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农机事故,是指拖拉机或农机具在田间作业、道路行驶等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碾压、翻车、坠车、刮擦、落水、烧毁和冻坏等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机具、物体、物品损坏事件。一般构成农机事故需要具备6个缺一不可的要素,即拖拉机或农机具、作业场所、运行过程、发生事态、具有农机性质和后果。 相似文献
3.
农机事故 ,是指拖拉机或农机具在作业、道路行驶等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碰撞、碾压、翻车、坠车、刮擦、落水、烧毁和冻坏等所造成的人、畜伤亡和机具、物体、物品损坏事件。一般构成农机事故需要具备 6个缺一不可的要素 ,即拖拉机或农机具、作业场所、运行过程、发生事态、具有农机性质和后果。( 1 )拖拉机或农机具。拖拉机或农机具是构成农机事故的前提 ,在当事方中 ,必有一方在操作或使用拖拉机或农机具。如无拖拉机和农机具的参与 ,则不构成农机事故。( 2 )作业场所。这是农机事故的特征。如在道路上行驶或在农田、院场作业等。只有在规定的… 相似文献
4.
5.
为研究玉米品种先玉335在辽宁省台安县的栽培种植技术,进行了播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延迟,株高、穗位、空秆率、茎折率和根倒率逐渐增高;产量逐渐降低,水分含量逐渐升高,米质下降,千粒重降低;先玉335在台安地区播期最迟不要超过5月10日. 相似文献
6.
土壤改良剂对土壤水分及燕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试验设聚丙烯酸钾、聚丙烯酸钾+腐殖酸、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酰胺+腐殖酸、腐殖酸和对照共6个处理,研究了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含水率、水分利用效率(WUE)以及燕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土壤改良剂处理均能提高0~40cm土层土壤含水率,其中"聚丙烯酸盐"和"聚丙烯酸盐+腐殖酸"较其他处理效果明显;各土壤改良剂处理的燕麦产量均高于对照,燕麦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也有明显提高,其中"聚丙烯酸盐+腐殖酸"产量较高,较对照增产44%,其千粒质量增加最显著;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提高燕麦WUE均有效果,其中复配方式高于单一施用方式,"聚丙烯酸盐+腐殖酸"处理WUE最高,为7.14kg/(hm2.mm),"聚丙烯酰胺+腐殖酸"次之。表明土壤改良剂的应用改善了农田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了降水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燕麦产量,以"聚丙烯酸钾+腐殖酸"复配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7.
《节水灌溉》2017,(12)
研究了各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和亏缺强度下水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水分生产函数的发展进程做了浅析,将水分响应模型进行地区性验证以找到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使紧缺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水控制标准的差异及水分胁迫程度不同,使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认为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两个关键阶段不宜水分胁迫,否则会导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显著降低,而分蘖和灌浆阶段为钝感期,此阶段适度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小。从产量要素分析,分蘖期干旱,有效穗数下降最为明显,而在灌浆期受胁迫时,粒重表现为急剧减少,呈显著相关趋势,抽穗开花和乳熟期灌水不足,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结实率,而拔节孕穗期受旱程度与穗粒数降低幅度相一致。同时文章结尾对农业节水灌溉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水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和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河套灌区向日葵不同播前灌水量及现蕾—开花期复水对地上生物量累积、分配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灌溉量(播前135 mm,复水90 mm)为对照,设置A1(播前108 mm,复水90 mm)、A2(播前81 mm、复水90 mm)、B1(播前108 mm、复水72 mm)和B2(播前81 mm、复水72 mm)4个处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播前灌水量,向日葵在开花期生物量累积补偿效应表现显著,且充分复水较限制复水的生物累积量提高16.45%~32.24%。相同播前灌水量下,收获期充分复水处理总生物量高于限制复水处理(P0.01),不同复水处理收获期籽粒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且A1处理籽粒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最高,达到43.02%。播前适当的减少灌水量(108 mm),充分复水能显著提高(P0.05)经济产量,而相同播前灌水量下,现蕾—开花期减少灌水量会显著降低经济产量(P0.05)。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灌溉下的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灌溉水分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得出A1处理最优。A1处理经济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8.47%和23.19%,其原因是平均单株实粒数和结实率的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河套灌区向日葵适宜的灌溉制度为播前灌水108 mm,现蕾-开花期复水90 mm。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宁夏半干旱区燕麦种子生产的适宜播种量和行距,提高种子产量。【方法】课题组采用播种量(90kg·hm-2、120 kg·hm-2、150 kg·hm-2)与行距(15 cm、20 cm、25 cm、30 cm)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探究了播种量和行距对燕麦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并利用通径分析进行评价。【结果】结果表明,播种量和行距对燕麦种子产量、单株有效分蘖数、主穗长、单穗穗重、单穗小穗数、单穗粒数、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着播种量和行距的增大,燕麦种子产量基本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在播种量为120 kg·hm-2、行距为20 cm时,种子产量最高,达3 145.41 kg·hm-2。【结论】本次试验结果可作为宁夏半干旱区燕麦种子生产的播种量和行距配置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12.
不同施磷水平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旱地小麦适宜施磷量。【方法】于2012—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闻喜县邱家岭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了施磷量(P2O5)分别为0、75、150、225 kg/hm~2共4个处理,分析了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土壤和植株含磷量、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随施磷量的增加,花前0~300 cm土壤蓄水量、拔节后表层土壤有效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磷素积累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施磷量150 kg/hm~2最高。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施磷量均为150 kg/hm~2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最高(与拟合方程结果一致,2个试验年度施磷量分别为153、148 kg/hm~2增产效果较好),各农艺性状均有提高,穗数增幅为9%~18%和14%~22%,穗粒数增幅为5%和5%,千粒质量增幅为4%~6%和8%~12%,产量增幅为21%~41%和19%~24%,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19%~25%和17%~20%。相关分析表明,降水年份对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调控作用,磷肥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均不明显,降水年份和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对穗数、穗粒数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降水年份对产量的调控作用大于磷肥;穗数、千粒质量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磷量为150 kg/hm~2时,有利于旱地麦田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表层有效磷量和植株磷素积累量,从而优化了产量构成要素,最终提高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磷肥贡献率。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田间试验,就制种玉米密度对土壤水分、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在拔节期以前,低密组的土壤含水量比高密组的高;在拔节期到灌浆期,高密组的比低密组的高。在整个生育期,拔节期前土壤含水量比较高,而后逐渐降低,吐丝期达到最低,然后又逐步上升。2在一定密度范围内,制种玉米株高、亩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单株产量产量相反;叶长、穗粗、穗粒数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叶宽、穗长、百粒重、出籽率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叶面积、茎粗、穗位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后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然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顶变化规律相反。 相似文献
15.
不同种植密度和穗肥对玉米新品种恩单803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种植密度为52500株/hm2、穗肥用量为300kg/hm2是恩单803达到高产的种植密度和穗肥用量,本试验结果对玉米杂交种恩单803的大面积种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2013—2014年在河南商丘开展了5个灌水处理(T1: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成熟期水45mm,T2: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3: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4:拔节水60 mm,T5:灌浆水60 m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夏玉米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P0.05),且随着整个生育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提高。2013年和2014年,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T3)的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1处理(P0.05),产量分别下降8.0%和8.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提高5.3%和0.5%。灌水显著影响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2 a的苗期灌水处理(T1和T2)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P0.05),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处理(T3)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大于只灌拔节水(T4)和只灌灌浆水(T5)的处理(P0.05),但收获穗数差异不显著。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主产区要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是最基本的灌水策略。 相似文献
17.
农业是安徽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kg以上,但部分地区玉米生产过程中存在品种单一、栽培管理模式老化、病虫害频发、减产严重等问题,需要从品种选择及配套种子处理关键技术角度加以解决,为玉米稳产丰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与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适宜江淮地区的水稻灌溉和种植方式。【方法】于2018—2019年开展了为期2 a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传统淹灌+移栽(FI+PTR)、传统淹灌+直播(FI+DSR)、间歇灌溉+移栽(II+PTR)、间歇灌溉+直播(II+DSR),研究不同灌溉与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需水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传统淹灌相比,间歇灌溉下水稻产量无显著变化,但需水量减少了8.16%~9.84%,水分生产率提高了10.68%~14.73%。直播水稻相比移栽水稻的产量下降了5.33%~10.46%,需水量增加了7.32%~8.00%,水分生产率下降了12.36%~23.14%。与移栽水稻相比,直播水稻的有效穗数有所增加,而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均有所下降。间歇灌溉下,直播水稻(II+DSR)较移栽水稻的产量下降了5.99%~12.59%,需水量增加了7.21%~7.63%,水分生产率下降了12.55%~24.79%。直播水稻需水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苗期需水量的增加所致,而分蘖期需水量与移栽水稻并无显著差异,且拔节后的需...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对三个大麦品种叶片生长及产量影响的分析BassamTahaYasseen;SaifSarniAl─Omary(IrrigationScience1994.14.157─162)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价伊拉克当地的大麦品种(Black)与其它两...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