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向日葵黄萎病菌营养亲和性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向日葵黄萎病病原菌的变异规律及不同菌株致病力差异,本研究以采自于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和西部、河北、陕西、宁夏、新疆等向日葵黄萎病发生严重的地块,并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120株菌株为材料,开展了菌株间营养亲和性、致病力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硝酸盐营养缺陷型突变体( nit )技术可将120株菌株分为3个亲和群(VCGs),3个亲和群分别有89株、13株、7株,此外,还有11株未能鉴定出亲和群。通过对3个鉴别寄主的致病力测定,120株菌株可分为3个致病类型,强致病力(I)占7.3%,中等致病力(II)占52.7%,弱致病力(III)占40%,菌株致病力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同时表明菌株间营养亲和性与地理位置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致病性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微菌核是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目前,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方法多操作步骤复杂繁琐,如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常规的土壤梯度稀释湿筛法的实验周期长且检测效率低,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方法,对于向日葵黄萎病的预报预测和防控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快速的定量检测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以期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地块中土壤微菌核数量的差异,本实验建立了一套操作相对简单,实验周期较短的微菌核快速分离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即采样器—干筛法。该方法将微生物采样器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基于微生物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使土壤微生物粒子加速撞击到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见单菌落形成。利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不同的向日葵黄萎病发病地块中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微菌核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向日葵连作地(样地1)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多,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32.80个;与非寄主作物玉米轮作地块(样地2)土样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11.80个,与寄主作物打籽葫芦轮作地块(样地3)微菌核数量介于二者之间。利用该方法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块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通过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数量。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向日葵黄萎病菌间毒素产生能力以及致病力存在着分化现象,本文选取5种不同培养型的向日葵黄萎病菌对其菌落生长速度、粗毒素含量、毒素致萎活性及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的黄萎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态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菌株生长速度、粗毒素产生量及其致萎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粗毒素产生能力高的菌株,其致萎能力也强,如菌株V33(产生大量微菌核)、V21(不产生微菌核)、V27(产生一定量的微菌核及气生菌丝)的粗毒素分泌量分别为0.36、0.34、0.23mg/mL,其72h的致萎指数为58.33、52.08、37.50。采用纸钵撕底蘸根法对供试菌株的致病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型黄萎病菌的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分化现象。其中致病力最强的菌株是V33,其病情指数为53.97;其次是菌株V21和V39(产生大量微菌核)其病情指数分别为45.91和43.35;菌株V27的致病力最弱,其病情指数为37.44。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致病力的强弱与其分泌的粗毒素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169,P<0.05),但与其菌落生长速度以及微菌核的数量没有相关性。向日葵黄萎病菌毒素的分泌量是决定其致病力分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4.
向日葵茎溃疡病菌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原真菌。自进境美国大豆夹杂的向日葵种籽上,采用常规平板法分离并纯化获得1株疑似向日葵茎溃疡病菌Diaporthe helianthi菌株8616S3。形态学特征观察表明,该菌株在PDA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器和β型分生孢子,但未见有性阶段。经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分析,发现该菌株与GenBank中多个向日葵茎溃疡病菌菌株的ITS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以上,位于同一个分支。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可侵染向日葵茎部,引起典型向日葵茎溃疡病症状。美国是我国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国,这是我国首次从进境美国大豆夹杂物中截获向日葵茎溃疡病菌D.helianthi。  相似文献   

5.
向日葵枯萎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向日葵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调查来自不同地区2014-2015年田间向日葵枯萎病株(50份),经过柯赫氏法则鉴定,将分离获得的31株分离物鉴定为镰刀属下的7个不同的种,即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轮枝镰刀菌(F.verticilloides)、砖红镰刀菌(F.lateritium)、锐顶镰刀菌(F.acuminatum)、芬芳镰刀菌(F.redolens)、木贼镰刀菌(F.equiset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um)。以每个种随机选取的菌株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轮枝镰刀菌BC012的生长速度最快,而砖红镰刀菌BC03生长速度最慢;产孢量以轮枝镰刀菌BC012最多,而木贼镰刀菌NMG1的产孢量最少。在不同的培养温度下,除锐顶镰刀菌TBB212可在5℃低温下生长外,其余菌株的最适生长温度均为25℃~30℃。所有供试的菌株在p H 4~11的培养条件下均可生长。不同种的镰刀菌株产毒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尖孢镰刀菌BC102的产毒能力最强,粗毒素含量为0.651 mg/m L;砖红镰刀菌BC03的产毒能力最弱,粗毒素含量仅为0.075 6mg/m L。不同种的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接种21d后,轮枝镰刀BC012、芬芳镰刀菌WLJ1和锐顶镰刀菌TBB212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5.0、55.0、55.0,症状表现为侵染快、发病早、病叶边缘变黄变褐且叶面上出现斑驳状病斑;木贼镰刀菌NMG1、层出镰刀菌T5、尖孢镰刀菌BC102和砖红镰刀菌BC03病情指数在30.0至40.0;症状表现为发病较晚,病叶少且症状轻。而对照菌株向日葵黄萎病菌株大丽轮枝菌的病情指数仅为25.0。  相似文献   

6.
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五倍子为对象,研究其粗提液对大丽轮枝菌的抑菌效果及对棉花黄萎病的田间防治效果,为研制用于棉花黄萎病防治的新型植物源制剂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当五倍子粗提液体积分数达到0.6%时,其对分离自不同棉区的大丽轮枝菌强致病力菌株Vd080、Vd147、Vd021的菌落生长抑制率和产孢量抑制率均达到100%。田间叶面喷施五倍子粗提液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效果最高可达到58.8%,40、80倍液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纤维的断裂伸长率,且前者能显著提高籽棉产量。推荐生产上在棉花黄萎病发生前或发生初期叶面喷施40~80倍的五倍子粗提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7.
利用8个分离自新疆不同区域的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和2个分离自河北、河南的菌株,在温室中对中棉所96B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了不同致病型菌株对其发病及生长情况的影响,以及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接种10个黄萎病菌菌株后,中棉所96B的病情指数为12.93~34.44,说明其对这10个菌株均有较好的抗性。此外,分离自新疆的8个不同致病型黄萎病菌菌株侵染后棉花生物量指标无显著差异。通过棉花黄萎病病情指数与生物量指标相结合可较好地评价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一步为中棉所96B品种区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相关基因VdMFS1敲除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反向遗传学的手段,构建了棉花黄萎病菌MFS(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敲除载体,以期通过同源重组策略敲除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强毒力菌株Vd080中的VdMFS1基因,初步明确该基因的功能。以pCAMBIA-1302为基础,通过酶切连接的方法,将该基因的上游序列UP、筛选标记基因HPH和VdMFS1基因下游序列DOWN以首尾相连的顺序插入到该载体中,成功构建了VdMFS1基因敲除载体pCB1302-MFS,为大丽轮枝菌致病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湖南常德地区棉花黄萎病菌培养特性及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常德4个主产棉县采集棉花黄萎病株,分离获得37个黄萎病菌单孢菌株,对其培养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研究。菌株培养性状研究表明,在分离的37个菌系中,菌丝型菌株最多,其次是中间型,最少的是菌核型,3种类型菌株分别占所有菌株的67.6%,24.3%和8.1%。选用陆地棉感病品种冀棉11号作为鉴别寄主对供试菌株做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37个菌株可归为3个类群:I型、Ⅱ型和Ⅲ型,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3.5%,8.1%,78.4%,证实常德植棉区黄萎病菌种群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棉花种子携带真菌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体平皿测定法,分别对黄河流域8个不同抗病性的常规棉花品种,进行种子内部和外部带菌检测,根据分离纯化的真菌核糖体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棉花种子外部携带了10种真菌,内部寄藏了7种,优势菌群是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和滕仓赤霉菌(Gibberella intermedia)。部分品种的种子外部检测到了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但并未发现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另外在种子内部均没有检测到棉花枯黄萎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