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为挖掘边缘革蜱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家族功能基因,根据边缘革蜱转录组数据信息设计引物,对边缘革蜱6种GST基因进行扩增、克隆、序列测定,测序后进行比对、绘制系统进化树,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抗原性预测;根据系统进化分析,选择4个不同亚型进行原核表达及鉴定。结果显示,经试验筛选了6种边缘革蜱GST功能基因,根据构建出的系统进化树将其命名为DmGSTE2、DmGSTE3、DmGSTK1、DmGSTM5、DmGSTM6和DmGSTZ2,将6种功能基因序列上传至NCBI的GenBank;获得的6种GST均为非过敏原;DmGSTM6有信号肽,存在跨膜区,其他GST皆无信号肽、无跨膜区、无明显疏水区,均为亲水性蛋白;DmGSTM5和DmGSTK1抗原性较强,DmGSTE2抗原性最弱。筛选构建并表达了4种不同亚型的GST,获得了相应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发现重组蛋白能够与相应蛋白免疫过的阳性鼠血清发生反应,说明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试验结果可为边缘革蜱GST家族抗蜱候选疫苗筛选等深层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新疆焉耆马体表硬蜱的种类及其遗传进化特性,选取5个焉耆马场作为采样点,采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的硬蜱共830只,借助显微镜观察鉴定其形态结构;使用PCR对其COI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利用Meagalign与Mega1 1.0生物学软件中的邻接法(NJ)进行同源性比较及遗传进化树构建,分析其遗传进化特征。结果显示: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5个采样点的56匹焉耆马体表及其饲养环境中采集的830只硬蜱,分属于革蜱属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使用PCR扩增COI基因发现,在709 bp处出现与预期一致的目的片段;基于COI基因测序比对发现,采集的边缘革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同种间的同源性均达99.0%以上,其中边缘革蜱与新疆HM193889株位于同一分支,草原革蜱与新疆KF583573株位于同一分支,而森林革蜱与新疆MH079424株、山西MK213073株分属两个分支。结果表明,以上3种蜱中,边缘革蜱、草原革蜱具备较完整的遗传进化特征,而森林革蜱遗传进化特征不完整。本研究为地方蜱及蜱媒病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建立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并探讨其系统发生关系。在新疆从动物体表采集寄生蜱,形态学鉴定后,PCR扩增获得2种革蜱的16S rRNA及线粒体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测序后进行同源性分析。用Mega 5.0和Mrbayes 3.2软件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草原革蜱16S rRNA序列聚类,而边缘革蜱COⅠ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边缘革蜱COⅠ序列聚类,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表明,在传统形态学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能简易、准确鉴定草原革蜱和边缘革蜱。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明随吸血时间的延长,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的特征及变化。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宁夏固原绵羊体表分别采集半饱血、饱血草原革蜱和半饱血、饱血森林革蜱,无菌条件下收集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扩增细菌16S rDNA V3-V4区,IonS5TMXL高通量测序,对比分析各样本菌群结构的特征。结果显示,森林革蜱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高,草原革蜱饱血和半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次之,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细菌多样性最低;变形菌门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门;无形体属、立克次体属、寡养单胞菌属和柯克斯体属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属,其中无形体属在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饱血中肠内的含量高于2种蜱半饱血中肠,立克次体属和柯克斯体属在2种蜱半饱血中肠内的含量明显大于饱血中肠;边缘无形体、弯曲假单胞菌和柯克斯体科RFE02菌为4个样品的优势菌种,其中边缘无形体的分布特点与无形体属在2种蜱中肠内的分布特点相一致。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菌群结构易受到吸血行为的影响,共有菌属和菌种在不同蜱种和不同饱血状态下的相对丰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微小牛蜱铁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微小牛蜱克隆到1个新的铁蛋白编码基因,cDNA全长642bp,编码区为123-639bp,编码172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预测的分子量为19.9ku,等电点为4.24。经过分析,其预测氨基酸序列与已报道的变异革蜱、非洲钝缘蜱和蓖子硬蜱铁蛋白同源性分别为93.60%、88.37%和83.72%。且核苷酸序列在mRNA 5’未翻译区(5’UTR)的茎环结构存在铁应答元件(IRE),其氨基酸序列上带有典型的亚铁氧化酶中心结构的保守序列。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微小牛蜱卵、幼蜱、半饱血雌蜱、饱血雌蜱和雄蜱这几个阶段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了阐明青海海北地区患病藏羊携带蜱虫种类及蜱传病原的情况,采用PCR方法对蜱虫种类进行鉴定,并利用16S rRNA基因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也利用PCR方法检测了携带的病原,对鉴定的病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青海海北地区主要流行西藏革蜱、森林革蜱、青海血蜱和草原革蜱,鉴定的蜱虫基因与GenBank中的参考基因的同源性均在97.00%~100.00%之间;遗传进化分析显示鉴定的蜱虫均与相应的蜱种聚类,且均与西北地区的分离株聚在同一分支上,呈现区域聚集性;蜱传病原种类丰富,包括尤氏泰勒虫、吕氏泰勒虫、绵羊泰勒虫、巴尔通体、绵羊无浆体、立克次体、贝纳特氏立克次体,流行的主要病原是绵羊无浆体和巴尔通体。通过本次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有助于研究我省蜱的生物学多样性和进化关系,丰富蜱种分子标记相关基因序列信息;同时对蜱传病原进行了分子鉴定,有助于查清蜱携带的病原谱,可为我省蜱传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ymphocytic chorimeningtis virus,LCMV)是一种经鼠传播的人畜共患病毒。为明确东北地区LCMV在蜱的感染本底,2015年在吉林省采集蜱534只,其中草原革蜱占43.1%;森林革蜱38.4%;长角血蜱11.4%和全沟硬蜱7.1%。将采集蜱按蜱种及地区分组,进行宏病毒组测序,发现蜱感染LCMV。通过RT-PCR检测发现吉林省LCMV蜱感染率为3.5%,其中长角血蜱、草原革蜱、森林革蜱和全沟硬蜱感染率分别为12.2%,2.5%,4.4%和2.5%,长角血蜱携带率最高。通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LCMV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蜱感染的LCMV属于基因Ⅰ型,提示蜱可能作为LCMV的传播媒介。本研究确定了东北地区蜱的LCMV感染率及基因型,为LCMV的防控监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不同饱血状态下中肠菌群结构的特点,本研究在无菌条件下分别采集饱血、半饱血草原革蜱和森林革蜱中肠内容物,提取细菌总DNA,PCR扩增细菌16S rRNA V3区,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后,切取优势条带纯化、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知细菌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在饱血...  相似文献   

10.
亚洲璃眼蜱免疫抑制蛋白P36的分子鉴定及重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蜱吸血和病原传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从亚洲璃眼蜱唾液腺中克隆获得一个编码免疫抑制蛋白P36的同源性基因,该基因全长924bp,编码区为708bp,预测的编码蛋白包含235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7ku。BLAST分析表明,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与美洲花蜱和安氏革蜱唾液腺中的免疫抑制蛋白P36高度同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未吸血成蜱中没有表达,但吸血后表达。将目的基因与载体pGEX-4T-1连接后转化BL21表达菌,经诱导后得到GST融合重组蛋白。该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36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新疆部分地区优势媒介革蜱类传播牛无浆体的状况,随机采集了吐鲁番、巴州等牛场和放牧牛身上寄生的革蜱(N=140只),以16S rRNA基因为靶标分别设计了无浆体属通用引物(EE1/EE2)和牛无浆体特异性引物(AB1f/AB1r),运用嵌套式PCR方法扩增其全基因组DNA。试验结果显示,在140只革蜱全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阳性条带的13只,其牛无浆体的阳性率为9.3%(13/140),这结果被阳性革蜱同一个群的革蜱动物传播试验所验证。经阳性病原DNA的克隆测序、比对后,发现该牛无浆体病原DNA序列与数据库中的西藏株(AF414399)和福建株(DQ324547)相似,其同源性均为99%。试验表明,新疆牛无浆体可能被当地的优势媒介革蜱所携带和传播,该参数可为地方蜱传无浆体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蜱类水通道蛋白(AQP)是负责胞内外水分子运输的蛋白质,属于内在蛋白超家族成员。该蛋白是一种潜在的抗蜱疫苗候选抗原。为探究边缘革蜱(Dm) AQP (Dm AQP)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是否具有抗原性,本研究利用PCR扩增Dm两条不同的Dmaqp基因,分别得到582 bp的Dmaqp1基因和1 094 bp的Dmaqp2基因,并将其翻译成相应的蛋白,经各种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后显示,Dm AQP1和Dm AQP2蛋白理论等电点分别为4.76和8.65,Dm AQP1有4个跨膜区及1个天冬酰胺-脯氨酸-丙氨酸(NPA)结构,Dm AQP2有4个跨膜区以及2个NPA结构;Dm AQP1和Dm AQP2蛋白分别有5个和9个B细胞抗原表位,11个和25个磷酸化位点,两种蛋白均为疏水性蛋白;Dm AQP1和Dm AQP2蛋白二级结构均主要由α-螺旋以及无规则卷曲组成,分别占34.02%、39.69%和32.93%、39.52%。基于Dmaqp1和Dmaqp2基因,从其编码区选择抗原决定簇密集且跨膜区域少的片段进行截短基因的PCR扩增,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 ET-32a-jd Dmaqp1和p ET-28a...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西藏部分地区牛体表寄生的硬蜱种类,试验分别从西藏林芝、拉萨地区采集硬蜱样本,首先用形态学方法对采集的硬蜱进行初步鉴定,然后根据硬蜱线粒体12S rDNA、16S rDNA、COXⅠ基因进行序列扩增并测序,再应用MEGA 7.0软件采用邻近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分子进化分析,并与形态学结果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初步鉴定西藏林芝地区所采集的样本为血蜱属成蜱,西藏拉萨地区所采集的样本为革蜱属成蜱。西藏林芝地区所采集的血蜱COXⅠ、12S rDNA、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血蜱Haemaphysalis formosensis、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Haemaphysalis danieli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仅为87.36%、91.28%、90.31%,而西藏拉萨地区所采集的革蜱COXⅠ、16S rDNA和12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知革蜱Dermacentor everestianus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8.88%、98.76%和97.70%。根据不同基因...  相似文献   

14.
蜱源蛋白酶在蜱和蜱传播疾病的致病机制中发挥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对于定性的寄生原虫蛋白鬃酶来说了解得还不很透彻,为了进一步研究蜱源蛋白酶的功能及其特征,筛选出更有价值的蛋白酶基因作为抗蜱疫苗候选抗原基因,从已有的蜱源蛋白酶生理作用角度介绍了蜱源蛋白酶的重要性,提出了将来研究蜱蛋白酶要攻克的难点,为我国采用分子文库的方法筛选抗蜱疫苗候选抗原及研制化学药物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新疆优势分布的2种硬蜱所携带马泰勒虫、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病原的情况。对采集于昭苏、和静2个采样点的硬蜱样品(n=188)经过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了种属鉴定的同时,以马泰勒虫18S rRNA、马驽巴贝斯虫Bc48和饶氏立克次体16S rRNA为靶标,应用PCR进行检测,并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在188只蜱虫中,93只(昭苏县)为边缘革蜱,95只(和静县)为森林革蜱;在2种硬蜱中,马驽巴贝斯虫的PCR阳性率分别为昭苏县30.1%(28/93)、和静县6.3%(6/95);饶氏立克次体的检出率分别为昭苏县6.5%(6/93)、和静县36.8%(35/95)。试验鉴定归类了昭苏县与和静县采样点的优势种硬蜱,并发现两地的2种硬蜱均可携带马驽巴贝斯虫和饶氏立克次体,本试验为革蜱携带病原相关研究以及蜱传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了解中哈边境新疆艾比湖湿地游离蜱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感染情况。利用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对艾比湖湿地游离亚洲璃眼蜱、边缘革蜱、血红扇头蜱进行PCR检测,并对阳性样本进行测序和BLAST序列分析,并应用Mega5.0软件建立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中哈边境地区艾比湖湿地游离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电泳阳性率36.84%(56/152),BLAST分析显示,艾比湖湿地游离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基因型为Rickettsia raoultii,与从匈牙利患蜱传染的病人肿大淋巴结中分离获得的R.raoultii关系最近,处于同一分支(Gen Bank登录号为JQ798904)。结论是新疆艾比湖湿地游离蜱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较为严重,存在立克次体自然疫源地,应尽快制定防制措施,以免危机动物及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及新疆境内广泛分布的草原革蜱携带同一种病原-驽巴贝斯虫的情况。本试验借助光学、电子显微镜进行鉴定了采自于不同植被(包括内蒙古、新疆两地)的草原革蜱;并参考驽巴贝斯虫Bc48基因序列,合成引物,提取该种蜱携带的马驽巴贝斯虫病原DNA,进行PCR扩增、检测。结果显示,来自内蒙古(N=147)、新疆(N=200)两地的草原革蜱在假头基部、多孔区、齿式、气门板等超微结构形态方面基本相似。经PCR成功扩增出了草原革蜱所携带的驽巴贝斯虫病原DNA阳性条带452 bp;来源于内蒙古西部某地的草原革蜱携带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8.16%(12/147),来源于新疆和静县平原的草原革蜱驽巴贝斯虫的阳性率为13.50%(27/200)。这些参数可为草原牧区优势分布蜱虫-草原革蜱所传播家畜血液原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5,(12):9-11
针对牛环形泰勒虫裂殖子表面抗原(Tams1)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提取的奶牛全血DNA和小亚璃眼蜱组织DNA进行环形泰勒虫病原的PCR扩增,并对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源性和小亚璃眼蜱蜱源性环形泰勒虫Tams1基因序列大小分别为534bp和546 bp,经NCBI BLAST后发现,血液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印度株同源性为99%,而蜱源性环形泰勒虫与环形泰勒虫意大利株有99%的同源性,表明新疆地区存在环形泰勒虫不同株型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为鉴定四川石渠县牦牛体表寄生蜱的种类,本试验使用体视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学特征,对蜱做形态学初步鉴定,同时提取蜱组织DNA,用PCR扩增蜱COI基因,将阳性产物测序、比对,构建分子进化树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采集自石渠县牦牛体表的蜱为青海血蜱和西藏革蜱,其中西藏革蜱为优势虫种.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系统地观察研究了新疆优势蜱种--地蜱和草原革蜱各变态期的吸血前后形态变化及共孵化、蜕化等,得到了有关参数,据试验认为各变态期血蜱体重,雌蜱可达吸血前的152~170倍,幼蜱为11~12倍若蜱为43~86倍,革蜱在一个生活周期可吸食798mg宿主动物的血液(不包括蜱体内消化,吸收的血量),共繁殖成活率为77%~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