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稻草包心栽培和当地栽培3种不同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在延迟出苗期的情况下,产量均比当地栽培的大幅提高,且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稻草包芯栽培经济效益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胡仕涛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1):132-132,202
针对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部分稻田秋季严重缺水不能种植晚稻这一生态环境的现实,为解决这个问题,用玉米生产代替晚稻种植,特进行不同玉米品种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大圩镇是切实可行的,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极显著,农大108、登海9号、登海11号都可以作秋季板田直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其中登海11号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是近年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的一项新的高产栽培技术,通过几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对比试验示范,探讨其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和翻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均较当地常规翻耕盖土栽培模式增产增效极显著,其增幅依次为155.0%、79.1%和43.4%;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经济效益可观,社会、生态效益显著,市场行情看好,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不同免耕覆草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免耕覆盖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其免耕栽培提供技术支撑。设计免耕稻草覆盖(T1)、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T2)、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小拱棚(T3)、免耕覆土栽培(CK)4种免耕栽培模式,研究不同免耕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3栽培模式各项农艺性状最优,产量最高。综合生产成本、推广方式等因素,T2栽培模式经济效益高,操作简便,更适于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华 《农技服务》2009,26(3):18-18
通过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与普通翻耕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比普通翻耕栽培可增产10%。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具有保温、保湿、防渍,确保苗齐、全、匀、壮,培肥地力,省工、省力、操作简单,增产增收增效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对比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与翻耕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两者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比翻耕栽培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可在太湖县单季稻茬口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马铃薯田间土温的影响,从而为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冬种马铃薯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07年冬在广西大学农场进行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田间土温变化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条件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起到了很好的保温效果,活动积温比对照平均提高14.9%,日均增温1.61℃,从而提高了冬季马铃薯的抗寒能力。其中,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对0~10cm土层的保温效果要比对15~20cm土层的保温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梧州市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试验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适合梧州市栽培条件的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规程,进行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种薯处理、适宜播期、播种密度、稻草覆盖厚度、施肥水平、栽培模式等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种薯经消毒催芽后再播种,有利于马铃薯健壮生长;冬种马铃薯以11月上中旬播种较好,过迟播种马铃薯的产量、商品率及经济效益都会降低;合作88马铃薯品种免耕栽培采用82500株/ha的种植密度综合效益最好;采用小畦种植马铃薯稻草覆盖厚度以7cm为宜,大畦种植稻草覆盖厚度以8cm为宜;每公顷施三元硫酸钾复合肥1200kg加硫酸钾450kg时,免耕马铃薯的鲜薯产量、生物产量、商品率最高;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高垄免耕栽培都是较好的栽培模式,两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的产量均较高。  相似文献   

9.
设计了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免耕稻草覆盖+地膜覆盖、翻耕栽培3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栽培的2个处理较习惯栽培的马铃薯出苗早、芽苗壮,品质好、产量高,且省工、增效。  相似文献   

10.
太湖县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与翻耕栽培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两者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比翻耕栽培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可在太湖县单季稻茬口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免耕稻草覆盖栽培与传统栽培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与习惯栽培相比,都具有明显省工省力和增产效果,可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技术在太湖县推广应用价值,改变传统的马铃薯种植方式,特开展了马铃薯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和免耕稻草加地膜覆盖两者之间差别不大,但两者均比翻耕栽培省工、省力、增产、增收,同时稻草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培肥地力,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可在太湖县单季稻茬口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分析红薯种植过程中免耕覆盖模式对其生长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选择最佳的种植模式,保证红薯的品质。以河南省南阳市红薯种植基地作为试验地,选用桂薯13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处理模式,即免耕稻草直接覆盖栽培(T1)、免耕稻草垫底覆盖栽培(T2)、传统栽培(CK),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重复3次,对比3种处理模式下红薯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土壤养分的具体表现。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模式相比,2种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农艺性状表现更佳,且免耕稻草覆盖模式具有培育土壤肥力的作用,在红薯产量以及品质方面也优于传统栽培模式,差异较为显著(P<0.05),而免耕稻草直接覆盖栽培(T1)和免耕稻草垫底覆盖栽培(T2)间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在红薯种植过程中,免耕覆盖模式能够优化红薯生长发育特性,提高土壤养分含量,促进红薯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因此可以加强免耕覆盖模式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建军  董静  付锡美 《农技服务》2009,26(6):6-6,23
进行了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且能提高产量,提高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在同样的管理水平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既可以降低劳动强度,还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六枝特区可以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湿热地区秋冬季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特点,以及季节选择、选田做畦、种薯准备、合理密植、稻草覆盖、田间管理等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稻草覆盖有利于降温、保湿、除草,为马铃薯生长改善微环境,通过该试验研究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免耕栽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等性状的影响,为我县免耕稻草覆盖栽培马铃薯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促进秸杆还田,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林琼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2):19-20,25
于2010~2011年,开展了冬种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和普通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草免耕覆盖栽培可改善马铃薯生长条件,有利于薯块膨大生长,减少畸形薯、烂薯裂薯,提高大、中薯的比例、产量、商品率以及抗逆性。稻草免耕草膜双层覆盖栽培的马铃薯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为53004 kg/hm2、15189.3元/hm2。  相似文献   

18.
免耕稻草覆盖栽培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薯131”为试验材料,进行红薯3种不同栽培模式比较试验,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红薯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红薯的根系活力均比传统栽培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免耕稻草覆盖栽培的红薯叶片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传统栽培;两种免耕栽培处理方式比较,以先在畦面覆盖3cm厚稻草,摆放薯苗,然后覆盖8cm厚稻草处理红薯的各项生理指标最高。  相似文献   

19.
以传统栽培为对照,探讨免耕稻草覆盖种植红薯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稻草覆盖能提高0~10cm耕层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各项碳库指数,而对10-20cm土层的影响不明显;免耕稻草覆盖0~10cm、10—20e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明显高于传统栽培,说明免耕稻草覆盖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生产上长期采用免耕稻草覆盖栽培措施,将更有利于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生存环境,培肥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不同稻草覆盖厚度对免耕栽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等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稻草覆盖量22.5、15.0 t/hm~2的处理表现了较高的产量、较好的经济性状,稻草覆盖量22.5 t/hm~2值得在稻草比较充足的地区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稻草覆盖量15.0 t/hm~2在稻草资源紧张的地区有一定的推广前景;稻草覆盖量7.5 t/hm~2产量及经济性状表现不好,不宜进行免耕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