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气象因素对富顺县塔罗科血橙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富顺县是四川省甜橙产业基地县,目前甜橙全县种植面积已超1.33万hm2,主栽品种为塔罗科血橙(占90%)、梨橙、眉红脐橙,投产面积已达0.47万余hm2,产量6.8万t,甜橙产业已成为富顺农业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展大国,但是现阶段的农业发展与传统的发展模式相比发生了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机器生产、杂交水稻、无人机喷射等先进技术已引入农业生产。同样,新技术给蚕桑产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市场环境日趋激烈、新技术无处不在的背景下,蚕桑产业必须及时创新生产方式。基于此,重点探讨了现代农业形势下蚕桑产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以稻草为基质培养平菇P.sajor-caju,就不同物理预处理方法(切碎和粉碎)、不同处理尺寸对平菇产量和基质营养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与切碎预处理相比,粉碎处理有利于提高平菇产量和基质营养的利用效率,但过度粉碎效果并不好;当稻草粉碎成2.0cm时,平菇的产量最高;稻草基质营养的利用效率与产量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平菇产量愈高,基质中主要营养成分C、N、P、K的利用效率也就愈高。合适的粉碎预处理是提高平菇产量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电子鼻结合433MHz声表面波谐振器(SAWR)对不同储存时间的甜橙进行了检测,试验记录电子鼻和SAWR对甜橙样品的响应数据,同时测量了甜橙样品的质量变化百分数,分别拟合构建了电子鼻预测模型、SAWR频率预测模型和电子鼻结合SAWR混合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储存时间的增加,甜橙样品失重百分比不断上升。电子鼻结合SAWR混合预测模型相比较其它两种模型可以更准确的预测甜橙储存时间。该方法具有响应迅速、准确性高、成本低廉等优势,为判定甜橙储存时间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玉米是施甸县万兴乡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玉米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万兴乡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因此,提高玉米产量,对万兴乡粮食生产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万兴乡玉米生产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万兴乡玉米生产技术措施存在着许多落后的生产方式,因此,必须从根本上加强栽培技术措施新技术的推广,提高万兴乡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6.
离体培养下锌对春小麦子粒形成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离体穗培养技术研究了锌对春小麦后期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Zn2+浓度为6.mmol/L的处理小麦的生长发育状况最好,其旗叶内叶绿素含量、倒一节长度、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以及穗的干重与对照相比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倒二节长度和小花数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低锌和锌过量(Zn2+浓度为0.3和300mmol/L)条件下,小麦的生长发育受阻,各项性状指标均低于对照,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而且锌过量不但降低产量还造成锌肥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
宁南山区地膜玉米隔沟灌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隔沟灌溉技术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在国内外都已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和推广,但在宁南山区尚没有推广应用的报道.2004年“北方半干旱集雨补灌旱作区(宁夏彭阳)节水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示范”课题引进该项技术,在宁夏彭阳王洼示范区进行了地膜玉米隔沟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隔沟灌与全灌相比,产量相近,水分利用效率增加了12.44%,但用水量只有全灌的一半;与不灌溉相比,经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了38.24%和38.65%.  相似文献   

8.
弱光条件下增铵营养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培养、人工模拟弱光的方法,研究了营养液中提高铵态氮供应对小白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自然光强相比,弱光条件下小白菜产量大幅度降低,全硝营养的小白菜叶片硝酸盐和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了106%和23.3%,而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7.0%和34%;(2)弱光条件下,与全硝营养相比,营养液中含有15%的铵态氮处理的小白菜增产56.6%,叶片硝酸盐含量下降29%,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24%。因此,弱光条件下适当增加铵态氮可以显著提高小白菜产量,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9.
玉米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姚安、南华、禄丰、武定等10个县市均有分布,随着农业发展,玉米品种先后经历了六代更替,玉米种植技术也日渐完善,但品种、施肥、病虫害对玉米产量影响较大,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对农业的投入成本的影响也很大。基于此,分析楚雄州玉米种植现状,探讨该地区玉米种植新技术,并提出了相关的推广应用措施,希望能为楚雄州农业发展提供可靠技术,并促使其得到有效推广。  相似文献   

10.
老挝旱季花生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膜下滴灌技术在老挝旱季花生的应用效果,本研究以花生品种桂花1026为试材,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适当施用肥料能改善旱季花生生长发育的条件,增加花生的株数、株高和结荚数,提高了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与对照相比,花生产量提高64.3%,增收1756.2元/ha。  相似文献   

11.
针对朝阳市大枣产量低的现象,以朝阳县、龙城区、凌源市等处作为试验区,进行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一套提高朝阳市枣树早产丰产新技术和相关的配套措施。此项研究关键技术包括:打破枣树传统结实方式,利用新枝结实技术;新式修剪技术;新枝摘心技术;适时"环割"技术;水肥管理。  相似文献   

12.
耕作措施对黑龙江省风沙土区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黑龙江省西部风沙土区干旱频繁发生,土壤风蚀严重的特点,采取打茬播种、旋耕播种、免耕三种不同的耕作措施,与当地传统耕作方式破垄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了耕作措施对玉米生育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对玉米生育前期影响较小,主要影响玉米中后期的生长发育。旋耕处理前期土壤水分储存较多,为后期玉米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供应。旋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产量增加了31.2%。打茬播种处理的产量相比对照增加了13%。免耕处理的玉米产量最低,与对照相比产量降低了20.4%。  相似文献   

13.
膜上灌水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依据膜上灌水技术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探讨了膜上灌水对作物生长要素中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上灌水技术与传统的沟畦灌相比,地膜覆盖灌水法在减少地面蒸发,实现节水的同时,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膜上灌水不仅节约用水,同时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根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地透雷达技术概述及其在土壤学研究中应用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竹华  张佳宝  朱安宁 《土壤》2003,35(1):22-26
传统的土壤采样技术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使得新技术的探索势在必行。地透雷达技术已成功应用在地质、地球物理、考古等领域中。本文在对地透雷达技术原理进行简要阐述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地透雷达技术在土壤学研究中应用已取得的成果和其前景。认为地透雷达技术同传统的采样调查技术相比,具有快速、非破坏性等优点,同时也阐明进一步探索和改善该技术在土壤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茂谷柑(即默科特橘橙)是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农业试验所用宽皮橘和甜橙杂交培育成的佛罗里达州的主栽品种之一。由于茂谷柑具备高品质的口感、营养丰富、结果率高、产量大、外形美观等优点,备受农民欢迎。茂谷柑在1998年首次引入中国台湾试种,并于次年成功结果。据统计,此批茂谷柑的产量令人满意,果子的品质也比较良好。在台湾的试种成功促进了茂谷柑进军国内。但据相关报道,2003年,广西柑桔研究所0.33hm~2网室大棚试验园及部分果农的茂谷柑果实出现了日灼、粒化现象,有超过1/3的茂谷柑果实受灾。日灼和粒化之灾使茂谷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大减弱,也影响了进一步推广栽培茂谷柑植株。基于此,分析和总结上述灾害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发展水稻种植经济,稻虾共作的种养模式在水稻种植中逐渐开始应用。相比于传统的水稻种植,稻虾共作在提高了水稻产量的同时,也给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相关种植部门与人员要针对当前水稻种植的实际状况,完善水稻田绿色防控技术。基于此,针对稻虾共作模式下水稻田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试验在双季高产稻区湖南醴陵市大田条件下进行。为比较一次性施肥技术与高效施肥技术肥料效应的差异 ,应用15N和3 2 P双标记研究了一次性施肥法的肥料效应 ,结果表明 :与对照法相比 ,一次性施肥技术可以促进水稻前中期对养分的吸收和增加干物质的积累量 ,全生育期水稻对氮和磷肥的利用率、氮肥回收率、水稻生物产量及谷物产量与对照相当。但由于一次性施肥法操作简单 ,有利于双季稻大面积平衡增产 ,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番茄地套作蘑菇对土壤肥力和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套作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对潮土速效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关键酶活性以及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相比,添加双孢蘑菇培养基质对土壤有机碳、矿质氮与速效磷含量均没有显著影响,但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P<0.05),且土壤细菌数量趋于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P<0.05),土壤脲酶与磷酸酶活性显著增强(P<0.05)、纤维素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番茄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分别增加130%和67%,但产量没有明显变化;在添加培养基质基础上再接种双孢蘑菇菌种与不接种相比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和脲酶活性(P<0.05),番茄植株生物量也降到与对照相接近的水平,尽管番茄产量没有明显变化,但额外收获了双孢蘑菇。结果表明,套作双孢蘑菇对潮土生物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并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经济产出,因而在潮土地区具有推广潜力。  相似文献   

19.
玉米栽培新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的我国传统农作物,也是我国粮食的主要来源,玉米的种植质量和产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当前,对玉米栽培的新技术进行优化以及对相关的病虫害的防治策略是提高玉米产量、优化玉米质量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结合玉米种植研究经验,对如何有效优化玉米栽培新技术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策略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0.
推广应用玉米种植新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对提高玉米种植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总结玉米种植新技术,分析玉米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提出玉米病虫害类型及相关的防治措施,以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