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不同肥力菜地氮肥去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5N示踪法和差减法结合,对浙江嘉兴市3种氮素水平菜田-菜稻轮作田、低龄保护地(3 a)和高龄保护地(10 a)的氮肥利用、损失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施肥处理随着土壤氮素水平的增加油菜生物量呈增加趋势。但干重先增加后降低,油菜含氮量随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和氮肥的施用量呈增加趋势。根据差减法计算的氮肥利用率随土壤氮素含量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相反损失呈明显增加趋势。差减法氮肥利用率为2.3%~14.3%,损失率为23.9%~71.8%。示踪法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为14.6%~29.4%。示踪法损失率随土壤氮素水平的提高呈明显增加趋势,为34.5%~61.0%。示踪法和差减法总体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2.
太湖和滇池流域保护地蔬菜氮肥去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究化肥氮在保护地土壤-蔬菜系统中的当季利用与损失,在浙汀嘉兴和云南昆明15个点位上进行15N田间微区试验.结果表明,保护地莴苣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8.32%~14.52%,保护地西芹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6.34%~13.85%,保护地结球生菜化肥氮当季利用率为11.34%.相同土壤、同一种类蔬菜保护地种植中,随着保护地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对化肥氮当季利用率显著降低.莴苣和西芹吸收化肥氮和土壤氮的比例在不同种植年限保护地土壤上差异不显著.当季蔬菜收获后,0~20 cm土层15N丰度和化肥氮残留量显著高于20 cm以下各土层.在保护地莴苣种植系统中,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有18.98%~42.5%损失.在保护地西芹种植系统中,有11.7%~18.9%损失.在保护地生菜种植系统中,施入土壤中的化肥氮有16.0%损失.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对夏玉米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提高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连续两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和脲甲醛(UF)。在玉米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植物含氮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氮肥损失量等。【结果】(1)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可分别提高夏玉米产量18.9%、16.8%、13.7%和13.6%,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5、4.8、4.0和3.7 kg·kg-1。(2)不同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控失尿素和尿素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为54.9%、42.4%、38.3%、38.3%和22.0%,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3%、43.8%、39.2%、46.2%和46.6%。此外,与尿素相比,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凝胶尿素、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分别降低了47.6%、43.1%、40.8%和26.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脲甲醛处理的夏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45.0 kg·hm-2,其次是凝胶尿素,为222.5 kg·hm-2。脲甲醛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释化氮肥中最低,为153.4 kg·hm-2,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和控失尿素分别为173.1、181.5和185.7 kg·hm-2。凝胶尿素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35.6 kg·hm-2,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的氮表观损失量分别为38.8、41.2和51.3 kg·hm-2。【结论】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土壤上,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脲甲醛和凝胶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的固持及供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在有机物料和无机氮肥的配施条件下,研究氮素在土壤中的固持与释放过程,以期达到土壤供氮与作物需氮相一致的目的。【方法】以长期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土壤(不施肥,NF;施用氮磷钾化肥,NPK;厩肥与化肥配施,MNPK)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化学氮肥及其与秸秆配施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固持与供应。【结果】与未施氮肥(对照)相比,单施尿素对NF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无显著影响,而显著提高了NPK和MNPK处理土壤小麦籽粒产量;MNPK处理土壤氮肥利用率(67%)显著高于NPK(56%)和NF(19%)处理土壤。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秸秆与尿素配施显著降低了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但MNPK处理土壤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11%)仍显著高于NPK处理(7%);秸秆与尿素配施降低了当季小麦对施入氮素的吸收利用,小麦收获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有79%-88%施入的氮素未被吸收利用。【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在协调土壤氮素供应,提高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方面具有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5.
氮素水平与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金坛市有代表性土壤上不同氮素水平条件下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差异得到:当施氮量为15千克/亩时产量趋于最高,平均达347千克/亩;产量与有效穗呈现强正相关(r=0.9276^**),与千粒重呈负相关(r=-0.5572^*),与实粒数相关性不显著,小麦产量随氮素水平提高呈报酬递减规律增长。氮素增加会降低小麦氮肥利用率,施氮量为10.5千克/亩,12.8千克/亩,15千克/亩,17.3千克/亩,19.5千克/亩时,氮肥利用率平均为41.4%,37.6%,35.0%,32.6%,28.0%。因而,小麦施氮量为15千克/亩时,不仅能获得高产,而且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应用15N研究水稻-土壤体系氮素的去向,试验结果表明:稻季有21.68%~31.92%的肥料氮被水稻吸收,比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约有56.10% ~ 72.03%的氮肥通过各种途径损失掉.土壤残留的氮主要存在于0~40 cm的土层中,其中约70%的残留氮素存在于0~20 cm的表土层,40~60 cm的土层基本没有氮肥残留现象.本试验适宜施氮量为200~300 kg/hm2,适宜氮肥运筹方式为6:4和7:3,同时改良施氮方式优于习惯施氮方式.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外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3个生长季作物生长状况、标记15N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量氮肥的施用能显著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而化肥配施玉米秸秆在第1生长季表现为抑制,第2、第3生长季则相反。作物体内来自标记氮肥的含量和比例随生长季的增加显著下降,高量氮肥和玉米秸秆的施用能显著提高其含量和比例(P<0.05)。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随作物生长季的增加而降低,而标记氮肥的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随着生长季的增加而增加,经过连续3季作物的吸收利用,标记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累积作物利用率和总损失率分别平均为15.82%、61.11%和23.07%。标记氮肥的作物利用率和损失率主要发生在第1生长季内,高量氮肥的施用降低了标记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率,增加了氮素损失率;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玉米秸秆能明显增加标记肥料氮在土壤和作物中的回收率,降低氮素损失率,提高比例为21.74%,从而说明在施肥当季,通过施入高C/N比有机物料玉米秸秆合理调节土壤中C源和N素营养的施用比例,可以达到增加氮肥在土壤中的残留率,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通过网室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施氮量对甘蔗伸长期氮肥效率与氮素去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吸收的氮素15%~27%来源于当季肥料施的氮,73%~85%来自土壤和种茎氮;氮肥利用率为21.78%~26.75%,残留率为61.24%~69.85%,损失率为8.37%~12.02%。增施氮肥,甘蔗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及氮肥吸收量、氮肥残留量、氮肥损失量以及氮肥残留率明显增加,而氮肥吸收率和损失率明显下降,氮素和干物质在蔗茎的分配呈下降趋势,同时氮素残留分布在0~20 cm土层呈上升趋势,在20~40 cm土层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科学的氮肥运筹技术,笔者于2009年在跃进农场进行了水稻氮肥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壤生产能力较高,但施用氮肥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且在施用基蘖肥的基础上,增施穗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同时,氮肥前后期比例以7∶3或5.5∶4.5为好,并提出了本地区水稻目标产量700kg/667m2、氮肥利用率为26%和30%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分别为22.5、19.5kg。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丰度15N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在氮磷钾合理供应前提下,研究华北平原冬小麦肥料氮的去向。【方法】采用微区试验的方法,供给小麦高丰度的15N,在小麦收获时,测定15N的去向。【结果】冬小麦吸收的氮素来自肥料的比例为26.6%-  33.6%,对土壤氮的依赖程度在66%以上。肥料氮施入土壤后,小麦当季利用率为22.1%-32.4%,当季肥料氮的土壤残留率约占施氮量的29.6%-56.3%,其中60.3%-76.5%集中在0-40 cm土层,在土壤剖面中的残留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结论】小麦生育期吸收的氮素66%以上来自土壤,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28.2%,约40%的肥料残留在土壤中,成为土壤氮库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浙北地区高肥力稻田不同施氮水平下的氮肥效应和氮素利用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产量、渗漏水含氮量、土壤含氮量的氮肥效应明显,施氮量在150~225 kg·hm-2时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渗漏水含氮量、土壤含氮量在施氮超过225 kg·hm-2水平下,迅速增加,有引起氮素面源污染的较大危险.氮肥利用率和生产力的结果说明,浙北地区的氮肥利用率普遍较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平均只有21.55%,氮肥农学利用率在7 kg·kg-1以下,氮肥的生理利用率不到20 kg·kg-1,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考虑氮肥利用率的基础上运用边际收益分析原理得出140~200 kg·hm-2可能是浙北高肥力稻田较理想的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不同灌水条件下缓释氮肥在冬小麦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麦田施用缓释氮肥SRN-1和SRN-2对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尿素相比,SRN-1、SRN-2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增产均有明显效果,并能显著提高冬小麦对氮素的利用率。在全生育期不灌水、灌越冬水、灌越冬水+拔节水的条件下,氮素利用率较普通尿素分别提高2.9,2.0,4.3和5.3,6.1,7.4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农业部望城红壤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观测试验基地的短期控释氮肥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生理群落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氮素肥力的关系.结果表明,短期施用控释氮肥稻田土壤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不施氮处理;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比尿素处理低;周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处理,真菌数量略低于尿素处理.50%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明显高于尿素和单施控释氮肥处理.控释氮肥配施有机肥,土壤好氧自生固氮菌、氨化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均高于控释氮肥和70%控释氮肥处理.施氮处理土壤的好氧和厌氧自生固氮菌的数量低于不施氮处理.土壤中大多数微生物数量与土壤氮素养分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在氮肥一次性施用条件下,研究控释氮肥对安徽江淮地区油菜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明确控释氮肥的适宜用量,为本区域冬油菜轻简化施肥提供依据。2016—2017年度在安徽省江淮流域油菜主产区布置控释氮肥不同用量施用效果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控释氮肥用量梯度,分别为 0、60、120、180、240和300 kg·hm-2和1个常规氮肥180 kg·hm-2。结果表明,一次性基施氮肥180 kg·hm-2的条件下,控释氮肥处理(CRU180)油菜籽粒、氮含量、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普通尿素处理;同时,CRU180处理也显著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偏生产力。比较控释氮肥不同用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油菜各部位生物量和氮素积累量逐渐增加,其中籽粒产量在氮用量180 kg·hm-2时处于较高水平,显著高于低施氮量各处理(CRU120和CRU60),继续增加施氮量产量没有显著增加;籽粒、茎秆和角壳的氮素积累量均以CRU300处理最高,CRU240次之,但二者显著降低了氮收获指数和氮肥利用率各指标。综合来看,控释氮肥用量为180 kg·hm-2时能在维持油菜籽粒产量不降低的的条件下,保持较高的氮肥利用效率。基于油菜产量与控释氮肥用量的线性加平台模型,本区域控释氮肥一次施用的最佳用量为166.4 kg·hm-2。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氮素管理方法下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滴灌条件下,研究农民习惯施氮模式、过量施氮模式、基于无机氮储量(Nmin)的氮素管理模式、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氮素营养诊断和氮素推荐施肥技术对棉花产量、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氮素营养诊断施肥技术和基于土壤Nmin的氮素管理模式比常规施肥模式分别减少了氮肥施肥量37.8%和56.3%,同时获得与常规施肥量相同的产量;与农民习惯施氮量相比,基于Nmin的氮素管理模式提高氮肥利用率27.80%,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氮素管理方法提高氮肥利用率16.96%;基于Nmin的氮素管理方法硝态氮残留为负值,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氮素管理方法比农民习惯施氮量减少了土壤硝态氮残留89.02%。基于Nmin或基于计算机视觉的氮素管理方法可明显提高氮肥施肥推荐质量,减少氮肥浪费,并减少对环境的氮排放。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稻品种对氮肥的需求量不同,合适的氮肥施用量有利于水稻分蘖,植株生长健壮,抗病能力提高,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从4个氮肥水平研究水稻品种晶两优1377的需氮适宜用量,为该品种的推广种植提供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肥水平下水稻干物质生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施氮肥量处理下,研究了本地主栽杂交水稻品种金优21在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转运以及氮肥的吸收利用特点,表明在105 kg N/hm2施肥处理下,可以获得较优化的水稻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潮褐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后效及去向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在华北平原地区,研究肥料氮在两个轮作季四茬作物中的后效和去向。【方法】采用田间微区15N示踪试验,前茬设置5个氮素水平:0、75、150、225、300 kgN•hm-2(表示为N0、N75、N150、N225、N300),副处理为小麦品种:科农9204和河农822,共计10个处理。【结果】在该试验条件下,后三茬作物均能吸收利用第一茬冬小麦残留在土壤中的15N标记肥料。第二茬夏玉米、第三茬冬小麦和第四茬夏玉米对残留15N的利用率分别为6.5%-14.1%、0.9%-2.9%和1.2%-1.6%。四茬作物的叠加利用率显著高于氮肥当季利用率,N75、N150、N225和N300处理叠加利用率分别是53.8%、58.7%、58.6%和55.8%(第一茬为河农822小麦品种);60.0%、61.3%、60.9%和55.2%(第一茬为科农9204小麦品种)。经过四季作物种植后,土壤剖面中仍有22.3-96.2 kgN•hm-2的氮素残留,残留率为22.1%-32.8%,累积总损失量可达9.3-55.3 kgN•hm-2,损失率为8.9%-18.6%。【结论】在小麦当季,高施氮量条件下肥料主要残留在土壤中,后茬作物可以吸收土壤残留氮肥。土壤中15N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茬口的增多有垂直向下运移的趋势,第一茬作物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量番茄植株地上部带走的土壤氮量以及土壤残留的肥料氮量,评估嫁接和施氮对氮肥去向、土壤氮平衡以及土壤净残留肥料氮的影响。【方法】通过15N尿素示踪结合盆栽试验,试验番茄品种‘齐达利’和‘017’,包括嫁接和不嫁接以及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借助15N标记技术区分植株和土壤中源于肥料氮和土壤氮的贡献,进而追踪肥料氮去向;计算土壤氮吸收的加氮交互效应(即施氮与不施氮植株对土壤氮吸收的差值),最终评估土壤氮的平衡。【结果】番茄植株干重和氮吸收量对施氮的响应取决于接穗品种和嫁接处理。肥料氮对整个植株氮吸收贡献率为35.9%—38.8%,对地上部氮吸收的贡献(35.9%—39.9%)高于根系(31.6%—36.2%)。土壤氮吸收的加氮交互效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呈现正值,嫁接对加氮交互效应无显著影响。各处理肥料氮分配到植株地上部、土壤和损失的平均比值为4.0﹕2.6﹕3.4,作物-土壤系统对氮肥的总回收率(地上部吸收+土壤残留)为70%。在施氮量250 kg·hm-2水平,各处理的土壤残留肥料氮无法弥补植株地上部带走的土壤本身氮,从长期来看,这可能导致土壤本身氮肥力的消耗。【结论】如果选择增加氮肥投...  相似文献   

20.
不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水稻"甬优6号"为试验材料,在总施氮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设置4种生育前后期不同的氮肥施用比例,考查了不同氮肥运筹比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适当的前氮后移施肥方式(N3处理:基蘖肥∶穗粒肥=6∶4),能够有效地延缓叶绿素的降解,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水稻成穗率,并且N3处理下氮素积累量、水稻农学利用率以及生理利用率均达最高值,水稻产量也达最高。由此可见,适当的前氮后移能够优化水稻的群体结构,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进而促进水稻高产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