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背景下,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分析对象,详尽分析了其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了积极推动“互联网+”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打造混合式金课;删繁就简,发挥工程主导,突出专业导向;以赛促教,积极提高学生创造力;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等一系列教改举措。教改结果证明: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时空上的限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过硬、思想素质优良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有利于打造“金课”。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科向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转变。以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分析机械、电学、自动控制学科融合的特点,对课程进行改革与重组,搭建出新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完成一体化综合实训项目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李燕飞  吴加宁 《南方农机》2023,(12):163-166
毕业设计是对本科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查和实践应用,是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如何将新工科的内容融入到各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是教育领域各部门的关注重心,也是农业工程专业发展与教学的落实点和突破点。基于此,课题组从毕业设计的理论实践与创新、选题设计、开题时间安排、文献查阅和论文评分标准5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新工科+人工智能”背景下农业工程学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思路和改善建议,以鼓励学生深入学习、自主创新,为高校农业工程类专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促进“新工科+人工智能”的新型教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新工科背景下财经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改革意义,分析了财经院校工程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构建了新工科背景下财经院校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旨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加速财经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模式向新工科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在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的大背景下,硕士研究生培养应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工程伦理教育尤为重要。论文开展了国内外工程伦理教育发展历程、教育特征、教学手段、内容创新方面的比较分析,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围绕课程内容优化、案例库建设、混合教学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工程伦理教育方法和途径探究,提出了“大工程伦理教育”理念下的课程全面嵌入、产教平台搭建、专业师资提升、教学资源丰富和本土教育方法改革等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生产中,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捷.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实现网络与课程教学的结合,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模式,还给予了现代化教学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站在这种背景下,论述了混合式教学与汽车类专业课程融合的路径,通过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以采取有效的对策,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使...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新工科建设,东南大学成贤学院积极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机械原理课程改革,以满足当前高校培养机械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主,结合智慧教学和数字化技术,不断深化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完善课程考核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区域汽车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我校结合《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育质量国家标准》,主动对接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要求,根据人才能力需求,结合汽车技术发展路线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体现教学内容的现时性、先进性和针对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构建适应产业结构转型要求的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较强综合能力和素质,服务产业结构转型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要求。  相似文献   

9.
胡博文 《南方农机》2019,(9):213-213,221
本文通过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实效目标、特色和创新点、作用和意义等方面对"新工科"背景下《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建设进行阐述,对课程框架体系、内容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站、论坛、APP等进行了充分认证,通过实践表明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显著,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基于CDIO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对包装材料学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通过在线教学、案例教学及体验式教学构建知识与实践两大学习模块,形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丰富包装工程专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未来包装工程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针对“新工科”背景下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现代测试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为基础,基于江西农业大学工学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问卷调查,分别开展线下传统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研究,重点分析了本科生混合教学中课程实际状况,明确了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并从学校管理、教师角色改变和学生思想转变等角度提出要求,分析了高等院校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所面对的困境和难题,可为“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立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以适应工程图学学科及现代工程应用场景为目标,基于课程组多年教学实践,对工程图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了现行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三大问题:画法几何内容偏多,重视二维、轻视三维及空间想象能力不足造成的学习瓶颈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将三维建模技术纳入工程图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适应工程应用发展方向和"新工科"建设要求四个方面阐述了改革的意义,提出了顺应上述改革方向的工程图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在总学时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二维-三维计算机数字化表达能力的全面培养。本研究可为工科院系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健  杜彦斌  陈鹏 《南方农机》2023,(24):178-180+183
【目的】在“新工科”以及“智能制造”专业的建设背景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如课时少、教学模式单一以及实践环节不足等,亟须解决这些问题。【方法】课题组基于课程培养目标,提出“双线”结合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中国大学教学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预习,提高“线下”教学的效果;提出多元融合的教学模式,采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对知识点的关联进行梳理,采用动画或视频,对复杂数学模型变换的过程进行展示,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出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措施,利用学校虚拟仿真平台进行测试系统的搭建,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感受测试系统实际工作过程。【结果】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达成教学目标,同时增强了学生对复杂知识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结论】可有效解决现阶段“测试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进而为将来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适应"新工科"背景下对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济源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专业群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重构、课堂革命、团队建设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改革,解决了支撑专业的地基问题。同时,根据"新工科"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智能制造专业群建立了多个专项性和综合性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有效地把机械、电气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该院智能制造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为专业群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韩博 《现代农机》2023,(3):114-116
自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高等院校为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人才,就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顺应时代变化。以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梳理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新工科背景下水利水电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实现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农林人才发展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基于“三平台”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充分调动一切资源为培养复合应用型的高素质学生服务,培养出更多的适于农业机械行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7.
18.
在新工科背景的要求下,全面推进高校的改革,主动适应和对接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新发展趋势,我校以新工科教育教学为导向,并结合产业需求,凸显大学物理实验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当代高等院校本科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素质,获得比知识本身价值更高的人生财富。在分析测试技术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即“一言堂”的讲授方式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基础上,提出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杜绝课本内容的直接植入,尝试专业课程和“北大荒精神”的二者相融,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郎超男  徐乐  朱玉斌 《南方农机》2023,(16):192-194
新工科理念提出后,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复合型、创新型,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因自身特殊性更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为了突出学校特色和适应新工科要求,课题组从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质量监督等方面对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进行研究。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量身制作”,对制定出的方案和实施过程加以落实和管理,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实践等实施过程进行合理的监督和考核,并根据考核情况建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学质量监控反馈等闭环系统,从而不断提高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实现师范院校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新时代要求,满足新时代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