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用玫瑰组培快繁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食用玫瑰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以食用玫瑰幼茎为试验材料,比较了不同采样时期、消毒方法、接种方法、植物激素浓度配比、糖分含量对食用玫瑰组培快繁的影响,摸索出一套可进行组培快繁工厂化生产的技术体系,优选出食用玫瑰组培快繁的最适条件。各阶段最佳培养基如下:初代培养基成分为MS+6-BA 1 mg/L+NAA 0.1 mg/L;增殖培养基成分为MS+6-BA 3mg/L+NAA 0.1 mg/L;生根培养基成分为1/2MS+NAA 1 mg/L。蔗糖浓度为30 g/L,琼脂浓度为6 g/L,p H值为5.8。通过上述技术的应用,缩短了种苗组培育苗周期,解决了从组培苗到大量栽培的技术,该方法简便易用且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2.
工厂化生产组培苗的污染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月对组培环境空气中污染菌、组培苗污染监测表明:组培苗污染程度与组培环境空气中的真菌数量均随时间呈同步变化;组培环境空气中真菌主要有12种,其中,优势菌为芽枝霉、灰霉、木霉、曲霉、青霉等5种。甲醛熏蒸可使组培环境空气中的真菌减少87%~100%。  相似文献   

3.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123-124
安顺缫丝花是贵州特有的物种,其果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组培育苗成活率较低。为探索安顺缫丝花在组织培养过程中造成污染的原因,提高组培成活率,从污染来源进行研究,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发现造成安顺缫丝花组培污染的途径有外植体、培养容器、接种工具、培养基、接种室和培养环境、接种人员的操作等,应根据不同的污染途径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组培污染是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预防和控制污染是铁皮石斛组织培养苗工厂化生产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分析了铁皮石斛组培快繁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原因、菌源类型以及污染的防控措施,探讨如何通过降低污染率达到降低铁皮石斛组培苗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笔者多年组培工作经验,将组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植物组培技术属于一门新兴技术,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应用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本文从材料带菌、实验操作和培养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分析了植物组培污染的原因,提出了具体的防控要求。  相似文献   

7.
根据目前组培材料污染的现状,详细分析了引起污染的可能来源,对污染进行鉴别和分类,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笔者对蝴蝶兰组培中的污染来源、污染种类和形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各个层次提出了相应地解决办法来预防污染。  相似文献   

9.
为了开发DEB-2菌株抗真菌活性物质成为组培抗真菌添加剂,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DEB-2菌株抗真菌活性物质对12株组培常见污染菌的抑制作用,并将该抗真菌活性物质添加到组培培养基中,观察其对半夏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DEB-2菌株抗真菌物质对组培常见污染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20mL/L浓度下能明显抑制大多数常见组培污染真菌的生长,但对半夏的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mL/L浓度下能显著抑制半夏不定芽的再生率;在40mL/L浓度下对不定芽生长高度的抑制作用极显著,对半夏的生长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植物组培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种类及其季节性变化规律,以浙江省杭州和宁波的植物组培生产车间中的污染物为监测对象,利用NA、PDA等培养基对污染物进行分离纯化和培养。结果发现:植物组培污染物主要为细菌和真菌,其中细菌占52.13%,分布于9个种,主要为芽孢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真菌占43.87%,分为18个种,芽枝霉(Cladosporium spp.)、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um spp.)和酵母为主要污染真菌。污染物的数量及真菌与细菌的污染比例呈现季节性变化,夏秋季是污染物的高发期,而春冬季节污染发生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红丝青叶为例,对其组培过程中出现的典型污染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通过系统进化树明确了各菌种的进化关系。结果表明,在红丝青叶组培过程中出现的污染菌种类繁多,包含细菌和真菌,细菌归类于芽孢杆菌属、肠杆菌属、泛菌属、科萨克氏菌属、剑菌属和克雷伯菌属,真菌归类于寡营养丛孢霉属、枝孢霉属和隔孢伏革菌属。本研究结果可为后期组培培养基的优化及污染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草莓茎尖脱毒组培技术所存在的操作繁琐、效率低、消毒难彻底、组培苗污染率高等问题,课题组根据多年试验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操作简便、效率高、消毒易彻底、组培苗污染率低、繁殖速度快,苗质好的草莓根尖脱病毒组培及其病毒快速检测技术,摸索出一套草莓根尖脱病毒组培快繁及规模化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农用真菌抑菌剂对白及种子萌发及小苗生长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农用真菌抑菌剂百菌清、多菌灵和代森锰锌对白及组培中常见污染真菌的抑菌活性,同时探讨这些抑菌剂对白及种子萌发和小苗分化生长的影响,以减少白及组培污染,提高组培效率。结果表明,3种抑菌剂对分离纯化的6种白及常见污染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多菌灵和代森锰锌0.05%浓度可完全抑制真菌生长,但代森锰锌对白及种子萌发和小苗生长毒性较大,不适宜作为组培添加剂;多菌灵0.05%以上浓度对白及小苗生长抑制较为明显,但0.05%浓度对种子萌发影响较百菌清小;百菌清0.05%浓度对白及种子萌发影响相比多菌灵明显,对小苗生长发育影响却较小。进一步组培试验表明,添加0.05%浓度的多菌灵可使白及种子母瓶污染率从30%降低至2%,抑菌效果明显且不影响种子萌发。因此,0.05%多菌灵适合用于白及种子萌发,而0.05%百菌清适合用于后继分化和生长育苗。  相似文献   

14.
植物组培产业化生产中污染防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植物组培产业生产中心的主要污染微生物的防控技术进行了研究,从11个杀菌剂和消毒剂中筛选出了对污染细菌德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delafieldii)、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蜡状芽胞菌(Bacillus cereus)和污染真菌指状青霉(Penicillum digitatum)、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预防效果好,且对组培植物安全的药剂为乙蒜素和链·土霉素。乙蒜素可以在培养基分装前加入,与培养基同时灭菌使用;而链·土霉素在培养基使用前加入可有效预防污染物生长,该药剂对组培器皿和环境也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培养基污染防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基污染是影响组培工厂苗木生产的主要因素。培养基污染防治方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新吉尔灭400倍液、80万U青霉素清洗组培瓶,再用0.1%KMnO4浸泡30 min,并综合运用高压和干热灭菌方法,对培养间、接种间、水房、培养基准备室每7~20 d(视污染情况定)进行整体周期灭菌消毒,可以有效控制全年污染率在2%左右。  相似文献   

16.
猕猴桃组培中控制细菌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成功运用于木本植物苹果和李组培中的Viss筛选法,用于猕猴桃组培外植体的带菌鉴别,结合植株生长和健康速度的观察,对升汞控制猕猴桃组培中的细菌污染作了测试,发现一定浓度与处理时间五,升汞对抑制细菌感染有一定的作用,未对要植株造成严重的毒害,植株能够以接近正常水平的表观健康度继续生长,组培生根也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7.
蓟马是缨翅目昆虫的统称,能在组培室内传播,对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有严重的危害,但目前马铃薯组培苗蓟马污染防治的相关研究却很少。根据多年的马铃薯组培经验,并结合他人的研究情况,从组培室建造、外植体选取、良好的工作习惯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马铃薯组培苗应如何避免蓟马污染,并提出了组培苗被蓟马侵染后进行人工排除、化学治理、瓶苗灭活等有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大马士革玫瑰当年生茎段为材料,开展大马士革玫瑰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取材时间以5月为佳,取材部位以茎尖下5~8节芽为好,继代培养以MS+ZT 0.1mg/L+6-BA 0.8mg/L+IBA 0.1mg/L为佳,其增殖系数可达3.7;生根培养基以MS+NAA 0.2mg/L为好,其生根率为71.6%.  相似文献   

19.
为降低蝴蝶兰组培苗生产成本,简化组培程序,以自主研发的抗菌剂进行蝴蝶兰类原球茎扩繁、继代和增殖苗壮苗生根的抗菌组培(开放组培)试验。结果表明:附加适当浓度抗菌剂能有效抑制培养基污染,类原球茎扩繁培养后增重倍数与对照(高压灭菌培养基)差异不显著。类原球茎在抗菌培养基继代培养2次(合计培养150 d),增重倍数与对照无明显差异。增殖苗在含香蕉汁培养基壮苗生根,2个适宜浓度抗菌剂的培养基污染率与对照基本相同;瓶苗成活率、叶片数、根数都与对照相同,平均苗高、平均根长均与对照无明显差异。所以该抗菌剂应用于蝴蝶兰的抗菌组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在植物马铃薯组培苗的过程当中,如果想提高经济效益的,那么有效途径之一就是控制污染。所以,查找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过程中污染的原因,采取有关措施降低组培中的污染率,在生产中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