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固定化微生物联合大型水生植物净化养殖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固定化菌种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弯曲芽孢杆菌(B.flexus)和大型水生植物粉绿狐尾藻(Myriophyllum aquaticum)为实验材料,研究微生物与水生植物两者单独或联合作用等不同处理模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素的去除效果及氨化细菌(AB)、亚硝化细菌(NOB)、硝化细菌(NB)和反硝化细菌(DB)4类氮循环细菌的动态分布情况,实验阶段为25 d。结果表明,与固定化微生物(I)、粉绿狐尾藻(M)分别单独作用相比,两者联合作用(I+M)对水体氮素和CODMn的去除效果显著。比较实验前15天,I+M对养殖废水亚硝态氮(NO2-N)和铵态氮(NH4-N)的去除率分别达50.83%和62.38%,显著高于I(39.55%和51.17%)与M(40.78%和53.31%)(P<0.05)。实验结束时,I+M水体CODMn的去除率达67.23%,显著高于I(48.23%)与M(33.35%)分别单独作用(P<0.05);I+M对养殖废水硝态氮(NO3-N)的去除率高达88.74%,显著高于I(67.85%)(P<0.05),但与M无显著差异。另外,I+M植物根系表面4类氮循环细菌的数量相比M组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载体表面的4类氮循环细菌数量实验后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I+M载体表面AB数量始终比I低1.8~2.6个数量级。主响应曲线分析(PRC)表明,水体浊度、NO3-N、TN等对造成组间差异的贡献较大,实验前中期I+M组对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强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但实验末期I组与UC组间的总体差异大幅度减小,且I+M与M的差异很小。结论认为,利用固定化微生物与粉绿狐尾藻联合处理循环养殖废水能有效提高对养殖水体NO2-N、NH4-N、CODMn等的去除效果,从而减轻氨氮和亚硝态氮等物质对养殖生物的毒害,使得养殖生物能维持正常的物质代谢,但在实际工厂化养殖生产中应综合考虑养殖废水的水质状况、固定化菌种组分及其生理生化特性、植物种类及搭配等因素,使反应器的设计更加科学以确保系统稳定、高效、持久地运行。本研究旨在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养殖废水生态净化模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3.
4.
为探究饵料微藻在养殖废水中的生长能力以及去除氮、磷的效果,选用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青岛大扁藻(Platymonas helgolandica)、绿色巴夫藻(Pavlova viridis)和海水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4种微藻,在室内光照培养系统中进行了微藻净化养殖废水试验,试验时长为11 d。结果表明,绿色巴夫藻对NH_4~+-N和NO_2~--N去除效果最佳,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8.35%和97.43%;海水小球藻对废水中PO_4~(3-)-P的去除率最高,为93.29%;就生长情况而言,绿色巴夫藻平均相对生长率最高,达到0.239 cells·mL~(-1)·d~(-1)。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可认为绿色巴夫藻是治理养殖废水的优势藻种。 相似文献
5.
固定化光合细菌净化养殖水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海藻酸钠进行光合细菌固定化试验,比较了固定化菌和悬浮态菌的生长和生理特性,观察了其在载体中的分布,并对其净化养殖水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大大提高了光合细菌的生长速率;粒径为3.5mm,菌初始密度为0.12mg/L为最佳固定化条件.在生长初期,细菌在载体内的分布不均匀,后期趋于一致.固定化光合细菌对养殖水的净化能力大大优于悬浮态菌.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葡萄藻对养殖污水的净化作用,以及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对养殖巴西龟的生长及其抗病性的影响,采用悬浮葡萄藻和用海藻酸钠固定化处理的葡萄藻,比较了不同浓度(0.05、0.10、0.20、0.40 mg/L)的2种藻对污水中N、P的去除效果,并分析了不同浓度(0.05、0.10、0.20 mg/L)的2种藻对巴西龟外观特性、体质量和血清AKP、ACP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悬浮藻对N、P的去除效果均非常显著(P0.05);低浓度的固定化藻对N、P的去除效果好,但作用时间相对滞后。悬浮藻、固定化藻在巴西龟养殖水体中,对N的去除效果优于去除P;2种藻均可使巴西龟的成活率达100%,且外观各组织器官正常,无病变,无炎症,体质量增加显著;悬浮藻可显著提高巴西龟血清中AKP、ACP的活性(P0.05)。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固定化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分别采用海藻酸钠、PVA/海藻酸钠和NaCS微胶囊3种不同材料对光合细菌进行包埋,并比较了包埋后的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以3种不同材料包埋的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比对照组显著。以海藻酸钠—CaCl2法包埋的光合细菌小球,对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较好,但抗冲击力和机械性能较差;而以PVA/海藻酸钠—饱和硼酸法制备的光合细菌小球,传质性稍差;NaCS-PDMDAAC微胶囊,因其膜较薄,故抗冲击力较差,但其中空的纯液态环境为细胞的生长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尤其是在水处理10 d后,被包埋的细胞对氨氮、亚硝酸盐和COD的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为利用种间竞争进行有益微藻共培养和构建池塘优良藻相,文章探究了不同温度 (10、15、20、25、30、35 ℃) 和起始密度比 [小皮舟形藻 (Navicula pelliculosa)∶小球藻 (Chlorella vulgaris) 分别为1∶10、1∶1、1∶0.1 ] 对2种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单种培养中,10~15 ℃小皮舟形藻的细胞密度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0~30 ℃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最大值为0.50×106个∙mL−1,35 ℃时停止生长,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 ℃;10~15 ℃小球藻生长缓慢甚至停止,20~35 ℃细胞生长迅速,最大值为14.15×106 个∙mL−1,适宜生长温度为35 ℃。混合培养中小皮舟形藻生长速率均高于单种培养,且随小球藻接种比例增加逐渐升高,在适宜温度下,混合培养的细胞峰值显著高于单种培养;混合培养中小球藻的接种密度越小生长速率则越大,1∶0.1组显著高于单种培养组,1∶10组则显著低于单种培养组。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作用较小,混合培养中,小球藻对小皮舟形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随温度升高和小球藻密度增加而增大,小皮舟形藻对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 (β) 随温度和小皮舟形藻比重增加而增大。2种微藻能够稳定共存。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冬季净化减排水产养殖废水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我国池塘养殖废水排放特点,研究了冬季人工湿地集中处理池塘养殖废水的效果。结果显示,在0.22 m/d水力负荷下,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悬浮物(TSS)的去除率分别达到35.0%,38.2%,34.7%,91.6%;水力负荷上升至0.36 m/d后,人工湿地对TN和COD的去除率显著下降为20.0%和27.9%(P<0.05),TP和TSS去除率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分别为35.7%和和93.2%。经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TN浓度低于1.5 mg/L,TP浓度低于0.2 mg/L,COD浓度低于8 mg/L,TSS浓度低于5 mg/L,均满足水产养殖废水排放要求,表明应用人工湿地技术能有效实现池塘养殖废水的减排。另外,冬季低温使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废水中TN和COD的去除率与夏季相比显著降低(P<0.05),但通过对人工湿地进行曝氧能够显著提高其对TN和COD的去除率(P<0.05)。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为了研究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混养模式净化养殖尾水水体的效果,本实验共设计4个处理组,藻蚌组、蚌组、藻组、空白对照,每组处理重复三次,取鱼类养殖尾水净化。结果显示:藻蚌组、蚌组和藻组对总氮(TN)去除率分别为90.03%、91.96%和89.58%;对总磷(TP)去除率分别为50.89%、26.36%和45.79%,对氨氮(NH+4-N)去除率分别为53.77%、34.96%和42.64%;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74.84%、57.75%和80.56%。实验结果表明,单用小球藻和单用蚌对尾水处理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都有局限性。单用小球藻前期对TN、TP和NH+4-N去除效果较好,但是随着天数增加,TN、TP和NH+4-N浓度也随之增加,小球藻的生长受到了抑制,去除效果变差。单用蚌不论是TN、TP还是NH+4-N和COD,都比藻蚌组... 相似文献
14.
利用生物膜的高效截留原理,设计了生物强化反应器,在装有弹性纤维载体的反应器内接种具有硝化反硝化作用的复合菌群,经6周左右的人工挂膜后,弹性纤维载体表面出现了肉眼可见的生物膜。试验以循环养殖废水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温度(WT)对生物强化反应器净化水质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HRT和WT对生物强化反应器净化养殖废水效果的影响显著(P<0.05)。对HRT和WT各处理水平下的CODMn、TN和NH 4-N去除率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并综合考虑反应器的运行时间、费用和操作等因素,选取HRT=18 h、WT=30 ℃作为反应器的最佳运行条件,在此条件下反应器稳定运行3周左右。试验期间,CODMn、TN及NH 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44.18%、51.31%及82.08%。此外,还对反应器内载体表面的生物膜进行了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动态监测。强化反应器在正式运行的25 d内,其生物膜上的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不断增多,氨氧化细菌数量由35.91?104 CFU/mg增长到89.43?104 CFU/mg,硝化细菌数量由25.75?104 CFU/mg增长到61.65?104 CFU/mg,反硝化细菌数量由14.23?104 CFU/mg增长到100.95?104 CFU/mg;氨氧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在与氮素循环相关的可培养细菌中占据着主导地位(59.95%~81.25%)。脱氮细菌不断地吸附于载体表面,并成功地定殖和繁殖使得生物膜不断成熟和稳定(TN和NH 4-N去除率分别达51.31%及82.08%)。结果表明,生物强化反应器对循环养殖废水中CODMn、TN和NH 4-N的去除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渔业现代化》2018,(6)
为了探讨臭氧对循环水系统养殖水体水质的净化效果及作用机理,开展3种不同臭氧投加量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亚硝酸盐等作用影响的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臭氧优先与有机污染物发生反应,其次为亚硝酸盐,然后才是氧化氨氮;臭氧对有机物的去除是选择性的,优先降低UV_(254)和水色,对于COD和DOC处理效果不明显,但能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 15 mg/L的臭氧投加量可取得较经济适宜的净化效果,对于UV_(254)、亚硝酸盐、水色、COD分别可降低73. 86%、92. 35%、37. 52%和16. 43%,并将DOC/UV_(254)比值升高到448. 86 (cm·mg)/L,显著提高养殖水的可生化性。研究表明:臭氧氧化技术在养殖水体净化处理中发挥了良好作用,针对不同情况选择适宜的臭氧投加量对于提高净化处理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嗜硫小红卵菌净化海水养殖废水的效果。试验采用嗜硫小红卵菌处理分别添加了硫化钠、葡萄糖、氯化铵和亚硝酸钠的模拟海水养殖废水,处理10天后取样,检测海水中的S2-、COD、NH3-N和NO2-N的浓度。实验发现高浓度(107 cfu/m L)光照条件下的嗜硫小红卵菌对模拟水体中S2-的去除率可达到94.9%,对照组的去除率为68.6%,高浓度(107cfu/m L)黑暗条件下的嗜硫小红卵菌对COD的去除率可达到39.7%,对照组的去除率为13.1%。但对于NH3-N和NO2-N的浓度,实验组和对照组几乎没什么差别。因此,应根据嗜硫小红卵菌本身的特性有选择的净化废水。 相似文献
18.
不同价态砷对斜生栅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比研究了不同浓度As(Ⅲ)和As(Ⅴ)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较高浓度条件下(≥500M/L)As(Ⅲ)对栅藻生长速率的影响大于As(Ⅴ)。对叶绿素a含量影响表明,随着砷浓度的增加栅藻叶绿素a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两种价态之间表现为叶绿素a对于As(Ⅲ)浓度的变化更为敏感。两种价态对栅藻主要荧光参数Fv /Fm ( PSII 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 、Yield( PSII 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以及最大电子传递效率(ETRmax) 均与砷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结果表明,砷对斜生栅藻产生的抑制作用与对光合系统产生的抑制相一致,并且As(Ⅲ)对叶绿素荧光产生的抑制作用要较As(Ⅴ)大。 相似文献
19.
20.
网箱养草对养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外养殖池塘中进行异育银鲫和网箱养草(菹草)的混养实验,旨在通过监测室外池塘养殖系统中水体主要理化因子,探讨网箱养草对养殖水体主要营养盐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本次试验的鱼草共生系统中,网箱养草对水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的N、P等营养性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