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江平原低质次生林,应用效应带方式进行改造,并对其效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开拓效应带,营造红松人工更新层改造低质次生林,不同位置的幼树生长已呈现明显的差异:6m宽效应带上栽植的3行红松功树中,中间行幼苗在高生长、地径生长等各指标上都呈现明显优势;其次是西行和东行,以保留带内栽植的红松幼树生长相对最差。效应带是改造低质次生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2009年对大兴安岭地区的阔叶混交次生林及白桦萌生低质林进行不同宽度效应带和不同面积林窗改造,分别种植西伯利亚红松、落叶松和樟子松,2011年8月调查实验区内每株苗木的成活和生长状况,研究不同改造方式苗木的成活率及生长率。结果表明:在阔叶混交次生林改造中,西伯利亚红松成活率效应带改造高于林窗改造,而生长率林窗改造高于效应带改造;樟子松成活率林窗改造高于效应带改造,生长率效应带改造高于林窗改造;落叶松改造与樟子松表现相同。在白桦萌生林改造中,西伯利亚红松成活率与生长率效应带改造均高于林窗改造;樟子松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窗改造均高于效应带改造;落叶松成活率和生长率林窗改造均高于效应带改造。综合分析两类型低质林改造,不论是效应带改造还是林窗改造,对阔叶混交次生林改造的目的树种成活率和生长率均大于白桦萌生林改造。  相似文献   

3.
调查分析了森林经营中常用的两种带状森林结构对幼林生长的效应。第一种是指带状采伐天然次生林后。保留带对采伐带中人工栽植的针叶树种(红松、樟子松、落叶松)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保留带的遮荫和优势。显著地抑制了这些针叶树种边缘数行的生长并产生较高的死亡率。保留带的抑制效应:北侧大于南侧。相似立地上,三个针叶树种的生长:落叶松〉樟子松〉红松。而边缘行的死亡率以红松最低。第二种是指人工营造的落叶松与水曲柳、核桃秋和黄波罗的同龄带状混交林。结果表明:当落叶松与三个阔叶树种树高相差4m以下时,前者对后三者边缘数行的生长和干形具有良好的促进效应。  相似文献   

4.
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东北林业大学的凉水林场经过3a(1986年—1988年)的生态因子观测、红松幼树生长量调查及红松幼树的模拟遮光试验,表明林下光照条件与红松幼树生长的关系极为密切。生长在林下的红松幼树对光照的要求比其它任何生态因子都具有更大的依赖性。在其它环境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下,人为降低光照使红松幼树生长骤然减慢。光照条件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不仅在于生长季,也在于非生长季,且后者比前者的影响效果更显著。红松幼树的生长随年龄的增大其需光量逐渐增强,因此,在经营红松人工林及杨、桦等次生林时,应遵从红松这一生物学特性,及时抚育,逐渐加大透光疏伐的强度,以满足红松幼树生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连续3 a对小兴安岭地区低质林验样地内苗木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长率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造3 a后,3种苗木的保存率无明显差异。3 a内3种苗木的生长率大小次序为:落叶松大于红松大于云杉。在带状皆伐改造模式中,红松在8 m和10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6 m和8 m带宽的垂直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10 m和15 m带宽的水平皆伐带内的生长效果较好。在林窗改造方式下,红松在面积为150到3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云杉在面积为25到100 m2的林窗内生长效果较好;落叶松在林窗内的生长状况指标均很高,生长效果都较好,无明显差异。根据苗木的生长效果为低质林改造选择合理的改造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林下栽植红松,增加其在林分中的优势度,是加快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小兴安岭天然次生林林下栽植红松时,没有考虑区域内不同地点对红松良种造林效果的影响,存在不适红松品种造林后适应差和生长量低等现象.针对上述问题,以小兴安岭丽林实验林场(北部)、带岭林业实验局(中部)及双丰林业局(南部)3个地点为代表,进行了次生林下红松种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点之间,红松各种源地径、树高、3年高、当年高和保存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地点与种源在地径、树高和当年高性状上存在极显著交互作用;丽林和带岭试点铁力种源最优,双丰试点鹤岗种源最优.  相似文献   

7.
次生林一部分树种经济价值不高,林相参差不齐,须及时改造,以促进林木生长。红松是我省中东部天然次生林改造的首选优良树种之一。本文总结了天然次生林改造红松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试验苗木为苗圃的同一批苗木,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苗高(23.5±1.07)cm、地径(8.34±0.56)mm,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苗高(25.2±1.23)cm、地径(7.42±0.60)mm;试验土壤为帽儿山实验林场老山人工林实验站相邻的并且立地条件相似的落叶松(Larix olgensis)人工纯林、红松(Pinus koraiensis)人工纯林、邻近次生林(为对照)样地表层0~20 cm的土壤;于2019年5月7日将风干后的土壤装入高17.3 cm、上径19 cm、底径14.2 cm的塑料花盆中,每种林分土壤各装48盆,分别栽植胡桃楸、水曲柳各24盆,共144盆;总计12个处理,3种土壤×2个树种苗木×2种光照处理(全光、60%全光).试验在尚志市帽儿山镇东北林业大学林场苗圃进行,测定苗高、地径、苗木生物量、苗木氮磷钾积累量、土壤养分,分析全光和60%全光环境的落叶松和红松纯林土壤对胡桃楸、水曲柳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苗高和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生物量,全光降低39.5%、遮阴降低52.5%).全光条件,水曲柳苗高、地径生长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生物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比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降低41.9%.两种光照条件,胡桃楸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均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遮阴时,水曲柳氮、钾积累量,在红松林土壤栽植的显著低于在次生林土壤栽植的.全光条件,红松林土壤栽植的两树种苗木冠根比最低;遮荫时则相反.红松针叶纯林土壤的养分供应能力比次生林土壤低,限制了两树种苗木生长,且60%全光加剧其土壤养分对苗木生长限制.落叶松林土壤未限制两树种苗木生长.  相似文献   

9.
近自然森林经营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造辽东山区存在的一定面积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以1973年辽东山区20年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近自然经营措施(B、C、D)及1种皆伐改造措施(A),研究40a后的改造效果.结果表明:由于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2011年B区红松(Pinus koraiensis)平均胸径略低于红松纯林,但可以同时获得大径级阔叶材,效果最好.2011年各试验区林分总蓄积量存在较大的差异,B区林分总蓄积量最高,为315.4700 m3·hm-2,比A区提高了14.45%,D区最少.在3种近自然森林经营方式下,林分中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逐年减少,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Thunb.)Koidz.)、水曲柳(Fraxinus manshurica)、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和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等珍贵阔叶树种逐年增多.林分现在已经演替为针阔混交林.与A区相比,B区、C区和D区土壤理化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可见,对次生林进行抚育改造冠下“见缝插针”引进红松,并适时进行抚育间伐(B区),林分总收获量高于红松纯林(A区),并且土壤质量有所改善,效果最好.对次生林进行皆伐改造后营造红松纯林,最后一次幼林抚育保留有培育前途的萌生阔叶幼树(D区),虽然林分总蓄积量低于红松纯林,但林分结构和土壤质量有所改善.综合考虑,4种改造方法中B效果最好,C次之,A最差.试验结果对辽东山区的低质、低效天然次生林的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该文调查了20年前在辽东山区次生林林冠下栽植红松幼苗而长成的群落,分析了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检测林冠下栽植红松的成效,并以基盘分析20年期间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从而探讨首次透光伐的适宜时间。结果表明:20年后红松植株高均小于4 m,大于3 m的植株仅占13.9%,平均高为1.8 m,树高年平均增长量为0.078 m/a;大部分红松仍位于灌木层,这说明在无法保证光照的环境中红松生长十分缓慢,应实行透光伐。红松径向生长规律为:先有一个2~3年的缓慢生长过程,随后加速增长并持续一段时间,然后锐减并稳定在一个极低值;林冠下栽植红松后4~12年是红松快速生长时期,这9年期间平均径向生长量为3.06 mm/a;第8年平均径向生长量达到最大值,为3.45 mm/a;第13年红松径向生长量急剧下降,在1.32~1.83 mm/a之间。根据受压判断公式测得在12年后应进行首次透光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