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茶作为一种嗜好性饮品,风味是其第一品质属性。茶滋味的呈现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汤中呈味组分的综合感知效应,一般描述为苦、涩、鲜、甜等感官体验。其中,苦味是最易被感知的味觉属性,也是影响茶叶风味品质的重要因素。夏秋茶资源由于苦涩味较重,面临大量弃采的困境,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综述了苦味感知的生理基础以及苦味相关评价方法;以绿茶茶汤为主要载体,系统整合茶叶的苦味呈味组分,探讨其他滋味单体与苦味化合物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后处理介导对茶汤苦味的调控机制。以期丰富茶汤滋味化学理论基础,明晰茶叶苦味物质的呈味特性、呈味机制以及滋味物质之间的互作效应,为夏秋茶滋味品质调控及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所谓茶叶品质,一般概念就是指色、香、味、形与叶底。作为一种商品,总是首先见其形,而后尝其味嗅其香,这是认识事物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的必然程序。但是作为食品的茶叶,色、香、味、形不能平分秋色,等量齐观,应是有主有从,纲目有别。虽然外形与色泽同滋味香气有某些内在联系,毕竞是形式和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精制烘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流行方向 ,茶叶产品也必须要有有效日期 ,所以茶叶必须烘焙到一定的干燥度才能保存长久。偶然机会认识了从事茶叶机械研制的台湾人杨先生 ,从他的烘焙机学到了一些精制烘焙茶叶的道理 ,加上本人从工作中了解烘焙茶叶重要的目的。1、降低茶叶中的水分含量 ,改善或调整茶叶香气及滋味。2、正确的干燥可保存较久不变质也可有效的提高茶汤品质。3、粗制茶常有臭青味、苦味及贮藏不当之陈茶味及必须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把杂陈味去掉 ,而且不能损失太多的香气及滋味。所以焙茶要分两阶段 :第一 ,先烘焙出茶叶里面的水气及臭青味 ,保留鲜味 ,当…  相似文献   

4.
儿茶素呈味特性及其感官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品质特征,绿茶茶汤滋味主要由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金属离子等共同作用形成。多酚类是绿茶茶汤中最主要的滋味物质,儿茶素又是多酚类物质的主体成分。儿茶素组分是茶汤苦味与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不同儿茶素种类和含量的组合形成了茶汤不同的苦涩味强度,并影响茶汤整体风味。现阶段对于茶汤滋味评价主要是采用人体感官分析,感官分析在食品风味评价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本文就绿茶茶汤中儿茶素呈味特性、滋味物质间互作及滋味物质感官分析方法 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完善儿茶素呈味及其互作理论体系,为感官分析方法在滋味物质呈味特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茶叶的鲜味、苦味、涩味等角度综述了茶叶滋味与其品质成分之间的相关性,以构建鉴别茶叶滋味品质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6.
三、茶叶的滋味茶叶的滋味,是茶叶品质检验的又一标志。茶汤滋味比较完美,茶叶的色泽与香气也常是比较好,这是由于茶叶色、香、味具有內在的物质联系所决定的。滋味是味觉神经的反映,因此在感  相似文献   

7.
绿茶滋味物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滋味是茶汤最重要的感官品质因子,其主要呈味物质由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有机酸等组成,共同构成茶汤的涩味、苦味和鲜味等。本文主要综述了绿茶中的涩味、苦味和鲜味等滋味的化学组分,旨在为绿茶滋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某些食品经过烟熏加工形成别具一格的风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而染有烟气味的茶叶,则被看作是一大弊端(除个别茶叶品种和嗜好带烟气味食品的地区外),不论是外销茶或内销茶,也不论是红茶、绿茶或花茶,都禁忌烟气味。在品质管理上,长期以来都把带有烟气味的茶叶视为“劣变”、“次品”。随着茶叶初制机械的普及,由于一些茶机制造的粗陋、安装的不规范、管理维修的不善,以及初制生产上片  相似文献   

9.
茶叶除氧保鲜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茶叶保鲜技术的应用,已引起广泛重视。经保鲜贮藏的茶叶,色泽、滋味、香气尤其是新鲜度,可基本保持原有的品质,使消费者周年享受新茶风味。当今,更重要的是可增强茶叶市场的竞争力,对促进茶叶经销,提高经济效益有现实意义。一、茶叶贮藏劣变的成因(一)茶叶内含物的自动氧化是茶叶品质劣变的主体日本学者研究指出,茶叶贮藏变质的原因是:茶叶中某些物质,由于受空气氧气的作用,而发生自动氧化。吴小崇研究认为,绿茶在贮藏中内含物被氧化是品质下降的根本原因。最易被氧化的成分有:叶绿素、维生素C和多…  相似文献   

10.
超微绿茶粉原料茶加工中的几个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飞虎  李中林  袁林颖  张玲  邓敏 《茶叶》2005,31(4):245-246
超微绿茶粉是一种能快速冲饮并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的纯天然粉末茶。它能最大限度的保持茶叶原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药理成分和原料的天然本色,具有良好的悬浮稳定性等有机特性,可直接应用于茶饮料加工或直接作为速溶型饮料,也可用于各种茶叶食品或添加于各类食品中,以强化其营养功效,并赋予食品天然鲜绿色泽和特有的茶叶风味。超微绿茶粉的原料茶加工和常规的茶叶加工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经营规模对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对不同规模茶场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表明 ,茶叶生产不具有规模经济特点 ,但因生产茶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90年代手工茶类发展使“挨家挨户”的小农生产方式应运而生 ,从而导致茶叶生产经营规模继 80年代以后进一步趋小 ,妨碍了茶产业发展。我国茶产业要参与国际竞争 ,迫切需要通过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技术创新 ,进而诱发组织结构演变  相似文献   

12.
茶叶科技创新与茶叶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贤强  王岳飞 《茶叶》2007,33(4):196-197,210
为使茶叶有效成分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茶产业新的经济发展点,本文提出了三方面的科技创新:(1)在论证茶多酚作为高效低毒自由基清除剂的基础上,开发茶多酚及其功能性食品,加强研究与普及饮茶健康的知识,引导消费。(2)非有机溶剂法生产茶多酚是当前的研究热点,而木质纤维素分离法是一种较好的选择。(3)采用物理方法在瞬间相变过程中破碎叶细胞是一种创新的制茶工艺,并取得冷水泡茶的效果。上述科技创新,也许可为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黑茶加工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堡茶、普洱茶、茯砖茶等同属黑茶类,传统加工过程中的渥堆发酵是形成黑茶品质特征的关键,上述过程需要微生物参与才使其具有独特品质。本文就黑茶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及其对黑茶品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微生物的安全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许咏梅 《茶叶》2011,37(1):20-24
中国是世界传统的茶叶消费大国,近年来茶叶内销市场发展迅速,各种茶叶在市场上相互作用此消彼长,使各茶类结构发生变化。本文利用价格弹性对我国茶叶内销市场各茶类之间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茶类间是互相影响作用的,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和互补性;其中,绿茶和红茶之间替代性逐渐减弱;绿茶与乌龙茶之间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而且替代程度逐渐增强;红茶与乌龙茶之间也具有替代性,替代程度较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替代程度逐渐减弱;绿茶与紧压茶之间也存在较强的替代性;这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对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各区域经济、文化、传统习惯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5.
龚永新 《茶叶》2016,(4):202-205
福建闽南是一个茶文化氛围十分浓厚的区域,闽南人富有特色的饮茶习俗,不仅孕育了本地以功夫茶为主的茶艺,同时也赋予了茶艺的一些特殊品性、品质,这就是茶艺的特性。本文在分析总结闽南人的饮茶习俗的基础上,针对中华茶艺的主要特性及其表现展开研讨,并结合当今推广普及茶艺的形势需要,就如何开发利用中华茶艺特性,推动茶艺多种价值的实现,提出了以生活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以创新为驱动的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李荣林 《茶叶》2015,(2):107-109,118
本文以茶圣陆羽为主线,引述、解释、欣赏了与陆羽及茶经有关的茶事对联,介绍了对联中所涉茶事知识和人物典故,指出茶叶成为一门科学是因陆羽"跨百城烟水,历万重云山"而成,探讨了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认为茶叶中天然蕴藏有宗教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徐海卫  谭和平  李刚  谢驰  李建 《茶叶科学》2014,34(4):381-386
为减少滚筒式杀青机中螺旋导叶板设计的盲目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精度,分析了对数螺旋线的螺旋角对滚筒式杀青机生产均匀性的影响规律。在导叶板螺旋运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分段设计导叶板的方法,并采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滚筒杀青机筒内流场进行仿真分析。通过研究杀青叶在仿真固定螺旋升角与分段设计的导叶板在杀青机稳定工作时的受热状况,以及杀青叶在滚筒中的推送情况,验证了分段设计导叶板结构可以有效提高绿茶的杀青品质。  相似文献   

18.
蒋敏  章传政 《茶叶通讯》2020,(1):145-151
泛文化现象在中国茶文化界的突出表现为在茶文化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领域存在的对有关茶文化概念的混淆模糊、区分不清、认识不足,从而导致茶文化相关概念的严重“泛化”。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边缘性、开放性、综合性特征和各种商业行为对茶文化的过度消费和过度开发,以及茶文化理论研究的不足,严重滞后于茶文化实践的发展等是引起茶文化概念“泛化”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当前,学界需进一步对茶文化、茶艺、茶道等概念及其内涵加以区分、界定,以期达成共识,从而促进茶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峡茶谜是三峡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有关茶的谜语和谜歌两部分内容。参与三峡茶谜活动,有助于考察三峡地区传统茶俗,从而加深人们对三峡茶俗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茶叶中富含茶多酚等抗氧化成分,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本文综述了茶叶及其提取物对吸烟和被动吸烟诱发的肺癌及相关肿瘤预防治疗作用研究,对比分析茶多酚的抗癌作用机理,提出通过将不同茶类的茶多酚提取物用于吸烟与被动吸烟诱发的肺部损伤及肺癌治疗对比,与防癌、抗癌开发热点的茶多酚单体——EGCG比较,获取防癌、抗癌活性相对较强的茶多酚混合体,并为广大烟民饮用合适的茶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