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茶叶的安全质量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特别是茶叶质量安全的基本情况,茶叶质量安全状况有明显好转,但仍存在着茶叶安全卫生国家标准不合理、茶叶中铅残留有加重的趋势、茶园用药不合理、茶叶加工厂卫生状况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解决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对于制茶以及饮茶已经具有了几千年之久的历史。而正是这种特点,使我国的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茶叶的质量也具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中,将就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进行一定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用和送礼的主要物品。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茶叶的质量也被大家重视关注起来了。如何在茶叶种植环节有效处理各种病虫害,并且不破坏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产业种植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从茶叶种植环节入手,对可能影响到茶叶质量问题的病虫害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展开措施探究,以保证茶叶的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竞争日趋激烈。只要气候适宜,地方政府几乎都将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一些并不具备优势的产区相继崛起的同时,一些传统茶区则在进行跨越发展。茶产业发展会不会过热?茶叶的质量安全如何保证?茶产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研究员。鲁成银是茶叶质量与标准化专家,近年来又致力于品牌化研究,他对我国茶产业发展提出七条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农业云环境下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和开发集成的问题,在现代化农业电子商务网络交流平台的基础上,针对农业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现状,详细分析了构建农业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系统的必然性,基于此提出了具体的促进我国农业云茶叶质量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影响茶叶安全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综述了在茶叶的原料生产、加工及流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指出饮茶是安全的,并提出了控制和提高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茶叶市场上重点把控对象,虽然近年来政府对茶叶质量的严格监控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之下茶叶的内在质量和安全状况有所好转,但是仍有许多难以忽视的问题,制约着中国茶叶相关行业的发展,因此,分析中国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对策是中国茶叶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入手,阐述了茶叶质量构成与质量安全内涵及主要影响因子,针对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成因,从质量标准制定、质量安全监控、行业自律运行、关键科技支撑、信息平台建设、技术培训服务、示范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并完善我国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茶叶的重要生产基地,近年来茶叶中重金属和农药超标现象时有发生,已成为限制我国茶叶出口和发展的重要障碍.茶叶生长的产地环境质量则成为研究解决我国茶叶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目前对产地环境信息缺乏一个良好的交互式用户系统进行发布、管理和预警.本文以杭州茶叶产地环境为例,通过利用WebGIS和WWW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WebGIS的茶叶产地环境信息系统,可以提供产地数据查询、时空演变、环境评价、预测预警等模块,以期为茶叶产地环境及其安全生产的管理、规划和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业种植国,已形成完整的茶叶产业链。但是,我国目前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会因为种种的原因出现茶叶的质量下降的现象。因此,本文主要就我国茶叶安全质量的类型、茶叶安全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3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杨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71-2171,2198
我国茶叶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有安全意识增强和保护本国利益等外部原因,也有生产技术落后、品质低下、标准体系落后和缺乏品牌等内部原因.运用提高生产水平,进行国际认证等对策可以有效地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对茶叶出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 茶叶出口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5-2012年中国对英法德日美等国茶叶出口数据,使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发达国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茶叶出口发挥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存在地区差异,而中国自身设置的质量安全及检测等标准不构成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茶叶在发达国家经济体的消费市场随着发达程度的提升而表现下降趋势,中国茶叶进入发达经济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不断增强态势,由此也导致中国茶叶出口结构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走向更广阔世界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向世界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要不断走向更广阔的世界,机遇是持久的,因为: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是各国发展的永恒主题,茶有利于健康的事实不断深入人心,中国茶文化魅力持久永恒等;但挑战也是不断的,因为:开拓市场是永无止境的,质量提升需不断努力,文化吸收需要长时间的过程等。只要我们通过持续地练好内功,学习国外成功经验,与时俱进地推进文化交流等,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肯定将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茶叶外销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茶叶的对外贸易中,广东茶商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从“一口通商”时期到“五口通商”时期,广东茶商精于商、勤于作,为我国茶叶的对外贸易做出了重大贡献。文章探讨了清后期广东茶商的发展阶段及其经营方式与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以"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影响为切入点,利用UN Comtrade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等数据库资料,运用Eviews软件构建传统的对数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运费成本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最显著,各国GDP、各国的价格贸易条件也都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额产生显著影响。"一带一路"战略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可加快"五通"合作进一步促进茶叶贸易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及出口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茶叶贸易的概况,然后利用出口价格、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显示性对称比较优势指数三个指标对我国茶叶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并运用引力模型对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出口茶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出口对象国的GDP和人口数、出口对象国农药残留最高限量以及是否为WTO成员国是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因素。最后,就提高我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良好农业规范(GAP)是在人们对食品安全与健康关注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安全健康的食物和非食物农产品生产以及保障国际贸易中食品质量安全与相互认可方面,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介绍了国内外GAP的产生与发展,阐述了GAP的内涵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GAP在中国作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总体来看,我国作物GAP生产最早应用于中药材生产,有关研究也较为广泛和深入;近年来在茶、烟草和个别蔬菜与果树生产中也有研究报道,但在粮食等大田作物的生产中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途径与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现在茶树、茶客遍布世界,世界上有关茶的语音、种茶知识、制茶方法、品茶技艺、饮茶风俗及茶文化都与中国关系密切,茶树也直接或间接由中国引种。这一局面的产生是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结果。千余年来,中国茶借助文化交流、经贸活动、人口迁徙等途径向世界传播,传播途径具有立体性、多样性、复杂性等特点,宗教人员、外交人员、经贸商人、移民侨民成为茶传播的主体。与此相适应,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方式主要有知识方式、消费方式、产业方式,传播方式呈现直接传播、间接传播、综合传播相结合,反映了茶叶传播循序发展的递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提升战略和支持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茶叶质量安全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建立,是提升广东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途径和支持体系。通过实施茶产业振兴工程、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工程、茶叶标准工程、茶叶品牌工程、茶叶绿色工程等"五大工程",构建茶叶质量安全提升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和民间组织作用,加强法规建设、加强资金投入、加强茶业民间组织的作用,推广应用现代生产模式;加强茶业信息化建设、加强茶文化建设,构建茶叶质量安全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国现行茶园环境质量相关标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的状况,在借鉴和参考国内外最新农业环境质量相关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茶园环境质量的实测情况,提出了更为科学的《生态茶园环境质量标准》,对茶园环境空气中12项指标、土壤中54项指标、灌溉水中130项指标进行了限制,拟从源头上有效控制茶园的环境污染,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以期为我国茶产业可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