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某款MPV车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复杂的真实整车模型,使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将后扰流板分为尾翼与尾翼三角板两部分,研究了其对整车气动阻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尾翼长度小于80 mm时,加长尾翼,风阻减小;长度大于80 mm时,加长尾翼,风阻无明显变化;加大尾翼三角板,风阻明显减小。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对后扰流板进行优化。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优化后的扰流板实现降阻1.9%。然后通过风洞试验验证了优化方案的可行性。试验结果显示,优化后风阻下降2.5%。  相似文献   

2.
为获得电动车车身的小风阻系数,对设计好的车身进行外流场模拟仿真,并对车身速度矢量图和车身压力云图进行分析,得到气动阻力与气动升力大的原因。通过增加连通前后车身的管道和扰流板的方法,对车身进行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车身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两次仿真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表明优化后车身的风阻系数降低了0.13,升力系数降低了0.02,得出该方法能有效改善本车的气动特性。优化后的车身能有效提高低速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为低速电动车车身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进气系统主要功用是供给发动机足够的清洁空气,其系统阻力直接影响进气量,进而影响发动机燃烧性能。文中以某拖拉机进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STAR-CCM软件对其流阻特性进行数值模拟。通过进气系统台架测试各测点静压值,与仿真静压值进行对标,其最大偏差为8.4%,验证了所建立的进气系统流阻仿真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助力解决进气管路最小边界设计和空滤器降阻优化等问题,降低试验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4.
车轮辐板开孔对汽车外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同一简化车身模型与车轮,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在STAR—CD软件平台下对6种具有不同辐板的车轮及其整车的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探讨辐板上开孔面积和布置方式对车轮及其整车空气动力特性的影响。通过对轮腔内以及车身底部的压力等值线和涡量等流场特性的分析,得出随着辐板上开孔个数和面积的增加车轮的气动阻力和汽车总气动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不同数量扰流板的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的方法,研究扰流板数量对集热器集热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集热器扰流板对集热器的温升和腔体内气流流速存在影响,其数量决定集热器集热效率,以此提出优化方案,为平板型太阳能空气集热器的优化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尹培苗 《南方农机》2017,(10):50-51
文章主要阐述了汽车发动机罩撑杆(非气撑杆)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设计要点,如发动机罩开启高度、发动机罩重量、撑杆固定约束因素、机舱内附件布置、发动机舱热源位置、发动机罩的过关量、经济性等,并结合这些设计要点,对在汽车设计中如何设计出合格的发动机罩撑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思路和参考,最后,给出其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减少微型客车侧翻事故的发生,应用仿真分析软件ADAMS建立微型客车基本模型,对地面附着系数、车辆前进速度、重心离地高度和方向盘转角速度4个因素开展汽车侧翻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侧翻的4个主要因素中,地面附着系数的影响最大,车辆前进速度的影响其次,第三为重心离地高度,方向盘转角速度影响最小。利用仿真分析技术对微型客车侧翻进行研究,能反映车辆的动态特性,对微型客车侧翻进行事故预测,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对提高我国汽车产品的被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以FLUENT模块为平台,对企业某型号城市客车进行空气动力学的仿真分析,研究其外部流场分布和气动阻力产生的原因,并对于优化汽车模型给出相关建议。分析表明:挡风玻璃的后缘与顶盖前缘过渡处速度变化剧烈,在车身附近存在多个涡流区。通过增长过渡区的长度、减小过渡区的曲率、增大前窗玻璃与车顶的夹角或将前窗玻璃改进成圆弧面玻璃,有利于改善该客车流场特性、减小气动阻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汽车SUV车型为研究对象,进行整车动力学模型搭建,并通过分析车辆的质心高度、质心至前轴的距离、悬架侧倾刚度、轮胎侧偏特性、转向系统阻尼系数和主销后倾角的变化对车辆操纵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对车辆稳定性提出优化方案.首先进行整车动力学模型构建.基于仿真软件搭建整车模型,包括车身系统、轮胎系统、悬架系统、传动及动力系统、...  相似文献   

10.
自然吸气的发动机进气压力是负压,所以进气歧管的动态效应对进气量的影响较大,进气歧管长度优化的原理主要是利用进气压力波的动态效应增加发动机的进气量,从而使发动机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本文主要研究进气歧管支管长度对进气量的影响,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各转速下最优的进气歧管的结构尺寸,并通过试验验证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当前的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车辆的控制技术领域进步较快,这对汽车功能的优化就发挥着重要作用。车辆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力量。文章主要就车辆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详细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有助于理论的丰富。  相似文献   

12.
鉴于太阳能汽车能够缓解目前的石油危机和空气污染问题,因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太阳能汽车技术。但是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太低,大大影响了太阳能汽车的续航距离。目前减少太阳能汽车所受的气动阻力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传统风洞试验方法价格昂贵,试验周期长,而且不能得到流畅详细的参数,所以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了太阳能汽车的气动性能更加科学的评价车身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AVL—Boost软件对4B26柴油机进气过程进行仿真建模,在验证仿真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探讨进气提前角和进气迟闭角对柴油机性能影响,对原机的配气相位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原机配气相位导致柴油机在转速较低工况时,缸内出现明显的充量倒流现象;综合考虑进气提前角和进气迟闭角对4B26柴油机性能的影响,建议将进气提前角和进气迟闭角定为12°CA和38°CA。  相似文献   

14.
迄今国内外对汽车空气动力性能的研究仍以风洞测试为主,采用CFD软件对汽车外流场进行模拟是用来测试汽车气动阻力系数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用FLUENT软件通过对网格质量和地面条件不同的两组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高质量的网格和采用移动的地面边界条件能很好地提高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5.
鉴于太阳能汽车能够缓解目前的石油危机和空气污染问题,因而各国都在争相发展太阳能汽车技术但是由于目前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太低,大大影响了太阳能汽车的续航距离目前减少太阳能汽车所受的气动阻力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由于传统风洞试验方法价格昂贵,试验周期长,而且不能得到流畅详细的参数,所以本文以计算流体力学为基础,分析了太阳能汽车的气动性能更加科学的评价车身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进气系统的概念出发,阐述某车型引起功率下降的原因,为使进气系统布置合理,从蓄电池容量入手,结合市场前沿布置方案,确立了更改蓄电池型号,重新对起动机进行选型,并通过试验验证,扭矩、功率、进气量以及空滤压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充分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同时空滤器具备一定扩展性,也为机舱平台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甲醇汽车发动机进气不均匀的问题,建立进气系统三维模型,运用湍流方程,对甲醇汽车发动机侧置进气系统内流场进行仿真计算,对比了不同稳压腔参数下的流线分布和各歧管中的质量流量,分析流场的流动特性,进而研究进气系统的进气均匀性。结果表明,进气总管与稳压腔的夹角增大有利于提高气体流动性,但夹角过大会产生较多涡流,在5°时进气均匀性最好;稳压腔壁面倾角增大,导致稳压腔容积增大,有利于提高充气系数,但倾角过大会导致腔内流体速度梯度变化大,在2°时,发动机进气均匀性最好。  相似文献   

18.
铲距是深松机的关键布置参数,对深松耕作阻力和土壤扰动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借助田间试验的方法,通过分析错位布置深松铲在不同横向和纵向铲距作业下土壤坑形宽度、土壤垄型高度、土壤扰动面积、耕作阻力及比阻等的差异,研究不同布置铲距对土壤扰动和耕作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铲的土壤扰动作用大于后铲,前铲的土壤垄型高度和坑形宽度大于后铲;横向与纵向铲距较小时,土壤易堆积且双铲的土壤扰动作用会发生部分抵消;铲距较大时,双铲协同作用较小且力矩较大;二者均导致土壤的坑形宽度变小,垄形高度和耕作阻力变大,降低耕作效果;当横向铲距和纵向铲距布置分别为35cm和30cm时,垄形高度最低、比阻最小,土壤扰动及耕作阻力的综合效果较好。本研究可为深松铲的优化布局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带动了该行业的发展。汽车色彩作为汽车外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消费者购买车辆时考虑的关键因素。文章以汽车色彩为研究对象,对汽车色彩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从特点和影响因素分析汽车色彩的现在,并从融合、真实、发展及个性化角度入手,阐述了汽车色彩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汽车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车辆行驶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车辆在各种环境下的换挡特性,重点研究了路面阻力、转弯大小以及坡度大小对车辆换挡的影响,进而利用模糊推理技术对车辆行驶环境的模糊融合,其结果用于在车辆自动换挡时对换挡规律的选择和修正。本文是在仿真环境下模拟车辆行驶环境,根据试验数据和驾驶员换挡经验,建立了输入输出模糊化子集,并制定了模糊推理规则库,最后建立了一个三输入单输出模糊推理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