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奶牛产前补硒和维生素E预防胎衣不下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缺硒地区,对98头荷斯坦奶牛进行了产前补硒和VE预防胎衣不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产前30天补硒和VE的试验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8.3%,未补硒和VE的对照组,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18.4%。试验组比对照降低发病率10.1个百分点,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
硒和维生素E对预防奶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奶牛胎衣不下又叫胎衣滞留 ,是指母牛在分娩后的一定时间内 ,胎衣不能自行脱落而滞留于子宫内。胎衣不下是奶牛较常见的疾病之一 ,发生胎衣不下的牛若治疗不当往往容易引起子宫内膜炎 ,导致产后发情时间延迟 ,配种次数增加 ,乃至发生不孕症而被迫淘汰 ,极大地影响繁殖率的提高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南方的奶牛场中 ,由于受到炎热气候、饲料品种单调 (特别是维生素的缺乏 )等因素的影响 ,胎衣不下的发生率相当高。据不完全统计 ,我场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 1 995年为 3 1 7% ,1 996年 2 9 2 % ,1 997年 3 3 5 % ,一直是困扰我场奶业进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奶牛血清硒、VE水平对胎衣不下的影响,根据安徽省益益乳业所属奶牛场配种记录,采集产前15d、8d及1d,产后1d、8d及15d的奶牛血样,分离血清,再根据生产记录,将血样分为胎衣排出组和胎衣不下组,用菲罗啉直接显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样中血清硒、VE含量,以研究血清硒、VE水平对奶牛胎衣不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胎衣排出组相比较,胎衣不下组奶牛血清硒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清VE水平显著或极显著低于胎衣排出组。  相似文献   

4.
胎衣不下,又称胎膜滞留,是指奶牛在产后正常时限(产后12小时内)胎衣完全或部分滞留在子宫或阴道内,不能正常排出.发病率占饲养总数15%左右,有的甚至高达40%.发病原因很多,怀孕期间长期舍饲,运动量不足,母牛过肥,体弱多病,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子宫乏力,驰缓以及子宫炎症等.胎衣不下在奶牛中是一种危害很大的疾病,它容易继发产后疾病,造成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影响繁殖率,甚至危及生命.胎衣不下轻者引起母牛子宫、阴道发生炎症,严重者由于滞留的胎衣被污染,腐败分解产生恶臭液体被子宫吸收,可出现败血症型子宫炎和毒血症,致使母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泌乳减少,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母牛死亡.即使母牛不死,也常遗留慢性子宫内膜炎,致使母牛配种不孕而被迫淘汰,严重影响奶牛业健康发展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奶牛胎衣不下是养牛业的一个多发病,不仅影响奶牛的繁殖率,更降低了经济效益,成为制约养牛业发展的一大障碍。笔者对内蒙古地区某奶牛场的3例病牛,进行了奶牛胎衣不下的兽医常规方法检验,并对该病的症状、治疗方法进行了摘录,以供同行参考及应用。同时提出了该病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VMP降低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安市第二奶牛场以改善综合营养供应为措施 ,即增加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质供应 ,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从 1992 - 1998年的2 6 .2 % (497/ 1895 )降低到 1999- 2 0 0 1年的16 .4 % (15 4/ 94 1) ,成乳牛年均产奶量从 70 0 0kg提高到 75 0 0~ 80 0 0 kg。  相似文献   

7.
奶牛胎衣在产后12h内应排出体外,未排出者称之为胎衣不下。奶牛胎衣不下已成为影响奶牛繁殖的主要疾病之一,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对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综合预防措施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奶牛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9.
奶牛胎衣不下是产后奶牛的一种常见病。胎衣在正常情况下应在8h内排出,胎衣超过8~12h不下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挫伤了养殖户养殖奶牛的积极性,为了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并结合实际对奶牛胎衣不下的治疗作了总结,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奶牛胎衣不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奶牛产后12小时内胎衣不能排出则称为胎衣不下,这是奶牛一种常见产科病,对繁殖和生产影响很大。本文对广州市郊一个大型奶牛场在1995年1月至1997年8月之间的胎衣不下发病情况作了调查,分析了影响此病发生的流行病学因素,并与该场10年前的发病情况作了比较。1调查结果1.1胎衣不下的年度、月份分布该场饲养的均为中国黑白花奶牛。在这次调查期间,共有分娩奶牛1081头次(包括流产和早产),共发生胎衣不下236头次,发病率为21.83%,其中1995、1996和1997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6.83%(71/422),23.87%(100/419)和27.08%(65/240…  相似文献   

11.
根据本场1998~2001年,所产148头次奶牛的统计,奶牛发生胎衣不下的有25头次,胎衣不下率为17%。对胎衣不下的奶牛如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则易继发子宫内膜炎,从而造成奶牛不孕,最终被淘汰,本场对胎衣不下的奶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得到了良好的效果。1  常用的治疗方法1.1  胎衣容易剥离时,可用手术剥离,剥离后用土霉素5g加生理盐水500ml,一次宫内注入,同时肌肉注射催产素50单位,每日一次,连用2~3次,有体温升高症状者,可进行全身治疗:青霉素960万IU,链霉素600…  相似文献   

12.
针对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率较高的现状,本文旨在探索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通过产前产后的综合预防,并对发病牛用不同的方法及时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在缺硒地区通过产前补充亚硒酸钠维生素E,产后及时进行护理,可有效的降低胎衣不下的发生率,针对不同分娩方式的发病牛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治疗奶牛胎衣不下,以前常用手术剥离法,现大多以药物治疗为主,通过给药使胎衣排出,抑制腐败和细菌感染.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胎衣不下又叫胎衣停滞.是指母牛产犊后的一定时间内,胎衣不能自行脱落而滞留于子宫内.经过近十年调查130头黑白花奶牛胎衣脱落时间统计,产犊后5h内脱落占55.5%,6~10h脱落占41.6%,10h内脱落者,共占97%.胎衣不下发病率11.3%.由于胎衣不下易引起子宫内膜炎,导致产后发情时间延迟,配种次数增加,极大的影响繁殖率.  相似文献   

15.
胎衣不下是指奶牛分娩后12h胎衣未排出体外的病理现象,是奶牛常见的一种产科病。使部分奶牛被迫提前淘汰,给奶牛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1发病原因1.1饲养管理方面奶牛在妊娠期,尤其是妊娠后期由于饲料饲草单纯或日粮配比不合理,C a、P比例失调或不足,及缺乏与奶牛繁殖有关的矿物质、微量元素、维生素,奶牛过肥或过瘦弱,运动不足导致肌肉紧张性降低而引起子宫驰缓、产后子宫收缩无力。1.2子宫收缩无力、弛缓多见于奶牛怀双胎、胎儿过大、胎水过多、产程过长等使子宫扩张疲劳,收缩无力或胎盘发生充血,水肿不易脱落,机械性损伤或其他因素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奶牛胎衣不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胎衣不下是奶牛繁殖中的主要疾病之一,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诱因,可导致产奶量下降,胎间距延长,甚至不孕,给奶牛的繁殖和发展带来困难,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根据中兽医理论及现代药理、病理学的论述,笔者自1989~1991年用自拟中药方剂治疗该病15例,一般用药1~2剂即可治愈,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特奉献于同道,供临床验证。(一)病因病理胎衣不下的病因较为  相似文献   

17.
胎衣不下为奶牛常见的一种疾病,是指成年母牛分娩后经过一定时间胎衣仍然滞留于子宫内.正常情况下,奶牛分娩后8~12 h仍不排出胎衣,就属于胎衣不下.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因季节、营养状况、胎次及分娩正常与否而有所不同,其也与牛的胎盘组织构造有关.牛的胎盘属于上皮绒毛膜与结缔组织绒毛膜混合型构造,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联系比较紧...  相似文献   

18.
奶牛在产后经常会患上胎衣不下的疾病,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炎和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其生命。因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对养殖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在奶牛场实习期间,治疗了四头患有胎衣不下的奶牛。采用促进子宫收缩、手术剥离和药物治疗等方法让胎衣成功排出,并防止了感染腐败化脓情况的发生,均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进一步探索并优化诊断与治疗方案,这对于进一步探究奶牛胎衣不下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布英  吴惠 《新疆畜牧业》2012,(Z1):42-44
胎衣不下又名胎盘停滞,是影响奶牛生产的多发疾病之一,治疗不及时或不妥时奶牛发生败血症,甚至死亡.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与奶牛产后子宫收缩无力、胎盘组织结构发生异常、国产期营养代谢紊乱、生殖内分泌激素紊乱、机体免疫状态失调等关系密切.本文针对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病因、综合防治进行详细阐述,供同仁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奶牛胎衣不下的预防和最佳治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胎衣不下又称胎表滞留.胎衣不下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容易形成子宫蓄脓、子宫内膜炎等子宫疾病或引起全身症状从而造成终生不孕.介绍导致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机理、主要病因及诊断、治疗、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