出目前我国茶园绿色防控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影响荔枝花芽分化与形成的叶温及其调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冬春气温偏高的年份,妃子笑荔枝树冠不同方位叶温存在着显著差异,使各方位的花芽分化与形成受到直接影响,从而导致各方位结果母枝抽穗率和挂果量也存在着显著差异。从理论上对荔枝叶温调节研究的结果表明,叶温与光强里线性正相关关系。用75%遮阳网遮荫树冠或对叶片喷洒2%-3%石灰水,均有极显著降低叶温的作用。在光强越高,叶温越高的情况下,其降温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