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菇棚处理。以往所用菇棚,大多为单坡斜面式简易大棚,或半地下简易棚,低温季节难以利用日光增温,故使得栽培生产进入11月份以后,棚温随气温下降,最低棚温达8℃时,不再出菇,只有等到翌年3月份气温再度回升后,才能重新出菇,这样势必延长了出菇期。将菇棚改建为仿冬暖式或日光增温(冬暖式)式后,可充分利用12月中旬至2月下旬两个多月的低温时间进行出菇。  相似文献   

2.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月份-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月份~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潮~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料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1.温度过高 菇棚突然升温或持续几天高温达20℃以上,再加上通气不良等易造成死菇。出菇期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根据气温调控棚温。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迟出菇、不出菇的表现:菌袋整批出菇缓慢,菌龄超过130天没出菇或者出菇时间快慢不一。迟出菇、不出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错过接种期多为原料准备跟不上或灭菌灶衔接不好。白灵菇属中温菌,低温可以刺激出菇。按其生长规律和自然气温,一般为秋接种,冬出菇。通常长江以北地区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接种为宜;南  相似文献   

6.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7.
1温度过高菇棚突然升温或持续几天高温达20℃上,再加上通气不良等易造成死菇。出菇期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根据气温调控棚温。2通风不良菇棚内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0.10%以上),易闷死菇蕾,再遇高温死菇更为严重。要结合天气情况,注意通  相似文献   

8.
<正>一、出菇期的管理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1.菌袋人棚码垛播种后发菌20-30天,菌丝即可发满菌袋,入棚码垛,一般垛高8-11层。2.保温出菇最适宜温度10-18℃,出菇前期气温较高,以遮荫通风降温为主。晚秋和初冬,室温适宜,保温降温相结合。进入冬季后,以保温增温为主,棚温低于5℃要人工增温。  相似文献   

9.
姬菇的培育同时受菌株差异性、CO2浓度、播种方式、出菇开口方式、出菇棚结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对姬菇生产适宜菌株与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具有长柄性状(粗长棒类、细棒类)的菌株培育姬菇时具有较高的商品菇率,偏高的CO2浓度容易诱导子实体朝菌盖缩小菌柄延长的方向发育,并且这种发育仍表现出巨大的菌株差异性,具长柄性状的菌株在菌柄伸长的同时加粗不明显,且菌盖变小迅速;端面放一层薄栽培料的播种方式能够使姬菇原基发生的时间一致、着生位置深且均布整个料面,易形成众多的独立的菇体;双“C”形方式开口能够增加原基发生数量;半地下式地沟拱棚比坡式阳棚对温度、湿度的缓冲能力高,外界气温低时棚温下降缓慢,外界气温高时又因棚体处于地下进光少而升温慢,更重要的是这种棚体结构能够抑制CO2的迅速扩散,从而形成利于姬菇子实体发生发育的高温、偏低温度、偏高CO2环境.  相似文献   

10.
自然条件下,鸡腿菇春季栽培出菇时间为3~5月,但如在冬季低温季节实行早播种、早覆土,春季出菇则可提高产量20%以上,其作用机理是根据鸡腿菇菌丝高抗低温的生物特性,播种覆土后利用较高的地温进行缓慢发菌,在较长时间内中逐渐分解基料、积蓄营养、扩大占领“地盘”,当春季地温升到8℃、气温回升至12℃以上时,经冬季储备、菌丝业已生理成熟,鸡腿菇便迫不及待地出菇。  相似文献   

11.
一、温度过高菇棚突然升温或持续几天高温达20℃以上,棚温高再加上通气不良等易造成死菇。出菇期应密切注意天气预报和天气变化,根据气温调控棚温,配合调节通风换气,严防棚内出现高温。二、通风不良菇棚内通气不良,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大(0.1%以上),易闷死菇蕾,再遇高温死菇更为严重。要结合天气情况,注意通风换气,每天2~3次.气温高应在早晚或夜间进行。  相似文献   

12.
薛玉霞 《新农业》2011,(11):55-55
冬季气温低,菌丝和子实体生长缓慢,呼吸强度低,出菇量少,但菇肉厚、品质好。菇农应抓住春节期间市场需求量大、冬菇售价高的时机,加强管理,争取多出菇、出好菇,获得较好经济效益。1.提高菇床温度,创造出菇条件冬季寒冷,需要人为调节提高温度。香菇大棚揭去棚上遮盖物,菇床上的薄膜除采菇时需揭开外,其余时间应罩紧;平菇大棚把棚上遮盖物薄薄覆盖;双孢菇大棚在棚上再覆盖一层薄膜,  相似文献   

13.
花菇是香菇中的珍品,它是香菇受到不良环境条件的刺激而产生的,自然发生率为4%~5%。1 菇棚建造 选择向阳、通风、地势平坦、土壤干燥、进出料方便处,按东西向建菇棚。菇棚长6米,宽2.60米,高2.40米;菇棚两端和中间用砖砌3堵墙,墙上端呈弧形,中间留2米高、0.60米宽的门.两端门上方各留1个边长12厘米的方形排气孔。用竹竿作层架,每层8根,层距33厘米,共6层,可放500个菌袋,架上覆盖宽幅薄膜。2 栽培时间 花菇最佳栽培接种时间为8月中下旬,此时日均气温26~28℃,可满足香菇对温度的要求。菌丝经过60  相似文献   

14.
1.菇房保温出菇。2月份,正在出菇的菇房要采取保温或增温措施,使菇房温度维持在8℃以上。保温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加厚房顶覆盖物,门上挂棉制门帘,早、晚关严门窗,晴天中午前后开启门窗通气。雨雪天气仅开背风通气  相似文献   

15.
我县2001年开始在全县大规模推广白灵菇生产技术.白灵菇属于中低温型食用菌,在5~20℃范围内出菇,白灵菇出菇前期必须有一低温刺激过程,这就决定了在我县白灵菇出菇期为11月下旬-翌年3月下旬,造成夏季前后的4-11月份菇棚处于闲置阶段,白灵菇的生物转化率也偏低.  相似文献   

16.
香菇悬挂式栽培,可充分利用菇棚和菇房的有效面积,菌筒、菌块上菌丝分泌的黄水可自然下滴,喷淋、管理和采收均较方便.气温低时可用锅炉蒸汽加温调节温、湿度,有利于冬季多产香菇.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何建芬 《农技服务》2004,(12):20-20
随着菇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杏鲍菇栽培量在逐年增多,但因杏鲍菇出菇期的温度范围较窄,出口菇的质量要求较高,一般只采收1~2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菇农将废菌棒晒干后当柴烧,或者就丢弃在菇棚边,  相似文献   

18.
香菇立体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香菇立体栽培技术可从9月中下旬开始到翌年的5月中下旬结束,共计8个月的时间,前3个月为接种发菌期,后5个月为出菇期。 1 菇棚的建造 1.1 场地选择。选择向阳、背风、地势高燥、平坦、不积水、环境清洁卫生、水源充足、进出料方便的地方建菇棚,如房前屋后、村边、树林、田地等。  相似文献   

19.
平菇是目前我国主要栽培的食用菌。由于栽培技术简单,原来来源广,所以深受生产者的青睐。根据平菇生物习性及对外界环境的要求,其最佳发菌期在9~10月份,最佳出菇期在10~11月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其出菇管理一般都在温室内进行,此时平菇的菌袋已采收1-2潮菇,由于温度、营养、水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冬季菇棚有时发生死菇、不出菇、畸形菇以及病虫危害。为此,平菇冬季出菇期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解决干热河谷地区猴头及其他菌类生产中的出菇难题.[方法]针对干热河谷地区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设计了一套专门的猴头出菇环境控制系统,并对环境控制系统中的喷雾换气方式和菌袋覆盖材料进行优化.[结果]干热河谷地区猴头出菇环境控制系统由“标准出菇棚+自动喷雾加湿换气装置+覆盖无纺布”构成,其优化方案为:菌丝长满菌袋后,将菌袋移入标准出菇棚堆码,堆高5层,覆盖无纺布,开启自动定时喷雾加湿和换气开关,设置成每日9:00~22:00每隔30 min喷雾换气一次(每次1 min),22:00~9:00则是在22:00喷雾换气2min后,密闭过夜.与当地常规出菇管理方法相比,优化方案的猴头出菇率和子实体产量分别提高了24.5%和56.3%,畸形率下降近7倍.[结论]利用“标准出菇棚+自动喷雾加湿换气装置+覆盖无纺布”的环境控制系统进行出菇管理,可大幅度提高猴头的出菇率、子实体产量及降低畸形率,实现猴头的高产稳产;且具有组装容易、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可推广应用于其他食用或药用高等真菌类的自动化出菇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