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玉米空秆俗称"公玉米",即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结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种子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栽培管理不当造成的原因,如栽种过密,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拔节果穗分化期干旱或雨水过多等。在生产上可以采用确保全苗、调节肥水、适时去雄等方法预防玉米空秆的发生,确保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玉米空秆俗称"公玉米",即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结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种子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栽培管理不当造成的原因,如栽种过密,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拔节果穗分化期干旱或雨水过多等。在生产上可以采用确保全苗、调节肥水、适时去雄等方法预防玉米空秆的发生,确保玉米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正空秆是指玉米植株未形成雌穗或有雌穗但不结籽的现象。秃尖也叫秃顶或虚尖,是指玉米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缺粒是指玉米果穗除顶部以外的部分籽粒发育缺位的现象。倒伏是指玉米茎秆的折断或倾斜,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四个重要因素。1玉米空秆、秃尖、缺粒和倒伏的发生原因1.1玉米空秆发生的原因玉米空秆率一般在3%以上,严重的达20%~50%。空秆的发生与品种遗传因素有关。玉米大田生  相似文献   

4.
空秆是指玉米植株未形成雌穗或有雌穗但不结籽的现象。秃尖也叫秃顶或虚尖,是指玉米果穗顶部不结实的现象。缺粒是指玉米果穗除顶部以外的部分籽粒发育缺位的现象。倒伏是指玉米茎秆的折断或倾斜,是严重影响玉米产量的四个重要因素。一、玉米空秆、秃尖、缺粒和倒伏的发生原因(一)玉米空秆发生的原因玉米空秆率一般在3%以上,严重的达20%~50%。  相似文献   

5.
杂交玉米制种空秆和秃顶与缺粒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在杂交玉米制种中出现一些植株不结果穗或果穗顶部不结实而引起的空秆、秃顶现象和半边包谷、稀花癞等缺粒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玉米空秆俗称 " 公玉米” , 即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没有果实 .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 一是种子内在因素的影响 , 如生理机能衰退 , 新陈代谢失调 , 体内输导系统障碍等 . 二是栽培管理不当 , 如栽种过密 , 营养物质供应不足 , 拔节及果穗分化期干旱或雨水过多等 . 三是病虫危害 . 预防玉米空秆需采取以下措施 : 一、因地制宜选用玉米杂交良种  相似文献   

7.
<正>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近几年来玉米空秆率在3%~36%,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现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将其发生的因素及防治要点介绍如下: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  相似文献   

8.
我市耕地播种面积243,435hm2,主要以种植大豆为主,播种面积达120,000hm2,且品种单一。近几年由于玉米产量高、效益好受到农民睛睐,我市玉米播种面积增加到3,333.3hm2,目前仍有上升趋势。但由于各种原因出现玉米空秆,玉米空秆俗称“公玉米”,即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结实。在农业生产上玉米空秆现象经常出现,据调查玉米空秆率一般为15-20%,严重者高达30%以上,玉米空秆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玉米空秆既有普遍原因,又有不同年份、不同情况的特殊原因,要因地制宜加以预防,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效。  相似文献   

9.
王秀萍 《新农业》2011,(7):21-21
2010年,玉米空秆现象在辽宁地区发生较为普遍,危害较重,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分析其原因,采取措施防止空秆已成为玉米生产的一件大事。一、玉米空秆的发生原因1.营养物质供应不足玉米营养期长生物量大,吸肥力强,需肥量大,营养供应不足就会增加空秆率。如氮素不足则会造成叶绿素减少光合作用减弱,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不能满足果穗分化期间对营养的需求,使得果穗发育不良或不发育。  相似文献   

10.
<正>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近几年来玉米空秆率在3%~36%,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笔者将期发生的因素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营养失衡。在雌穗分化阶段,如果营养不良,光合面  相似文献   

11.
玉米空秆俗称"公玉米",即玉米不结果穗或虽有果穗但不结实.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种子内在因素的影响,如生理机能衰退,新陈代谢失调,体内输导系统障碍等.二是栽培管理不当,如栽种过密,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拔节及果穗分化期干旱或雨水过多等.  相似文献   

12.
浅谈玉米空秆的形成原因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我市玉米生产取得可喜成绩,农民从中获得收益.面积有了较大发展.玉米空秆是目前在生产中常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对玉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有较大影响。玉米空秆是指植株没有形成雌穗,或有雌穗但没有结籽粒的现象,也是指有秆无穗或有穗无粒的植株。大致有两种类型,一是有雄穗没果穗;二是有雄穗也有果穗,但果穗不长大不结实。前者为完全性空秆,后者称不孕穗空秆。现就玉米生产中发生空秆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玉米空秆、缺粒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空秆是指茎秆上不结果穗或结有果穗但发育不好没结子粒。玉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子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有的整个果穗结很少子粒,在果穗上散乱分布;有的果穗顶端子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近年来,随着玉米品种的增多和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和缺粒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造成农民误解,引发矛盾。因此,有效控制空秆、缺粒现象成为玉米新品种推广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每年都有玉米田空秆病害发生,发生面积在不同区域有大有小,危害程度有轻有重,发生时一般减产10-20%,严重者达到30-50%。空秆病害经常被农民朋友误认为是种子质量问题,其实这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生理病害现象,采取适当措施可减轻或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一、危害症状玉米空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玉米秆上根本没有果穗,是先天不育株,群众称之为"公玉米",比较少见。另一种类型是茎秆上有果穗,但受外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5.
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出现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据笔者生产实践中调查,近年来,我县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大田中出现部分不结穗或结穗不结籽粒空秆的现象,安阳县玉米空秆率在3%~10%,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空秆玉米除先天性不育外,还有后天不育型,即植株上有效的雌穗不出花丝,不结籽粒。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分析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对于提高玉米单产,  相似文献   

17.
戴鹏湾  邱菊 《新农业》2014,(7):23-23
玉米常发生不结果穗或虽结果穗,但结粒很少或不结粒。被人们称之为“空秆”,导致粮食减产,危害极大。1.根据田间调查分析,大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①气候。光照不足造成空秆。从穗小花分化到吐丝后第17天,光照不足穗数明显减少,光照严重不足出现空秆现象。阴雨天气过多:玉米抽雄散粉时期,阴雨连绵,  相似文献   

18.
空秆缺粒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近几年,通过调查一般田块因空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20%以上。还有就是玉米秃尖缺粒,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即果穗的下部有一部分不结实。秃尖,即果穗顶粒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现将玉米空秆空粒的主要原因及其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安阳县在玉米生产过程中,玉米大田中出现部分不结穗或结穗不结子粒空秆的现象,据调查,安阳县玉米空秆率在3%~10%,已成为影响玉米单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引起空秆的原因很多,主要和果穗分化发育期间玉米体内是否获得充足的营养用于穗的发育有关。分析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及防止措施,对于提高玉米单产,促进全县粮食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玉米发生空秆的原因1.种植密度过大。对于同一品种,在同等施肥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玉米的空秆率逐渐  相似文献   

20.
正空秆缺粒是玉米生产中常见的现象,空秆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玉米产量的高低。近几年,通过调查一般田块因空秆减产5%-10%,严重的可达20%以上。还有就是玉米秃尖缺粒,缺粒现象在大田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侧面不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基部不实,即果穗的下部有一部分不结实。秃尖,即果穗顶粒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现将玉米空秆空粒的主要原因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