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然产物分离》2006,4(5):25-28
大孔吸附树脂研究进展;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药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分子蒸馏新技术在天然香料分离中的应用;绿原酸的提取及应用;一种基于指纹图谱分析技术的中药生产工艺稳定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分子蒸馏在天然产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立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7829-7831
系统查阅以往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分子蒸馏技术在天然产物的分离与提纯中的最新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马君义  张继  徐小龙  姚健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9849-9852
阐述了分子蒸馏的基本原理及其区别于常规蒸馏的主要特点,并介绍了分子蒸馏在天然产物分离提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当前我国天然产物有效成分提取和分离纯化技术的进展,对超声波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技术、超临界CO2提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吸附分离技术和高效絮凝技术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王磊  袁芳  高彦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3,(14):6477-6479
分子蒸馏是在高真空下对轻重组分进行分离的一种连续蒸馏过程。详细描述了分子蒸馏技术的概念及其原理,并重点介绍了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色谱技术在皂苷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皂苷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为目前天然产物研究热点之一,但其结构复杂导致分离工作难度增大,因而也成为研究的难点之一。色谱技术由于具有分离效率高、操作简单等特点,目前已成为高纯天然产物制备的主要手段。本文综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新型色谱技术在分离皂苷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按其形式可分为薄层色`谱柱色谱和逆流色谱。其中,薄层色谱分离样品量较小,使用范围窄;术色谱处理量大,已在许多实验室普遍使用,并易实现工业级制备;而逆流色谱因具有节省溶剂、经济有效等特点,则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7.
分子蒸馏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蒸馏亦称短程蒸馏,是一项较新的尚未广泛应用于工业化生产的分离技术,其应用能解决大量常规蒸馏技术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分子蒸馏是一种特殊的液一液分离技术,它依据分子运动平均自由程的差别,能使液体在远低于其沸点的温度下将其分离,特别适用于高沸点、热敏性及易氧化物质的分离。分子蒸馏进行时,液体混合物被加热,能量足够的分子逸出液面,轻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大,重分子的平均自由程较小,若在离液面小于轻分子平均自由程而大于重分子平均自由程处设置一冷凝面,轻分子达到冷凝面后被冷凝,从而使其不断逸……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纯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然产物体系复杂,且有效成分含量低,采用一般的分离方法富集难度较大.分子印迹技术是制备高选择性分离介质的有效技术手段,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的选择性强,分离操作简单,在各种分离纯化中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目前分子印迹技术在天然产物的分离纯化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果实功效成分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超临界流体萃取(SFE)具有安全、无毒、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可以选择性提取天然香精油、色素、不饱和脂肪酸油脂、黄酮类化合物等不同功效成分,且功效成分破坏少、纯度高,能保持原有食品风味,所以SFE已成为一种新型天然产物提取分离技术,并得到迅速发展.综述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实验技术及其在果实功效成分提取方面的应用与最新研究成果,展望了SFE在果实综合利用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分子印迹技术用于天然产物有效成分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迹聚合物被用于天然产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结合其他的分析技术使它的专一性、特效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综述了目前印迹技术在色谱、固相萃取、膜分离等方面对天然产物有效成分进行的检测、分离等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分子蒸馏技术分离纯化芫荽籽亚临界萃取物,以达到提高芫荽籽油得率并提纯主要成分芳樟醇的目的.[方法]采用两级分子蒸馏技术对亚临界芫荽籽萃取物进行分离,收集轻组分,通过正交试验对分离工艺进行优化,并对馏分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检测.[结果]蒸馏温度对芫荽籽油中芳樟醇的提纯影响较大,最优的亚临界芫荽籽油一级分子蒸馏处理工艺为蒸馏温度55℃、蒸馏压力300 Pa、进料速度1.5 mL/min、刮板转速200 r/min.分子蒸馏结合亚临界提取的芫荽籽油中芳樟醇相对百分含量为69.23%,且提取率可达2.91%.将所得轻组分进行二级分子蒸馏分离,得到轻组分中芳樟醇相对百分含量为98.15%,最终提取率为1.53%.[结论]分子蒸馏结合亚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芫荽籽油提取率较高,且能有效提高芫荽籽油中芳樟醇含量和产品香气质量,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L-乳酸是微生物和动物细胞中一种天然的代谢产物。同时,L-乳酸也是一种工业产品,在食品、护肤品、药品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生物质行业的高速发展,L-乳酸也被视为一种平台化学品,可代替传统的石油工艺,用于合成对应的衍生化学品及材料。为此,总结报道了L-乳酸的结构特性和发酵生产工艺,随后给出了6种L-乳酸的分离提纯工艺——钙盐法、酯化蒸馏法、萃取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分子精馏法,并分析了各工艺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3.
姜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63+4572-4563
现代新保健品和新型药品的研究开发都离不开天然产物。阐述了天然植物化学中活性小分子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方法,如萃取法、色谱技术Sephadexlh20等,期望为分子结构解析、活性测定和结构修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蓖麻碱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蓖麻碱是一种类似吡啶酮的生物碱,是蓖麻的毒素之一。采用微波或超声波法提取,再用重结晶法可得到白色针状结晶物蓖麻碱。热榨蓖麻饼粕中含有蓖麻碱,采用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微生物发酵法可脱除其中的蓖麻碱。蓖麻碱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包括肝保护功能活性、改善记忆功能活性、杀虫活性和杀鼠活性。对蓖麻碱的结构特性、分离纯化、分析鉴定、脱除、生物活性和应用前景等作了详细介绍,提出蓖麻碱作为一种天然产物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引起人们对应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潜在危险和危害的重视。因此,符合环保、键康、持续发展理念的高效、低毒、低残留、与环境相容的农药开发就成为当今农药研究的主题。在合成化合物中筛选农药活性成分命中率愈来愈低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的研究途径。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组合)、高通量筛选技术和组合化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农药研究开发中的渗透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药研发领域中三个热点问题:植物源农药、微生物农药和转基因工程农药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子印迹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子印迹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化学分析技术,属于超分子化学研究范畴,通常被人们描述为制造识别“分子钥匙”的人工“锁”技术。它在化学仿生传感器、模拟抗体、模拟酶催化、膜分离技术、色谱中对映体和位置异构体的分离、固相提取、临床药物分析等领域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分子印迹技术的产生、分析原理和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黄槿植物的叶、树皮和花是中药黄槿的入药部位,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的药用价值。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在基因层面存在信息传递,会产生与宿主植物相同或相似的代谢产物,因此黄槿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可能成为新型天然活性产物。从不同地点采集的半红树林植物黄槿中分离纯化出64株内生真菌并鉴定,通过固体发酵得到其次生代谢产物,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内生真菌的粗提物对5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抑菌活性,后根据分离部位的不同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筛选确定3株具有强抑菌活性的菌株,用于后续次生代谢产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抗菌活性天然产物的筛选过程中,筛选到1株具有强抗菌活性的真菌SF_50651,通过活性跟踪,确定其中的活性组分,经提取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1个抗菌活性化合物,经紫外、质谱和天然产物词典(DNP)查询确定化合物为稻瘟醇(Pyriculol),进一步的抗菌活性测试表明其具有显著的抗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药要实现现代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复杂的中草药中提取分离有效成分.简明介绍了近年来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方面的应用慨况.  相似文献   

20.
植物寡糖素的作用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寡糖素的作用及其机理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邓斌自80年代中期发现从一种能感染大豆的真菌(Phytophythoraf,sp,Glycinca)细胞壁或其菌丝体中得到的降解产物,具有诱导植物抗毒素的活性,并证明有活性的分子为一个结构特异的葡七糖。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