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和发源地。茶叶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还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茶叶加工和销售的过程中,保证其质量安全非常重要。我国茶叶的生产管理和质量检测在不断地发展,且近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必须适应新形势下发展要求,在茶叶加工过程中注重质量安全,保障我国茶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浅论茶叶GAP(良好农业规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久焱  韦波 《南方农业》2007,1(3):88-89
推行茶叶GAP管理,全面提升茶叶品质,从茶园到茶杯整个生产过程中建立健全茶叶质量安全体系,逐步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和生产档案制度,对茶叶生产实施全程质量控制,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监控信息化水平及茶叶生产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减少因茶园施肥、用药、加工等所造成的茶叶质量安全问题,将信息技术和茶叶生产质量管理关键控制点结合起来,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数据库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绿茶生产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绿茶产地环境、种植环节、加工过程及包装储运等质量关键控制点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石台县茶叶基地环境及绿茶、苦丁茶质量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安徽省石台县珂田乡、占大镇、丁香镇茶叶基地土壤环境要素,以及绿茶、苦丁茶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基地的土壤环境良好,绿茶、苦丁茶符合安徽省无公害茶叶质量安全标准,该基地属于无公害级别,绿茶和苦丁茶属于无公害茶叶。  相似文献   

5.
茶叶生产绿色防控措施是茶叶质量安全的根本保障,主要采取改善茶树的生长环境和农业、生物、物理防治、性诱杀等防控措施,形成生态环保的茶叶生产理念,解决生产过程农药残留的问题,达到绿色防控、安全产茶的目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茶叶收入、提高安溪茶叶市场竞争力,提升安溪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物联网的茶叶质量溯源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叶作为我国大宗农产品,其产品质量安全已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笔者以广西农垦茶叶产品作为研究对象,设计了茶叶质量溯源的九个技术步骤,引入二维码、RFID、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新技术,设计了茶叶质量溯源系统框架、功能模块、数据库设计等,开发了覆盖茶叶生产、茶叶加工、茶叶销售等全产业链的质量溯源系统,实现了智能化的信息采集与处理,增强了茶叶溯源的效率及可信度,扩大茶企业的品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茶叶的质量安全问题已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近年来。由于化学物品的滥用,茶叶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餐饮正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和心情愉悦的时尚.现代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正在产生重大的变革,环境保护、生态循环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立体生态农业种养正是基于这种发展方向而实施的。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太平猴魁的来龙山产地.位于安徽黄山东大门.是黄山来龙山茶林有限公司的茶叶生产基地。该基地致力于立体生态农业种养,始终坚持自然、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现状与控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典型调研法和定点监测法对湖北鄂东大别山、鄂西南武陵山、鄂西北秦巴山以及鄂南幕阜山4大优势茶区的10个茶叶主产县(市、区)茶叶种植、生产、加工、监管等多环节、多角度开展了连续3年的定点监测和调研工作。根据所获取的调查问卷、实地调查情况、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监测数据等资料,明晰了湖北省茶叶生产、加工、监管及产品安全现状,揭示了农户茶叶种植规模小,监管体制建设不到位,生产者质量安全认知存在两大误区,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提出了推行监管"一盘棋"模式、抓住产业"关键大多数"、选择适宜病虫害专业防治服务模式,推进质量安全技术创新等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茶叶生产过程中,根据国家质量安全标准及茶叶生产要求,大力推广新的品种和培育技术,实现优良无性系种植和加工技术,对于提升茶叶的品质至关重要。基于此,结合茶叶种植中的精细化管理概念和原则,分析了精细化管理在茶叶种植加工中的技术要点,并提出优化茶叶种植管理精细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生态茶园建设是引领茶叶转型升级,实现茶叶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推进茶叶绿色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对重庆市生态茶园发展现状、建设模式和典型案例的调研分析,总结提出茶-林复合型、茶-果复合型、茶-草(肥)复合型、茶-(林)-菌复合型4种主要建设模式,并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强化科技支撑、提升茶园建设质量"等促进重庆市生态茶园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品质量是品牌的立足之本,没有质量和特色就没有品牌。雅安市名山区应从建立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入手,确保质量安全的前途下,共同打造"蒙顶山茶"区域品牌。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现阶段的无公害食品逐渐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而山区则是出产无公害食品的重要基地。其中,无公害茶叶就对空气质量、土壤和水源有着极高的要求,茶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指标必须符合无公害标准。因此,山区无公害茶叶需要优质高效的栽培技术。基于此,结合山区地理环境和茶叶优质栽培技术,探究山区无公害茶叶的优质栽培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对茶叶质量安全危害性较强的铅、镉、铜等重金属元素的主要来源,以及它们在茶树中积累动态的研究进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茶叶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茶叶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材料,如何提高茶叶质量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近些年,重庆市酉阳县农业委员经济作物管理站大力开发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在多年的实践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基于此,重点分析了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5.
开展重庆茶叶农药残留风险研究,为茶叶消费、茶叶质量安全监控提供科学依据。对重庆巴南、永川、万州等茶叶主产区县进行茶树病虫害防控调查及茶叶农药残留检测,采用危害商进行茶叶农药残留安全性风险评估。结果初步显示,55个绿茶样品中未发现超标样品,农药残留量超过检出限的有35个样品,检出率为63.6%;对重庆茶叶农药残留危害商按0.95分位值进行评估,风险极低。农药残留检出率最高的三种农药依次是唑虫酰胺、噻嗪酮、啶虫脒,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6.
网络版摘要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24(5):105-105
<正>崂山区茶园土壤镉、铅安全质量评价胡维军,赵明,蔡葵,赵征宇(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青岛266100)对崂山区4个产茶街道茶园土壤Cd、Pb含量分析及安全质量评价。结果表明,3个街道茶园土壤Cd平均含量符合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标准,其中王哥庄街道茶园土壤Cd平均含量达到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各街道茶园土壤Pb平均含量全部符合有机茶产地环境标准。Newmerow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按无公害茶叶产地环境标准评价,只有1个街道茶园土壤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GIS的茶叶产地编码及其质量安全与溯源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产地编码体系的建立是茶叶安全生产和溯源的基础性工作。该研究在产地环境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地貌、茶叶种植等情况,对茶叶种植区域进行产地划分,采用以县区行政代码加地块编码的方式进行统一编码,绘制产地编码图。同时,结合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等过程,应用WebGIS技术进行地理空间信息和生产流通信息的融合,开发出一个灵活开放的、从产地到餐桌的茶叶安全生产全程管理系统,实现茶叶流通信息化和安全生产溯源,并在宁波茶叶生产上得到应用。该研究可为其他农产品产地编码和安全生产溯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正>7月22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按照2015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部署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财政专项实施要求,农业部组织制定并印发《2015年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计划》,请各有关单位抓紧组织实施。2015年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项目,重点对蔬菜、果品、茶叶、食用菌、粮油作物产品、畜禽产品、生鲜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茶叶作为我国国民的一种常用饮品,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由于受到经营不善或者是技术管理水平不够等问题的存在,我国山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做好山区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此,研究山区茶叶种植技术,探讨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措施,为我国山区茶农在山区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方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茶叶的绿色生产模式是一种新型的生产茶叶的技术模式,它包括生产的产品要安全,对环境要友好,要节约时间成本高效的开展生产工作,精准地提供服务,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了现代化茶叶的建设。在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时,要注意把社会化服务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该模式在技术平台之上建立起社会服务化企业,对茶叶绿色生产进行精准高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