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蚕粪中提取叶绿素铜钠盐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蚕粪为原料,95%的乙醇为溶剂提取叶绿素,并通过化学法制得叶绿素的铜纳盐。采用721分光光度计对叶绿素铜钠盐进行定性、定量测定,确定该色素测定系统中的最大波长为414nm。通过测量吸光值研究了几种常用食品添加剂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并对其耐光、耐热、耐酸碱及耐氧化性、耐还原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叶绿素铜钠盐在70℃以下稳定性较好;光照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还原剂(Na2S2O3)对叶绿素铜钠盐稳定性的影响较大,氧化剂在短时间内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不大,但放置的时间不宜超过30min;叶绿素铜钠盐在pH值为6以上的溶液中较为稳定,且有机酸及单糖对其稳定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蓖麻粕中的蓖麻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建立了蓖麻粕中蓖麻碱的甲醇提取和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蓖麻粕经甲醇80℃水浴回流提取,提取时间在2h之后蓖麻碱的得率保持稳定。使用AtlantisTMdC18色谱柱(5μm,4.6×150mm),乙腈和水(15 85)为流动相,1.0ml/L的流速等度洗脱10min,紫外检测波长308nm,经0.45μm滤膜过滤的蓖麻粕甲醇提取液中蓖麻碱得到完全分离。方法在考察的蓖麻碱质量浓度范围内为(0.005 ̄500μg/mL)保持良好线性,r2>0.99,实际样品测定时蓖麻碱的检出限不大于0.5μg/g。  相似文献   

4.
桑蚕幼虫对桑叶干物的消化率一般为40%左右,说明蚕体对桑叶中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较低,但蚕体对桑叶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状况各不相同。分析蚕粪的各种化学成份,可以了解蚕体对桑叶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效率,同时,还可为蚕粪的综合利用提供资料。关于蚕粪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已经有所报导,但对蚕粪中各种水溶性单糖和双糖的含量还缺乏资料。最近,笔者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蚕粪中几种水溶性单糖和双糖的含量,现将测定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是稳定和发展蚕桑生产的关键。开发利用蚕桑生产的副产品,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措施之一。桑枝和蚕粪,是掌握在蚕农手中的两宗主要副产品,一亩桑园春伐可得鲜枝条400~600kg,夏伐可得鲜枝条500~700kg,一盒蚕种在饲养中可产生鲜粪140kg左右。我省现有桑园125万亩,年发种量290多万盒,每年生产中产生的数量可观的桑枝和蚕粪,  相似文献   

7.
卢全有 《中国蚕业》2004,25(2):45-47
蓖麻蚕是原产印度的一种半野生多化性的蚕,以蓖麻叶为主要食物.细胞学家朱冼将其引入我国并驯化成功,为蓖麻蚕的多功能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蓖麻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能深入土壤深层吸收水分和残留的养分,对土壤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耐瘠薄,耐旱但不耐淹,一般排水良好的土壤生长良好.本文主要论述蚕用蓖麻即以收获叶子为主要目的的蓖麻的栽培与管理,围绕获得高产优质的叶子进行的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8.
一、金针菇栽培 (一)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金针菇又名朴菇、冬菇、构菌等。是珍贵的食用菌之一。它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极为丰富。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精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特别丰富,有增加智力的功能,尤其是对儿童的智力发育有良好的作用,故被人称做“智力菇”、“一体范”等。在医学上。金针菇还有降低胆固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血液中蓖麻碱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法。用三氯甲烷提取蓖麻碱,除去蛋白质和脂肪后,用HPLC法对其进行测定。采用Hypersil ODSC C18色谱柱(250mm×4.6mm,25μm),水-乙腈(9:1,V/V)为流动相,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为220nm。结果显示,在0.26—5.2μg范围内,蓖麻碱峰面积与质量的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1.57×10^4 x-4.93×10^5,r=0.999,RSD=3.82%。牛血中蓖麻碱平均回收率为72.1%,RSD为2.54%(n=5)。饲喂蓖麻粕的牛血液中蓖麻碱的含量为0.512μg/mL。  相似文献   

10.
桑枝蚕粪袋栽香菇高产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桑枝蚕粪是蚕桑生产的大量副产物,资源十分丰富。1989年起,我们开始桑枝蚕粪栽培香菇技术开发。几年来,我市累计已栽种  相似文献   

11.
蚕沙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50%的酒精提取蚕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经定性分析发现蚕沙的酒精提取液中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存在。提取液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可以将蚕沙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离。  相似文献   

12.
对家蚕微粒子病感染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裕兴 《蚕业科学》1998,24(3):156-161
本文研究了家蚕微粒子病的食下传染、胚种传染、蚕座传染的规律性。指出对丝茧育来说感染越早危害越大,对种茧育来说感染越晚危害越大;食下感染的次数具有累积效应,但以起蚕期和将眠期(5龄为将熟前)影响最大;在蚁蚕就有感染蚕存在的情况下,丝茧育有二个蚕座传染周期,种茧育有三个蚕座传染周期;淘汰措施无论对丝茧育还是种茧育均是有效的,但其有效性随着基数毒率的增大而降低,只有当丝茧育的基数毒率在3%以下,种茧育的基数毒率在1%以下时淘汰措施才能取得95%以上的有效性,而且淘汰得越早越彻底效果越好;微粒子病对次代蚕的遗传毒率是一个变量,母蛾的带毒程度是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毒母蛾产下卵通过催青后,遗传毒率在蚁蚕期已基本达到最大值,蚁蚕经高温高湿处理后遗传毒率的增幅不大而主要是孢子密度的增加;同一有毒母蛾产下卵用不同方式保护后,越年种蚁蚕毒率显著大于即时浸酸种蚁蚕毒率,说明微孢子在蚕卵的休眠期仍在增殖中;胚种传染带毒蚕的死亡时期大部分在3龄以前,影响发病死亡早晚的主要因素是母蛾的带毒程度。  相似文献   

13.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家蚕几种病原微孢子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锡杰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5,21(2):96-101
从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及桑园害虫中分别收集到四种微孢子虫,MA—1、MD—1、Pha—M和Ha—M。从它们孢子的形态、对蚕的致病性、相互间的血清学关系、在蚕体内的寄生部位和引起的组织与细胞病变以及在蚕体内增殖的生活史等方面与典型的家蚕微粒子病病原Nosemabombycis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MA—1与N.bombycis相同;Ha—M可能亦来源于N.bombycis;MD—1为N.bombycis的形态变异株,定名为N.bombycismor.var.;而Pha—M为与N.bombycis不同的种,暂称为Nosemasp。  相似文献   

15.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16.
家蚕卵长期保存的实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江  徐世清 《蚕业科学》1993,19(3):144-148
对0℃长期冷藏法保存560日和680日的蚕卵进行了蚁蚕健康试验、抗病力试验和饲养调查,并探讨了提高长期保存蚕卵实用孵化率的方法。三项试验中除少数指标外,大部分比较接近对照。这一结果表明,尽管经过1.5—2年长期冷藏,蚕卵在物质和能量上的消耗要超过对照,但在生产饲养条件下,对茧丝生产成绩并无明显不良影响。利用浸酸强刺激使蚕卵迅速活化并结合5℃低温调整,不仅大大缩短了活化所需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蚕卵的群体发育整齐度。  相似文献   

17.
利用催青温湿度控制家蚕性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宋起图  吴维光 《蚕业科学》1994,20(3):145-149
利用短期高温处理配合不同湿度保护的方法,研究了新九×sch蚕种催青期不同发育阶段与不同性别对高温干燥处理的反应特点。查明了该品种雌蚕对高温最敏感的时期为气管显现期(己3),对干燥最敏感的时期为转青期(己5),雌雄个体表现了显著的反应差异。提出了3个改进的抑制该品种雌蚕孵化的温湿度处理方案。使处理时间由催青全程减少到已3后的3-4天,甚至1-2小时。处理方法也得到了简化。  相似文献   

18.
通过杂交试验进行遗传分析表明:起源于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地方蚕品种-柘蚕(杭)的低度油蚕为伴性遗传,基因座位与os油相同,即1-0.0。但柘蚕油蚕幼虫皮肤透明度比os油高一些,又称之第二伴性油,基因记号:os^2。  相似文献   

19.
蚕丝心蛋白的亚基及其分子量、氨基酸组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姜玉兰  孙崇荣 《蚕业科学》1994,20(2):100-104
试验以家蚕、野桑蚕、天蚕、柞蚕、樗蚕、蓖麻蚕为材料,测定了丝心蛋白及其亚基的分了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丝心蛋白亚基的组成家蚕、野桑蚕表现为H-L型,天蚕、柞蚕、樗蚕、蓖麻蚕为H-H型。家蚕蛾科的蚕类与天蚕蛾科的蚕类在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上,具有种待异性,各种蚕类丝心蛋白氨基酸组成差异同它们的分类地位相一致。从家蚕和野桑蚕绢丝腺液状丝心蛋白中分离出小亚基,小亚基的氨基酸组成和大亚基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全年选用优良蚕品种,全面改进方格蔟使用技术和蔟中管理规范化,是提高茧质的关键,改善桑叶产质量,革新消毒防病设施技术,控制蚕病危害是桑叶转化茧丝的基础;数模评茧缫丝计价相结合的评茧新方法,是实施优茧优价的政策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