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河县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通河县1986—2016年温度、极端平均温度、降水量、日照等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通河县近30 a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0 a来,通河县平均温度表现出缓慢的上升趋势,其中1月的月平均温度最低(-20.6℃),7月的月平均温度最高(22.2℃)。月极端最高温度变化趋势与月极端最低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月极端最高温度在6月出现最大值为36.9℃,在1月出现最小值为-2℃;月极端最低温度在7月出现最大值为19.7℃,在1月出现最小值为-20.4℃。1986—2009年,通河县年极端最高温度变化相对稳定,2009年之后年极端最高温度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升高趋势。1986—2016年,通河县月平均降水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2月的月平均降水量最低为40.6 mm,7月的月降水量最高为1575.13 mm。近30 a来,通河县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一定的减少趋势,且变化趋势相对缓慢。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够稳定,其中2007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少为265.67 mm,1994年的年平均降水量最多为727 mm。  相似文献   

2.
选用万载县1987—2016年气温、降水、日照气象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距平分析法分析该县气候变化特征。得出:近30 a万载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418℃/10 a,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夏、秋、冬季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61℃/10 a、0.298℃/10 a、0.579℃/10 a和0.173℃/10 a;万载县年平均降水量整体呈减少趋势,每10 a约减少9.58 mm,其中冬季降水量减少是致使年降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日照时间也呈波动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88.2 h/10 a,春、夏、秋、冬季平均日照时间除春季有略增多趋势以外,其余三季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796 h/10 a、-12.509 h/10 a、-11.236 h/10 a和-6.456 h/10 a。  相似文献   

3.
研究收集了陕西省分布于中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3个气候带76个观测站30 a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各个气候带的年、汛期、汛期各月降水量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以及平均值的线性变化趋势,并以10 a为间隔分段分析了1980—2009年各个时段内的降水变化基本特征值。结果表明:(1)年、汛期、汛期月平均降水量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且中温带地区的汛期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之比达73%。(2)1980s,1990s,2000s 3个时段,年、汛期平均降水量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加。各时段内的线性变化趋势为:在1980s,中温带为线性增加,暖温带和北亚热带为减少趋势;在1900s均表现为线性减少趋势;2000s则为线性增加趋势。在整个时段内的变化,中温带表现为线性增加,但其趋势率值较小,为5.9 mm/10 a,其余两个气候带均呈现出线性减少趋势,倾向率分别为-23.7 mm/10 a和-60.4 mm/10 a。  相似文献   

4.
近30年来黑龙江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30个气象观测站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和累积距平法,分析了1980-2009年黑龙江省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以期揭示黑龙江省近30a来的气候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黑龙江省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55℃/10a,从季节来看,以冬季升温最快,其中又以1月份升温最快(0.86℃/10a);(2)年降水量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中夏、秋2个季节降水减少显著;(3)年均温增温幅度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南高北低的趋势;年降水量减少幅度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南部和三江平原北部的大部分地区。  相似文献   

5.
祁连山南坡地区作为西北干旱区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其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而降水的变化直接关系到祁连山南坡水源涵养量的变化,甚至可以改变祁连山南坡的生态环境。因此,研究祁连山南坡降水量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科学意义。利用1986—2015年祁连山南坡祁连、野牛沟、托勒和门源4个气象台站逐月降水量数据,通过降水年内分配特征、年际变化特征、汛期降水量特征和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4个方面,对祁连山南坡降水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各站近30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22.7 mm,434.3 mm,312.7 mm和524.1 mm,祁连气象站、野牛沟气象站和托勒气象站均在1998年出现降水量极大值,与全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一致,各站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变差系数为0.14~0.18;研究区降水年内分配极不均匀,10月至次年4月降水量偏少,5—9月降水量较多;汛期降水量与全年降水量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和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研究区内各站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季,但变化趋势不同,其中祁连、野牛沟和托勒气象站降水量为增加趋势,门源气象站降水量为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利用昌都地区7个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建立时间序列,运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1980-2009年30a昌都地区霜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初终霜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初霜期明显推迟,终霜期有所提前,无霜期延长明显(P<0.01),近30a约增加36d,进入21世纪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无霜期延长主要是由该地区温度升高引起的,其中,月平均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地面温度的贡献较其它温度项大。研究霜的变化特征旨在为农牧业生产的调整和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里地区三个有人值守的气象站1984—2013年的气象资料,包括平均气温和最高、最低气温以及年、季降水,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采用统计和一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近30年该地区的气温、降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近30年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差异值得关注。在1981年-2010年日气象数据、玉米生育期数据和土壤数据基础上,该文采用GIS技术和AEZ模型结合的方法,模拟了30a平均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和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研究得出:近30a中国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为每5a变化-887~1689kg/hm2,空间差异明显,东北地区西部、黄淮海平原北部和黄土高原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呈降低趋势,黄淮海地区南部和南方绝大部分地区呈增加趋势。中国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为每5a变化-589~1768kg/hm2,除黄淮海平原北部呈降低趋势外,其他地区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中国春玉米、夏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呈下降趋势地区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在近30a显著增加,气候干旱化是主要影响因素。该研究可为中国玉米生产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9.
近51年浙江湖州霾日气候资料重建及其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湖州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1年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资料,采用一日3个时次(T1)和4个时次(T2)分别取平均值作为日均值两种方案重建湖州霾日气候数据,对比后选择最优重建结果对近51a湖州霾日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以日均值法重建的霾日气候数据具有一定的参考性,其中T1的霾日数据序列分布均匀,更符合天气现象的变化规律,且与人工记录相关显著,吻合度高.(2)近51a来湖州总霾日上升趋势明显,各等级霾日也均呈上升趋势,尤以重度霾日上升显著.(3)总霾日和各等级霾日均为冬季最多,夏季最少,四季霾日均呈增加趋势,其中秋季上升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夏季最慢.(4)总霾日和各等级霾日月际变化均呈“V”字分布,其中12月霾日最多,7月最少;各月霾日均为上升趋势,10月上升最显著.研究结果有利于避免直接利用地面观测记录研究霾而产生缺乏连续性和可比性的问题,可为科学认识霾提供依据,也可为生态建设和大气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利用湖南省21个站点1961—2010年的日降水量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50 a湖南省年、季、月降水特征,以期为水资源的开发和防洪等提供数据参考。结果表明:(1)湖南省降水量主要集中在4—8月,占全年的63.09%;春夏两季多雨,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6%和35%,秋冬两季少雨,仅占17%和12%。(2)降水最大年份2002年达1 964.95 mm,最小年份1974年仅为1 104.19 mm,各年代年平均降水量比较接近,介于1 354.00~1 513.08 mm之间;(3)全省多年平均暴雨量为305.75 mm,主要集中在5—8月,50 a年平均暴雨发生次数为4.1次;年暴雨量最大值为572.07 mm,出现在2002年,而最少的年份仅有150.12 mm,出现在1985年。总之湖南省降水量和暴雨量年内分布不均匀,季节变化明显,年际变化幅度较大,应按降水时空特征合理利用水资源且做好防洪措施。  相似文献   

11.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环境问题,庆阳市是全球气候变化敏感的区域之一。为了探索环保新模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利用庆阳市8个气象观测站1971 — 2020年连续50 a的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庆阳市气候变化基本特征。结果表明,50年内庆阳市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升高速率为0.32 ℃/10 a,变暖幅度高于全球和全国平均水平;各季均增温明显,其中春季、冬季升温幅度最大,夏季、秋季升温幅度较小。年平均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平均增加速率为14.5 mm/10 a;各季变化趋势不一,夏季、秋季、冬季呈增加趋势,春季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平均减少速率为24.6 h /10 a;春季为增加趋势,夏季、秋季、冬季为减少趋势,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与降水的季节变化呈显著负相关。整体气候由寒旱向暖湿转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与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重庆近46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9,他引:9  
利用重庆3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2005年降水量、降水日数、气温等观测资料的年平均值,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小波分析和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重庆近46 a来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析期内重庆年降水量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以2-3 a的周期波动变化为主,1984年是近46 a降水量变化的显著突变点,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期,90年代则为相对少雨期。降水日数以2-4 a的年际变化周期为主,呈现显著的线性减少趋势,1984年以后降水日数偏少的年份比之前明显偏多。年平均气温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0世纪80年代为偏冷期,进入21世纪后则显著上升,其平均值高出多年平均值0.4℃。降水和气温在各年代的变化特征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如20世纪80年代为多雨、偏冷期,21世纪初为少雨、偏暖期。  相似文献   

13.
近45年闽江流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闽江流域11个测站1961-2005年气温、降水及日照数据,探讨了闽江流域气温、降水和日照时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气温自70年代以来存在变暖的趋势,尤以暖冬最为显著;降水变化趋势则较为复杂,总体趋势为增加,但其变化规律不如气温明显,90年代是相对丰水期,21世纪前5年则进入相对枯水期;日照时数则随气候的变暖呈减少趋势,减幅最大的是夏季,其次是冬季,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流域内各分区的气候变化幅度不同.这种变化对流域生态环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典型的山地城市,重庆市自改革开放的近30 a内,区域建设用地的数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其建设用地蔓延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十分必要。通过构建拓扑关系指数区分建设用地蔓延类型,分析了1978—2007年不同研究时段、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在平面和立面的蔓延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建设用地从5 885.69 hm2增加到29 347.47 hm2;跳跃型发展是建设用地主要的蔓延类型;建设用地的蔓延使得区域建设用地的重心在竖向方向上由1978年的250.40 m升高到2007年的284.61 m。近30 a来重庆城区的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建设用地的重心不断抬升,可能会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需从规划的角度对城市扩展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巴彦淖尔市40年降雹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巴彦淖尔市冰雹预报准确率,利用当地1961—2000年的降雹资料和2004—2008年的713雷达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图表分析等方法,研究降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采用逐步聚类法对年降雹等级进行划分。结果得出:降雹一般出现在4—9月,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8月下旬,占总降雹日数68.6%;年降雹日数与灾雹日数存在线性相关;20世纪60年代、90年代降雹次数较少,80年代明显偏多;7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均为1级重灾年,90年代后基本为2级中等成灾年或3级轻灾年。研究结果可为巴彦淖尔市深入、有效开展防雹作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溪区1970—2015年的气温观测数据,分析该区近46 a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南溪区46a来气温逐步升高,气候逐渐变暖,与我国气候变暖趋势基本一致,气温变化倾向率:0.144/10a,夏、秋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博斯腾湖水位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干旱区博斯腾湖为研究对象,依据博斯腾湖1956—2012年期间的水位监测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M-K)趋势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揭示了近50a博斯腾湖水位变化趋势及规律。结果显示:博斯腾湖1956—2012年水位变化分为3个阶段下降(1956—1987年)—上升(1988—2002年)—下降(2003—2012年),其中1956—1987年水位下降了3.39m;1988—2002年上升了3.7m;2003—2012年再次下降了3.21m。水位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通过了α=0.05时的显著性检验。就其周期性变化规律而言,博斯腾湖水位存在18a的主周期,而38a的周期由于水位资料序列有限难以确定,需要更长的资料序列进行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8.
近50年华东地区热量资源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0年华东地区87个气象站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等方法,对华东地区近50a来≥0℃和≥10℃积温及其持续天数和起止日期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了解气候变暖对该地区热量资源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0年华东地区气温持续增高,回归系数达0.24℃/10a,趋势系数为0.68(P<0.01),各项热量资源指标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随着气候变暖,≥0℃和≥10℃的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显著增加;≥0℃积温为5000、6000℃.d和≥10℃积温为4500、5500℃.d,以及≥0℃持续天数为300、340d和≥10℃持续天数为220、240d的等值线从华北平原南部和长江下游地区向北大幅推进,长江下游地区北移幅度较大,≥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明显北移的起始年代分别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10a。≥0℃和≥10℃积温及持续天数普遍增加是受起始日期提前和终止日期延后的共同影响,而前者的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利用钟山县1958—2016年59年的日照时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钟山县日照时间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钟山县日照时间变化的总趋势为显著减少,倾向率为-44.0 h/10年。统计发现:秋季的减小速率最大,夏季次之,冬季的减小速率最小,春季次之。  相似文献   

20.
对德州市1951~1999a的逐年降水数据、区域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及降水与成灾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依据Z指标划分了7个旱涝等级,给出了旱涝指标与旱涝成灾面积的多年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德州市近50a来,降水变化呈下降趋势;1975a以前偏涝,间或有旱的年份出现,极涝年份为1953、1961、1964a;1975a以后偏旱,间或有涝的年份出现,极旱年份为1981a;旱灾面积越来越大,涝灾面积越来越少,60~70年代为旱涝灾害成灾面积变化的转折点。降水指标为该市今后旱涝预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