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优质13叶水稻品种龙稻18的氮肥施用量和栽培密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龙稻18在30cm×12cm插秧规格下,施纯氮90kg/hm~2,每穴插秧4~6株,综合表现最好,产量最高,为8073kg/hm~2。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215;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选用新品种龙粳31和在本地种植面积较大的3个品种龙粳25、龙粳26及龙粳29,通过不同的栽植密度处理,试图寻找出这4个品种在本地的最适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5的分蘖能力较强,并不适合密植,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3.3cm(9×4),每穴插6株;龙粳26和龙粳29的分蘖能力一般,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每穴苗数,其最适的插秧规格分别为30cm×13.3cm(9×4)每穴插8株和30cm×10cm(9×3)每穴插8株;龙粳31的分蘖能力也不强,在插秧时可以适当增加插秧密度,其最适的插秧规格为30cm×10cm(9×3),每穴插8株。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适用于寒地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垦稻26为试验材料,设置2种氮肥用量(尿素250和200kg·hm~(-2))和3种插秧密度[30cm×10cm;30cm×12cm(CK);30cm×14cm],探究不同施氮量和插秧密度下寒地粳稻生长发育及稻米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施氮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寒地粳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同时施氮水平的增加显著提高了稻米的糙米率、青米率和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因施肥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常规施氮水平下,随插秧密度的降低,寒地粳稻分蘖数降低,而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先降低后升高;减氮水平下,随插秧密度的降低,除分蘖数外寒地粳稻生长发育的各个指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施氮水平下,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稻米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考虑肥密互作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最佳处理为N1T3(尿素250kg·hm~(-2),磷酸二铵155.4kg·hm~(-2),氯化钾119.1kg·hm~(-2),株距30cm×14cm)。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氮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机插武运粳30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武运粳30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施氮量水平(纯N225、270、315、360 kg/hm~2)及3个栽插密度水平(株行距12 cm×30 cm、14 cm×30 cm、16 cm×30 cm)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武运粳30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成穗率等的影响。[结果]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逐渐降低,施氮量在270 kg/hm~2条件下,产量最高,显著高于施氮量225和360 kg/hm~2处理。增加施氮量能显著增加武运粳30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但氮肥过多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下降。栽插密度对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栽插密度变小,有效穗数降低,而穗粒数和千粒重增高,在株行距为14 cm×30 cm条件和12 cm×30 cm条件下产量差异不明显,但高于16 cm×30 cm条件。[结论]在施氮量275 kg/hm~2和株行距14 cm×30 cm的组合下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可充分发挥武运粳30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水稻旱熟品种龙粳27的最佳施氮量,实现早熟品种高产稳产,利用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用不同数量氮肥,对寒地早熟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对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影响趋势相同,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单株分蘖和株高均明显增加。施氮肥的处理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均比不施氮肥处理高。穗实粒数、空瘪率和平方米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千粒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氮肥施用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式为y=493.11+53.747x-3.591x^2。最高产量下的施氮肥量应为112.2kg·hm^-2,最高产量为10413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插秧密度对水稻每平方米穗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插秧密度越大结实率越小,并且随着密度的增加,精米率下降,随密度和氮肥施量增加,垩白率和垩白度升高,稻米外观品质变差。就氮肥施用量来看,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产量有增加的趋势,当施量增加到16kg/亩时,产量有所降低,产量最高的是氮肥施量为14kg/亩的处理;从种植密度水平上分析,株行距26.6cm×10.0cm的处理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采用龙粳21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每穴不同插秧株数,来研究适合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1-3]。试验结果表明:龙粳21公顷产量随公顷施纯氮量的增加而提高;龙粳21氮肥用量120kg/hm~2,平方米基本苗240~250株时,产量最高,为8385.0kg/hm~2。  相似文献   

9.
合理施用氮肥,是兼顾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和控制农业污染的重要措施。本试验设置不同水平的氮肥施用量进行长期定位试验,通过分析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发现:在常规施用磷肥的基础上,各处理经济效益为10 543.23~14 819.76元/hm~2,产投比为1.14~1.49;不同施氮量处理的产量结果与不施氮肥的对照处理相比达显著水平,不同氮肥施用量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当氮肥施用量在0~105kg/hm~2范围内时,小麦的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氮肥施用量高于105kg/hm~2时,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反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优质粳稻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大田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条件下,研究氮肥施用量对优质粳稻新品种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水平,适量施用氮肥能明显增加南粳44产量,人工插秧方式氮肥用量为20.74 kg/667m2时产量最高,达到754.06 kg/667m2,而机械插秧方式最高产量为717.24 kg/667m2时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18.59 kg/667m2;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对南粳44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在人工插秧和机械插秧处理间表现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在2009年水稻生长季,以高产水稻品种准两优527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掺混尿素(缓速比7∶3)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掺混尿素施用量的增加,插秧后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增加,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施氮量为225kg/hm2时子粒产量达最大;每公顷施纯氮180kg的掺混尿素处理B3与普通尿素处理CK比较,其分蘖数、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子粒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显著提高,表明施用掺混尿素比普通尿素更有利于提高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氮肥农学利用率。施用量为225kg/hm2的掺混尿素B3处理,最终子粒产量最高,达到11208.6kg/hm2,比普通尿素增10.1%,氮肥农学利用率为10.6kg/kg,是掺混尿素运筹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水稻新品种泸两优晶灵在稻麦茬机插秧种植方式下的高产潜力,采用三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播种时间,设3个处理,播期分别为4月3日、4月10日、4月17日。裂区为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8、11、14kg/667m2。再裂区为种植密度,设3个水平,分别为1.11、1.39、1.58×104/667m2(移栽规格分别为30cm×20cm、30cm×16cm、30cm×14cm),在大田试验条件下测定泸两优晶灵产量。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4月10日最高;随施氮量增加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施氮量为11kg/667m2时产量最高。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有效穗和结实率是影响泸两优晶灵产量的主要因素。麦茬稻机插秧迟栽条件下,泸两优晶灵最适秧龄为45d左右,施氮量10~11kg/667m2,移栽规格以30cm×16cm为宜。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产量和品质与施氮量、栽插密度及其互作的关系,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以粳稻D46为供试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3个氮水平(N 150、225、300 kg/hm~2)和3个栽插密度(20×10~4、26.67×10~4、40×10~4穴/hm~2),研究其对粳稻D4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均显著影响粳稻D46产量及其构成因素(P0.05)。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和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时,水稻产量最高(7.58×103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施氮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施氮量225 kg/hm2时,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稻米的加工品质提高,垩白率和蛋白质含量增加,垩白度和食味品质降低;而当施氮量225 kg/hm2时稻米品质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提高栽插密度不利于稻米品质形成。本试验研究认为,实现成都平原稻作区粳稻D46高产与优质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26.67×10~4穴/hm~2。  相似文献   

14.
针对超级杂交粳稻组合辽优1052的特征特性,在中等土壤肥力的条件下,进行了肥力与密度及不同栽插规格的试验研究,通过试验初步得出:施标氮900 kg/hm2时,以30 cm×13.2 cm或30 cm×16.5 cm的栽植密度较为适宜。施氮1 200 kg/hm2与900 kg/hm2,其产量差异不显著,而且随施氮量的增加,稻米的品质下降。在插秧规格的试验中以均匀分布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超过了11 250 kg/hm2。  相似文献   

15.
<正>试验结果表明:在插秧机30x12cm的插秧规格下,亩施氮肥用量8kg/亩,最佳每穴插秧株数为8-9株时,品种龙粳31产量最高,亩产680kg。根据洪河农场大面积种植水稻品种龙粳31的现状,为探索适合该品种的最佳施肥量和插秧株数,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洪河研发中心于2012年进行龙粳31良种良法配套栽培技术试验。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青海省玻璃连栋温室黄瓜种植的最佳施氮量,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黄瓜生物性状、产量、品质和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 240kg/hm2处理下,黄瓜株高最高为194.8cm,叶片数最多为15.8个/株,茎粗最粗为0.93 cm,产量最高为105000kg/hm2,氮肥偏生产力最高为437.50kg/kg,VC含量最高为119.6mg/kg,且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黄瓜的生物性状、产量、品质和氮肥偏生产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氮量(x)与黄瓜产量(y)的关系式为y=-3.729x2+1919.4x-146747,R2=0.8117**,黄瓜的最佳施氮量为240-257 kg/hm2。可为青海省玻璃连栋温室黄瓜种植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改变插秧规格和单穴插秧株数来调整植株的个体空间分布,通过不同氮肥的用量掌握品种的喜肥特性,从而使水稻产量构成因素间协调发展。试验结果表明:龙联一号品种分蘖能力强,抗倒伏能力一般,第二节间长度显著长于其他品种,出现大面积倒伏,建议龙联一号的亩施纯氮量不能超过7kg;龙粳21分蘖能力一般,抗倒伏能力强,比较喜肥,在亩施纯氮8kg的水平下,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单位面积内足够的有效收获穗数是龙粳21高产的保障,生产上建议单穴插秧株数提高到8到9株,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千粒重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单季杂交水稻机械穴直播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合理的氮肥施用量,以甬优1540为材料,进行了单季杂交水稻机械穴直播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也相应增加,以处理N5每亩施氮量22 kg产量最高,每亩比处理N1、N2、N3、N4分别增产94 kg、81 kg、77 kg和62 kg。  相似文献   

19.
以超级稻‘中嘉早17’为材料,研究和分析了4种不同氮肥施用量和2种不同栽培密度下的群体茎蘖动态、物质生产特性及产量构成特点,探讨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栽培密度下物质生产特性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195 kg/hm2,栽培密度为24×104和30×104穴/hm2时,产量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密度种植时,以施氮量为105 kg/hm2时产量最高;低密度种植时,以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产量最高。同时发现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可提高抽穗期的茎鞘重和总干物重;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叶片中较高SPAD值,有利于减缓叶片的衰老,提高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量,从而使抽穗后新增同化产物(同化物直接供应量)和(叶片+茎鞘)的表观输出率均有所增加。适宜施氮量和栽培密度也可以提高氮肥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索谷子高产施肥中氮肥的最佳组合和施肥方式,以谷子品种张杂谷1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对谷子农艺性状、群体特征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5个处理:(1)全生育期不施肥(CK);(2)30%和阳菌肥(15-7-8)40 kg/亩;(3)50%艳阳天控释肥(28-12-10)32 kg/亩;(4)40%心连心控失肥40 kg/亩;(5)30%和阳菌肥(15-7-8)20 kg/亩+追施20 kg/亩尿素,10 kg/亩氯化钾肥。结果表明,钾肥施用量相同时,施氮量与产量间呈线性相关,籽粒产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增势显著;施氮总量相同条件下,底施+孕穗期追施的处理产量有明显增势。孕穗期追施氮肥和钾肥,可显著增加谷子叶面积、单穗重和穗粒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