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杨梅是重庆发展的新兴特色产业,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截至2017年,重庆市杨梅种植面积0.372万公顷,产量9.87万吨,主要分布在涪陵、渝北、万州、南川、江津和武隆等区县,栽培品种以东魁和荸荠为主。分析了重庆市渝北区开展山地杨梅绿色防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的主要效果,结果表明该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杨梅果园中果实蝇、蚜虫、卷叶蛾等虫害的发生,大幅减少了落果率和虫果率,提高了杨梅的产量和品质。最后,从安装避雨设施、悬挂幼虫板、绑粘虫带、悬挂诱虫器、安装防虫网、安装杀虫灯、冬季清园、安全用药、土壤生物有机培肥、生草栽培等方面介绍了杨梅绿色防控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杨梅是我国的一种特产水果,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多分布于我国贵州和广西等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水果种植不再局限于以往某一个区域中。相关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我国目前的土壤状况,制定完善的种植制度,并且保证种植产量及质量满足我国目前市场上的杨梅需求。基于此,对我国的杨梅安全栽培方案的基本条件进行分析,探究其中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3.
杨梅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果,通常采摘之后即可食用,其色泽亮丽,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然而在杨梅种植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病虫害,为了提高杨梅产量和质量,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但如果施药剂量把控不好,容易导致农药残留超出规定标准,有质量安全风险。基于此,分析关于杨梅农药残留的检测及风险评估,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种植杨梅对侵蚀劣地的入渗和抗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Myrica rubra(Lour)Siek etzucc)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常绿果树。具有适应性强、耐旱、耐瘠、且能固氮等特点,适宜在丘陵山地种植。近年来,福建省水土保持部门将其作为生物措施治理山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树种之一。据统计,1985年至1986年,全省共在水土流失区种植杨梅4507公顷,取得较好经济效益。但目前有关杨梅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尚少。 为了探讨侵蚀劣地种植杨梅的水土保持效果,我们在种植面积较大的南安县,选择不同树龄的杨梅林地,测定土壤水分入渗性状及土壤分散度,从而对侵蚀劣地种植杨梅后的蓄水保土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在水土流失区种植杨梅是一项既能取得长远的生态治理效益,又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的好办法。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长汀河田水土流失区种植杨梅成熟期较浙江早、果品质量好、甜度大,在价格竞争上有着较大优势,且其他各方面条件优越(生产性投入少、效益高),是一项可持续发展产业。故应抓住机遇,做大长汀水土流失区杨梅产业。在大力发展杨梅种植业的同时,应积极以科技为支撑,并重视杨梅保鲜贮藏、运输、销售以及加工等相关产业链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 泉州市位于福建省晋江流域,该区地形破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21.4%。严重的土壤侵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泉州市的经济建设,为治理水土流失,泉州市水土保持部门自1982年起开始种植杨梅,并以杨梅为突破口,变水土流失区为经济作物区。8年来,泉州市推广种植杨梅8万余亩,取得了巨大的生态效益,也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正确评价杨梅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现对泉州市1982年以来推广种植杨梅的生态经济效益作一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7.
东魁杨梅原产于浙江黄岩,因果特大而著称。东魁寓意"东方之魁",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吴耕民命名。温州市泰顺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枕山近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东魁杨梅的自然条件优势,据县内资料记载,泰顺县的杨梅种植历史已有五百多年,是泰顺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因此,在泰顺县种植东魁杨梅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带动泰顺县经济发展。基于此,就泰顺东魁杨梅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浙江杨梅种植区划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杨梅(Myrica rubra Sieb et Zucc.)是浙江著名的特色水果之一,浙江的气候比较适宜杨梅种植,但由于区域布局不合理制约了杨梅的发展.根据杨梅的生物学特性,筛选出了杨梅种植的气候区划指标,并建立了各区划指标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空间分析模型.借助浙江省1:25万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化土壤图,综合考虑气候因子、坡度、坡向、海拔高度、土壤类型和土壤质地等要素,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对11个区划指标进行量化分级,建立杨梅栽培区划指标判断矩阵.将11个区划指标适宜性等级图按照权重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综合指数分布图.同时参照浙江省土地利用现状,将不适宜杨梅种植的地块屏蔽,分析综合指数分布规律,将浙江省杨梅种植综合气候区划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3个等级.最适宜种植区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5.15%,主要集中在宁波、台州、温州、丽水、金华、杭州和绍兴地区的低丘陵地带;适宜区占参评土地面积的46.37%,主要分布在丽水、温州、金华、杭州和衢州等海拔高度为500~700 m的半高山区;不适宜区占评价区域面积的28.48%,主要在丽水市和杭州市的海拔在700 m以上的高山地区.本研究以期能为浙江特色作物的规划和杨梅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杨梅果实成熟期恰逢梅雨季节,大雨天气导致杨梅落果数增加,收获量降低。在杨梅果实成熟期采用树冠避雨措施,可大幅度降低落果,提高杨梅产量,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同时通过四周用防虫网,可减少杨梅果蝇的为害,综合提高杨梅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在水土流失区营建杨梅园要求种植当年就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又能快速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杨梅幼树的生长,且杨梅生态园各植物在杨梅生长初期,在光能利用、根系生长等方面种间关系应协调,根据这一目标提出了水土流失区营建杨梅生态园伴生植物的4种配置模式及其他一些配套措施,从而取得了极好的杨梅生态园营建效果。  相似文献   

11.
杨梅的需钾特性及施钾对杨梅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钾对杨梅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仅次于微量元素硼。杨梅对N:P2O5:K2O的需要比例分别为1:0.5:2.69。浙江省杨梅主产区土壤(0-20cm)的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81-2.41g/kg和83-121mg/kg。施钾能显著提高杨梅产量和改善果实品质。株产50kg果实的杨梅树以施用1.0~1.5kg氯化钾并配施50g硼砂的效果较好,杨梅进行叶面施钾时以喷施0.5%KCl或0.5%磷酸二氢钾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
杨梅采后管理效果直接影响着杨梅来年的产量,近年来,杨梅的市场效益发展良好,高畅销、高收益的市场状况大大刺激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基于此,从施肥、修剪、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杨梅采后的管理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气候因子对杨梅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结果表明上年7~9月的伏旱(K≥1.8)或当年3~6月(尤其是6月)的降水量不足会造成杨梅减产或大减产;杨梅花期若遇连续5天平均相对湿度低于70%和平均日蒸发量大于6mm,使杨梅产量下降;冬季极端最低气温-9℃以下,且日最高气温≤0℃天数1次连续3天以上,会使杨梅因受冻害而减产。  相似文献   

14.
生物质灰肥特性及对杨梅生长发育与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珊  石伟勇  陈新炉  柳建华 《土壤》2015,47(5):880-885
生物质灰肥是利用生物质燃烧残渣开发的一种富含矿质营养元素的肥料。本文分析了4种原料生物质灰渣的特性,研究了生物质灰肥对杨梅(以荸荠种和东魁种为供试品种)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灰渣富含K、Si、Ca、Mg等营养元素,重金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相同总养分含量条件下,生物质灰肥处理较杨梅专用肥和普通复合肥及对照处理明显提高杨梅坐果率与优质果比例,并使总可溶性固形物及糖含量较对照和普通复合肥处理显著上升;可滴定酸含量、Vc含量、单果重与其他3个处理差异显著,果实品质明显改善;东魁杨梅、荸荠杨梅的单株产量增幅最高分别可达26%、27%;同时,施用生物质灰肥能促进早熟。因此,将生物质灰肥用于杨梅生产可以提高其品质,并减少生物质灰渣对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15.
不同行距栽培方法对作物的产量和农艺性状有一定影响,宽窄行种植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分析不同行株距种植对毕节大蒜主要农艺形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等行距种植相比,宽窄行种植提高了大蒜植株的叶宽及假茎粗,产量也有所提高。试验结果显示大蒜优先种植模式为宽窄行种植、11 cm株距。  相似文献   

16.
以粤油7号为花生品种为例,探讨不同种植模式对花生特征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起垄种植所表现特征特性及产量明显优于其他种植模式,产量最高,其次是覆盖培土种植。  相似文献   

17.
改变玉米行距种植对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间作体系中改变作物的种植行距可改变体系作物的种间互作效应,影响作物产量。本研究通过设置豌豆/玉米间作种植体系中玉米的5种种植行距(0 cm、20 cm、40 cm、60 cm和80 cm),以期揭示间作体系中作物种植行距变化对体系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豌豆/玉米间作体系产量优势明显,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玉米种植行距在0~80 cm区间改变时对体系产量的影响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增大,产量先增后降,且玉米种植行距与体系混合产量和间作玉米产量均呈现二次曲线相关关系,产量峰值出现在玉米种植行距为40 cm时,间作玉米产量达10 118 kg.hm 2。玉米行距变化对豌豆产量的影响不明显,间作体系产量主要受间作玉米产量影响。改变玉米行距种植明显改变了玉米的产量性状,主要表现在穗粒数上,行距为60 cm时,穗粒数最大,达549粒。种间相对竞争力总体表现为随玉米行距的增大玉米相对于豌豆在产量形成方面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玉米行距0~60 cm之间,豌豆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相对竞争力均<0,表明竞争力玉米强于豌豆,而当玉米行距为80 cm时,种间竞争力为0.14,表明此时豌豆竞争力强于玉米。因此,通过合理调整玉米种植行距从而提高间作玉米产量有利于提高豌豆/玉米间作体系的整体产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台州杨梅气候生态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杨梅的生物学特性,结合试验研究,筛选出影响杨梅种植的气候生态区划指标,并建立各区划指标与经度、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空间分析模型。借助浙江省1∶25万地形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EM)和数字化土壤图,采用了近年建立的间距在10km以内的中尺度气象站资料,使评价单元中的气候生态指标更接近于杨梅园的实际情况。评价单元的分辨率达100m×100m,极大地提高了区划成果在实际生产应用中的实用性。最适宜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仙居、临海、黄岩、天台等丘陵地带;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海拔高度为500-800m的半高山区;不适宜区主要在海拔800m以上的高山地区和海岛及其它平原水稻田地区。本研究以期能为台州特色作物的规划和杨梅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涪陵区自2004年从浙江引种杨梅成功后,2009—2010年杨梅定植苗木死亡十分严重。通过对全区杨梅果园及基地的苗木定植情况的调查,分析了影响杨梅苗木定植成活率的因素主要为管理水平、土壤、苗木类型、定植时间等,提出了提高成活率的关键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鲜食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和秃尖是限制鲜食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本试验以京科糯2000、都市丽人和玉美头601为材料,研究在一系列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产量都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密度达到3600株/667 m2时,产量达到最高值,商品率也达到最佳状态。在此基础上再增加密度则减产,同时商品率降低。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商品率,这些品种推荐种植密度为36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