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996年岷县晚熟春麦区小麦条锈病暴发流行及原因浅析魏周全(甘肃省定西地区植保植检站743000)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在岷县晚熟春麦区严重发生,特别是1996年暴发流行,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岷县也属于洮、岷晚熟春麦越夏区,其条锈病的流行与否,对小麦...  相似文献   

2.
平凉市小麦条锈病监测预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凉市地处小麦条锈病西北流行区系的关键地带,属泾河流域常发区和陇东高原偶发区,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小麦条锈病流行区系之间起桥梁作用,是我国小麦条锈病病菌的主要越夏和越冬基地[1、2]。研究表明,小麦条锈病病菌在平凉地区海拔1400 m以上区域的晚熟冬、春麦和自生麦苗上越夏,在海拔1700 m 以下区域均可越冬,春季通过再侵染引起大范围流行。平凉小麦条锈病的发生,不仅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周边麦区乃至全国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小麦条锈病病菌夏季在关山和六盘山脉晚熟冬、春麦及自生麦苗上越夏,秋季首先侵染当地小麦秋苗而…  相似文献   

3.
甘肃陇东1990~1994年小麦条锈病流行状况分析李刚(甘肃省植保植检站,730000)甘肃陇东是我国小麦条锈病北方麦区的传播桥梁区。该区小麦条锈病的春季流行不仅直接影响当地的小麦生产而且对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晚熟冬春麦条锈病的流行程度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颖枯病在全国冬、春麦区均有发生,若遇上湿润年份很可能大流行.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狠抓种子处理和小麦分蘖前期或挑旗期喷药防治,可较好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5.
小麦叶锈病是四川冬、春麦上的常发病害,但仅在局部地区偶尔流行;叶锈菌在盆地内以夏孢子越冬,仅很少夏孢子能越夏,其主要越夏场所在海拔800~3 500 m地区的各类小麦上,而在1 900 m海拔地区、6~8月均温19.5℃的地方越夏菌量最大,呈显著优势。小麦秆锈病则是春麦区偶然流行的病害,其在盆地内常年无越冬菌源,但可在盆地内直至3 500 m海拔地区的小麦上越夏,其中以1 500 m以下,特别是700 m左右,6~8月均温23℃的地方越夏菌量较大。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按生态条件、播种期、生长季节、收获期及环境因素,可把我省小麦种植区划分为冬麦区和春麦区。冬麦区种冬麦高产,春麦区种春麦高产。 一、春麦区引种冬麦与黄矮病的发生情况 河西走廊是我国春小麦高产区之一。历史上不种冬麦,虽有麦蚜发生,但不成灾,没有黄矮病发生的记录。50年代中期引进试种冬小麦获得成功,在当时是很有成绩的,对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冬小麦推广之后,给春麦区带来了不少问题。首先是  相似文献   

7.
基于APSIM的甘肃春小麦干旱致灾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干旱环境下甘肃春小麦生产应对旱情的能力,利用APSIM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 simulator)平台,模拟1971-2012年甘肃省4大春小麦主产区(河西内陆河灌溉春小麦种植区、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种植区、洮岷高寒冬春小麦混种区、陇西黄土高原冬春小麦兼种区)的小麦生长过程,构建基于水分胁迫的小麦干旱致灾强度指数模型,对甘肃省春小麦干旱致灾强度和风险时空分布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春小麦干旱致灾强度指数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趋势,由于河西春小麦生产具备灌溉条件,陇中、陇西黄土高原春麦种植地区为干旱致灾强度较高且实际影响最大的地区,受干旱影响最小的是洮岷高寒春麦区。在小麦生长不同阶段,各主产区对旱情的敏感程度不同,轻度致灾强度(≥0.20)情况下,洮岷高寒春麦区的开花期和灌浆期、陇西冬春麦兼种区的灌浆期以及陇中干旱春麦区的开花期致灾概率较大,均大于0.6;中度致灾强度(≥0.40)情况下,陇西冬春麦兼种区致灾概率最大出现在开花期,为0.46。  相似文献   

8.
小麦抗赤霉病性田间自然鉴定与抗赤霉病育种中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4年以来,承接了全国小麦育种攻关中的小麦抗赤霉病性鉴定任务,对来自全国10个麦区12648份小麦育种材料料霉病性进行田间自然鉴定。结果表明,至今仍未发现免疫的小麦材料。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华南冬麦区及东北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较强,全国R级小麦材料均分布在这些赤病频繁流行的麦区;西南冬麦区,黄淮冬麦区及北部春麦区的供鉴小麦抗性最差。我国现有小麦材料的抗病性与丰产性仍存在较大矛盾,至今仍缺乏可应用  相似文献   

9.
韩相鹏 《植物保护》1997,23(3):10-10
1996年陇中高寒阴湿区小麦条锈病发生严重甘肃定西南部海拔1900~4000m的高寒阴湿区,年平均气温为1.1~6.6℃,降水量550~980mm,属晚熟春麦区。近几年小麦条锈病发生较重,对本区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并在夏季为临夏、甘南等地春麦区提供...  相似文献   

10.
对持续控制陇南小麦条锈病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陇南为我国条锈菌的主要越夏区 ,是导致我国中部麦区秋苗发病并进一步引起东部广大麦区发病的主要菌源基地。由于小麦在陇南不同海拔高度垂直种植 ,病菌在区内能顺利完成越夏、越冬和周年循环 ,有利于新小种的产生、保存和发展 ,致使陇南成为我国小麦条锈菌易变区和新小种的策源地。因此治理好陇南条锈菌越夏易变区 ,可大大减少向中、东部麦区提供的菌源 ,阻滞病菌变异和发展的机会 ,这不仅控制了本地区的条锈病的流行 ,也将保护东部麦区和西部春麦区 0 13亿hm2 小麦免受条锈病危害。可见 ,陇南是我国控制条锈病流行关键性地带。近年来 …  相似文献   

11.
甘肃地区小麦条锈病菌越夏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小麦条锈病菌主要在海拔2300公尺左右的晚熟春麦和海拔1400-1500公尺以上的自生麦苗上越夏。根据自然地理区划、越夏特点和菌源传布作用等,初步将甘肃省的越夏地区划分为以下四个区:(1)陇东晚熟春麦及自生麦苗越夏区;(2)洮岷晚熟春麦及自生麦苗越夏区;(3)陇南半山地带自生麦苗越夏区;(4)天祝高寒山区晚熟春麦越夏区。这四个越夏区中以洮岷越夏区的菌源最多。  相似文献   

12.
全国冬小麦秋苗均可遭受来自西北和西南越夏区条锈菌的侵染与危害, 条锈菌在寄主上进一步繁殖和发展, 引起本地或者外地小麦条锈病流行。不同麦区秋苗条锈病发生时间、发生程度及其菌源传播规律各不相同, 年度间亦存在差异。根据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频率、病菌越冬和越夏情况、秋季菌源和春季菌源的有无与多少、提供时间及其影响范围与作用, 结合地理生态条件、气候特点、小麦种植区划与栽培模式等, 将中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区域划分为8个明显不同的生态区系, 即关中、华北春季流行区;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冬季繁殖区; 西北、川西北越夏易变区; 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 新疆冬春麦常发区; 西藏高原青稞、小麦常发区; 南方晚播冬麦偶发区; 内蒙古、东北春麦偶发区。通过病害实地调查、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高空气流轨迹分析, 进一步揭示了区间菌源传播关系。陇南、陇中、陇东、宁南、海东、陕西宝鸡以及川西北和云贵高原等地区离越夏区较近, 冬小麦播种较早, 秋苗条锈病发生早、发病重, 秋季随西北气流传播到平原冬麦区和海拔较低的冬麦区侵染危害秋播麦苗, 其菌源数量对全国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秋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67万hm2; 成都平原、江汉流域、陕南、豫南、云贵坝区等麦区, 离条锈菌越夏区相对较远, 小麦播种期也较晚, 秋苗发病较晚较轻, 但冬季气候温和, 雨露条件充沛, 条锈菌在冬季可以不断侵染和繁殖, 在早春可积累大量菌源, 然后向北部和西部广大麦区扩散传播, 引起小麦条锈菌春季侵染, 是中国小麦条锈病的春季菌源基地, 面积约200万hm2。云贵高原越夏冬繁区可为我国广大麦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麦区提供部分菌源, 荆州等鄂东南地区是云贵菌源向长江下游麦区传播的中转站。云南与甘肃之间存在大量的基因流, 推测云南可能是中国小麦条锈菌重要的起源中心。西南和西北秋季菌源对长江流域麦区的相对重要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甘肃省小麦孢囊线虫病发生程度和分布情况,2009-2012年于小麦抽穗至灌浆期,采用Z字形取样法,取根际0~20cm土壤,用漂浮法分离孢囊,统计100g土样的孢囊数量,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线虫。从甘肃省12个地区50个县区,134个乡镇共采集到463个小麦田间土样。结果表明,孢囊平均检出率为47.9%,其中冬麦区孢囊平均检出率为61.5%,春麦区平均检出率为34.2%,冬麦和春麦混播区为52.3%,冬麦、春麦及冬春麦混播区平均孢囊数分别为3.5、6.8和3.9个/100g土样。其中平凉市灵台县和兰州市永登县孢囊线虫发生最为严重,个别地块每100g土样中孢囊数超过40个。根据孢囊形态学特征的观察,将甘肃省采集到的孢囊线虫鉴定为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研究结果可为有效防治甘肃省麦类孢囊线虫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小麦种植区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发生规律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EPIC(Environmental Policy Integrated Climate)作物生长模型模拟了1961—2011年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长过程,对中国各小麦种植区小麦生育期内水分胁迫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养条件下,全国11个小麦种植区的水分胁迫程度可分为3个等级;冬麦区(新疆冬麦区除外)和东北春麦区水分胁迫均值、发生频率均明显低于其他春麦区;南方的3个冬麦区(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水分胁迫的程度、发生频率均低于其他麦区;黄淮、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规律相似,在1、2月和5、6月较高,而北部冬麦区水分胁迫程度和发生频率略高于黄淮冬麦区;北部、西北、北疆春麦区、新疆冬麦区在雨养条件下水分胁迫最为严重,如果没有灌溉,小麦几乎绝收,尤其是新疆冬麦区。  相似文献   

15.
宁夏地区春小麦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23年(1970—1993)的研究,初步明确了东南方冬麦区黄矮病情、春麦区拔节初期麦二叉蚜量和东南方冬麦区麦蚜迁出迟早等是影响宁夏春麦区黄矮病流行的关键因素,黄矮病历年流行程度与春小麦生长期间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关不密切。针对麦蚜远距离迁飞所致春麦黄矮病,首次提出了以2个预测式为基础的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办法,并据此进行了多次成功的预报。  相似文献   

16.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8%乐斯本乳油于小麦吸浆虫蛹期土壤处理对小麦吸浆虫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50ml/666.7m2用量可有效地控制小麦吸浆虫的危害 ,粒被害率比对照降低 85.24% ,防效达88.45%,适宜在春麦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刘维  杨秀兰 《植物保护》1983,9(2):15-15
朝阳地区位于辽宁省西部山区,为冬麦与春麦混种区。在小麦三种锈病中以叶锈病发生严重,常造成小麦叶片早期枯死,影响产量很大。于是给我们提出来这样课题:小麦叶锈菌从那里来的?澄清菌源这个问题,对采取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小麦黑胚病与种子千粒重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田世发 《植物保护》1997,23(4):48-48
小麦黑胚病与种子千粒重的关系田世发朱之(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保定071001)小麦黑胚病在河北省北部春麦区普遍发生。几年来,作者收集张家口崇礼县不同海拔的小麦品种和张家口坝下所肥、水试验地的小麦叶枯病、黑胚病种子,于室内调查其黑胚病病粒率和黑胚...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中国不同春麦区小麦地方种质对当前小麦生产上流行的条锈病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的抗性水平及其所含抗性基因,利用条锈病菌生理小种条中32(CYR32)和条中34(CYR34)及混合生理小种(致病类群)对来自5个春麦区的196份小麦地方种质进行苗期、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通过6个已知条锈病抗性基因Yr9、Yr18、Yr26、Yr48、Yr65Yr67对其所含重要抗性基因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显示,在苗期,有11份小麦地方种质对CYR32表现出抗性,有12份对CYR34表现出抗性,分别占供试种质总数的5.61%和6.12%;有6份对CYR32和CYR34均表现出抗性;在成株期,有59份小麦地方种质在5个田间诱导环境下表现出稳定的抗性。有119份小麦地方种质检测到含抗性基因,其中有3份携带Yr9,有50份携带Yr18,有43份携带Yr48,有54份携带Yr65,所有供试种质均未检测到Yr26Yr67,抗性基因的组合分析发现,共有31份小麦地方种质携带4种抗性基因组合类型Yr9+Yr18、Yr18+Yr48、Yr18+Yr65Yr48+Yr65。表明来自中国5个春麦区的小麦地方种质条锈病抗性表型呈多样性,且携带目前在小麦抗病育种和生产上有效的条锈病抗性基因(组合),建议加大对小麦地方种质的保护和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20.
春麦田使用绿黄隆对当茬小麦和后茬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兰州一年一熟春麦区,应用超高效除草剂一绿黄隆防除春麦田杂药效试验的同时,观察了绿黄隆对当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亩用绿黄隆0.75~4克,不同时期处理和亩用0.75-1.5克小麦苗期喷雾,对当年后茬玉米、大豆、均无不良影响。亩用绿黄隆2-4克苗期喷雾,对翌年后茬玉米安全,超过4克,对后茬玉米不同程度的药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