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不同地理种群麦长管蚜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长管蚜是麦类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还是麦类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BYDV)的重要传播媒介。现已证明麦长管蚜是远距离迁飞性害虫。本研究通过微卫星标记技术检测了12个地理种群麦长管蚜的3个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研究了不同地理种群间麦长管蚜基因型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为研究麦蚜的成灾机理和适应机理提供分子遗传学证据,而且对于麦蚜的迁飞扩散、预测预报以及遗传控制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忠杰 《核农学报》2000,14(4):200-205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受照射的中 5DNA(小偃麦异源 8倍体 ,抗大麦黄矮病 )导入到受体小麦新克旱 9,在D3~D5 代获得了稳定的 5 4个品系。对其籽粒醇溶蛋白和麦谷蛋白进行电泳出现 3种变异类型 :第 1种类型为新谱带的出现或原有谱带的丢失 ;第 2种类型为供体谱带的出现 ;第 3种类型为谱带强度 (深或浅 )发生变化。根据农艺性状和籽粒贮藏蛋白电泳结果 ,精选 2 0份进行毒蚜接种 ,鉴定大麦黄矮病抗性 ,其中有 7个品系中抗黄矮病 ;1个品系 (97K1 0 77)高抗黄矮病。可初步认为供体中 5的抗大麦黄矮病基因已转化成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干旱和重金属双重胁迫对土壤-小麦-蚜虫系统内Cd转移规律的影响,为小麦蚜虫的生态调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研究对象,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土壤Cd含量(100 mg?kg-1、200 mg?kg-1)及不同程度干旱胁迫(无胁迫、中度胁迫、重度胁迫)处理下小麦根茎叶及蚜虫体内的Cd含量。结果表明:土壤Cd含量及干旱单一胁迫均对小麦及蚜虫体内的Cd含量造成了显著影响(P0.05)。两者交互作用对小麦根部及叶部的Cd含量影响显著,而对小麦茎部及蚜虫体内Cd含量影响不显著。在相同胁迫条件下, Cd在小麦中的积累分布为根茎叶。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增大,小麦根部Cd含量及土壤-根转移系数降低,茎部Cd含量及根-茎转移系数升高,麦长管蚜Cd含量在土壤Cd含量100mg?kg-1下高于土壤Cd含量200 mg?kg-1;中度干旱胁迫增加了麦长管蚜体内Cd累积量,而重度干旱胁迫则降低了其体内Cd累积量。叶-蚜虫的Cd转移系数明显大于土壤-根、根-茎和茎-叶转移系数且大于1,说明Cd在麦长管蚜体内产生了生物富集作用。综上所述,干旱胁迫促进了Cd从土壤向小麦茎部转移和根部Cd累积,但抑制了Cd从根部到茎部转移和茎部Cd累积;中度干旱胁迫促进了麦长管蚜体内Cd的积累,而重度干旱胁迫抑制了麦长管蚜体内Cd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施硅降低麦长管蚜对小麦寄主选择偏好的化学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施硅对小麦挥发物释放影响的角度,探究施硅提高作物抗虫能力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水培试验方法,供试小麦品种为‘郑麦1036’,供试蚜虫为黄淮地区的优势种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供试营养液为Hoagland营养液。设置不施硅不接蚜虫对照(CK)、不施硅接蚜虫(A)、施硅不接蚜虫(Si)、施硅接蚜虫(SiA) 4个处理。于小麦两叶一心、三叶一心时分别喷施200 mL的硅试剂,于小麦五叶一心时用毛笔将无翅成虫接到小麦叶片上,每盆小麦接30头蚜虫。采用Y形嗅觉仪研究麦长管蚜寄主的选择行为,采用顶空吸附法收集小麦挥发物,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进行分离鉴定。通过主成分分析与相关性分析寻找对麦长管蚜寄主选择偏好影响较大的气体挥发物。【结果】无论接蚜虫与否,施硅均显著降低了麦长管蚜对小麦寄主的趋向性(P<0.01)。对所有处理的小麦挥发物中气体进行收集分析后发现,小麦挥发物中均包含烷烃类、苯类、醇类等化合物。与A相比,SiA显著提高了挥发物十二甲基环己氧烷、3-己烯-1-醇(E)、D-柠檬烯的相对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56.25%、112.00%、11...  相似文献   

5.
抗大麦黄矮病小麦新品系选育及其RAPD分子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辐射与外源DNA花粉管导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选出了抗大麦黄矮病(BYDV)的小麦新品系龙辐 97K1 0 99。经多年自然发病和两年接毒蚜鉴定 ,该品系不仅高产 ,而且抗大麦黄矮病。RAPD分子验证表明 ,在所用的 75个随机引物中只有OPF15 具有多态性。OPF15 的扩增产物在 880bp、650bp和 50 0bp处出现 3条供体与龙辐 97K1 0 99共有的特异谱带。可以认为这些谱带与大麦黄矮病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EMS诱导小麦易位系YW642突变体的鉴定与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洋  高兰英  邵艳军  张增艳 《核农学报》2011,25(4):617-621,651
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携带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基因Bdv2。用化学诱变剂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抗黄矮病的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YW642的种子6000粒,从M2中筛选出32类不同性状的突变体73株,表型变异率约为7.38%。对感黄矮病突变体的M3、M4代继续进行鉴定,证明18个感黄矮病突变体的突变...  相似文献   

7.
小麦抗黄矮病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矮病是小麦的一种主要病毒病,感染小麦后发展迅猛,造成小麦严重减产,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论证了全球小麦抗黄矮病育种的重要性;阐明了目前已将外源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逐步培育出一系列抗病种质材料,为抗黄矮病育种奠定了良好基础;明确了几个重要的黄矮病抗源以及不同抗性基因具有一定的遗传差异;指出抗黄矮病育种的成就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玉米蚜是世界性的玉米害虫,利用玉米自身的抗性是控制玉米蚜虫危害的重要途径。为培育抗蚜新品种,提高玉米的抗性,首先需要鉴定筛选抗性种质,明确其抗性遗传模式,发掘抗性基因。本研究首先对新收集的国内外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蚜鉴定,然后采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鉴定出的高抗蚜玉米自交系携带的抗性位点进行了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98份玉米种质资源中有5份表现高抗玉米蚜,其中高抗蚜自交系32t33的抗蚜性受多基因控制,表现数量遗传特征,测序分析在第3、第5染色体上获得了2个与抗蚜性状关联的区域,其大小分别为19.66和6.34 Mb,并在关联区域初步筛选出5个抗蚜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玉米的抗蚜基因资源,为最终分离出抗性基因、明确抗蚜的遗传机制和培育抗蚜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种衣剂种类与浓度对青稞蚜虫和黑穗病的防治效果,每百千克种子分别用酷拉斯350ml(27%含量)、酷拉斯450ml(27%含量)、敌委丹350ml(3%含量)、敌委丹450ml(3%含量)以及卫福350ml(40%含量)进行拌种,以清水350ml拌种为对照(CK)。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酷拉斯处理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达到84%~97%,每百千克种子酷拉斯450ml处理对黑穗病的防治效果达到98.4%,每百千克种子酷拉斯350ml处理的小区产量增产效果最明显,对比照增产15.6%。研究表明酷拉斯种衣剂是非常有潜力的青稞蚜虫和青稞黑穗病抑制剂,可在西藏自治区农业生产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蚜虫是黄花菜生长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为减少蚜虫对黄花菜种植户的影响,湖南省祁东县植保部门开展了释放蚜茧蜂防治黄花菜蚜虫的田间示范与推广工作。结果显示,蚜茧蜂对黄花菜蚜虫有很好的控制作用,且在蚜茧蜂总量相同的前提下,分次放蜂的效果要优于一次放蜂。  相似文献   

11.
冬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析了冬小麦黄矮病流行的预报因子及其对病害发生的显著影响、黄矮病流行趋势预测的研究动态,并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了冬小麦黄矮病预测模型(Y=-1.0944-0.0322X1 0.2604X2 0.1049X3-0.0062X4 0.0382X5),经回归检验其历史拟合率高达87.5%。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新烟碱杀虫剂对月季长管蚜的的毒力效果,选用三代新烟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以及氟啶虫胺腈,采用带叶浸虫法对月季长管蚜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对月季长管蚜虫都有较高的毒力,其中噻虫嗪毒力最高,LC_(50)为2.420 mg·L~(-1);吡虫啉、氟啶虫胺腈的LC_(50)分别为3.725 mg·L~(-1)和4.728 mg·L~(-1),说明3种新烟碱农药对月季长管蚜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玉米矮花叶病(maize dwarf mosaic virus,MDMV)是世界上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病毒病害之一。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矮花叶病发生严重,山西、甘肃、山东、河北以及北京等省市先后大流行,造成了巨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在我国玉米产区造成危害的主要是该病毒的B株系,主要借蚜虫传播和种子传播;在玉米矮花叶病的防治中,种植抗病品种,并辅以合理的栽培管理,可有效防止MDMV。本文主要综述玉米矮花叶病病毒的理化特性、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危害、病原及其传播方式、发病条件、流行与防治、品种(自交系)抗性、抗性鉴定、抗性遗传及其抗病基因工程研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以后玉米矮花叶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灌浆期蚜虫危害高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中麦蚜的危害,提高利用遥感技术对麦蚜监测预报的时效性,在冬小麦蚜虫发生的关键生育时期(灌浆期),获取了26个地面调查点的蚜害等级和冠层光谱数据。对比分析了不同蚜害等级的冠层光谱,发现随着蚜虫危害程度的加重,在可见光、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的冬小麦冠层反射率均逐渐减小。通过进一步筛选各波段范围的最敏感波段,初步构建了冬小麦蚜害高光谱指数,并建立了蚜害高光谱指数与蚜害等级的遥感反演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用来反演灌浆期冬小麦的蚜害等级,为高光谱遥感识别和监测冬小麦灌浆期蚜虫危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巴山脆李是四川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达州市茶果技术推广站联合选育的脆李品种。介绍巴山脆李的品种特性,从平整土地、肥水管理、修整剪枝、花果管理、适时采收、常见病虫害(红点病、穿孔病、膏药病、食心虫、红蜘蛛、蚜虫、金龟子)防治等方面简介巴山脆李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适宜钾浓度降低小麦蚜虫密度的生理代谢机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从对植物基础代谢影响的角度,研究施钾降低麦株蚜虫密度的作用机理,为田间小麦蚜虫的生态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培试验,设置5个钾水平(KCl 0.005、0.05、0.5、2、10 mmol/L),每个钾水平均进行蚜虫侵染和不侵染处理,每个处理重复3次,并于麦株五叶一心时进行蚜虫侵染,将虫龄大小一致的成年无翅蚜虫接种在小麦的最新完全展开叶上,每株小麦用5头蚜虫侵染。然后,分别于蚜虫侵染4天和8天两个时间节点调查麦株蚜虫密度并取样,分析钾水平和蚜虫取食对小麦叶片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钾水平在0.005~0.5 mmol/L范围内,蚜虫侵染后第4天,单位干物质重的蚜虫密度随着钾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钾水平,蚜虫的群体密度差异并不显著;而在蚜虫侵染后第8天,蚜虫的群体密度随着钾水平的升高而显著降低。随着钾水平提高,未被蚜虫侵染的小麦植株其游离氨基酸含量呈降低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被蚜虫侵染的小麦植株其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变,而可溶性糖含量则呈持续增加趋势。同一测定时间与不接虫处理相比,接虫处理随着钾水平的提高,蚜虫侵染诱导的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两个时间节点相比,随时间推移,不接虫处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的平均增幅分别为2.6%、18.1%、2.0%,而接虫处理上述指标平均增幅分别为67.3%、20.9%、22.9%,与不接虫处理相比,接虫处理麦株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较大。此外,蚜虫侵染诱导的游离氨基酸、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都与相应时间节点的蚜虫群体密度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接虫4天和接虫8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20、-0.908和0.944、0.985、-0.991。而组成型的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与相应时间节点蚜虫群体密度间相关性不显著,游离氨基酸含量却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接虫4和8天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5和0.944。【结论】提高钾水平可能通过降低小麦组成型游离氨基酸的含量,降低蚜虫取食诱导型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积累,提高诱导型可溶性糖的积累,共同降低麦长管蚜密度。  相似文献   

17.
番茄病虫害实用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祖健 《南方农业》2011,5(1):74-76
简介了番茄早疫病(轮纹病)、番茄晚疫病(疫病)、番茄叶霉病、番茄青枯病、番茄溃疡病、番茄病毒病等病害的病原种类、发病条件、主要症状及其防治措施,棉铃虫、蚜虫、番茄斑潜蝇等虫害的为害状及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灭蚜灵糖化硼片对烟草蚜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设置了2组处理和1个空白对照,比较施用灭蚜灵糖化硼片和施用25%噻虫嗪两个处理地块中烟叶的虫害情况、农艺性状以及化学成分和协调性。结果表明,灭蚜灵糖化硼片对防治烟草蚜虫具有较好防效,持效期较长并且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黄瓜叶片表面物理性状在抗蚜性方面的作用,以黄瓜蚜虫(瓜蚜)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和田间研究了蚜虫在13个黄瓜品种上的存活率、繁殖率,以及种群趋势指数,探讨了黄瓜叶片茸毛密度、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品种黄瓜的若蚜存活率及单头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蚜虫在抗虫黄瓜品种‘阿信’上的存活率最低(40.16%),在感虫品种‘pepino’上的存活率最高(55.86%);在不同的黄瓜品种上蚜虫的产仔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在感虫黄瓜品种上蚜虫的单头产仔量均在60头以上,而在抗性品种‘EP6392’上单头产仔量仅为48.25头。不同抗性黄瓜品种叶片的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感虫品种‘四川寸金’的茸毛密度(372.63根·cm 2)是高抗品种‘阿信’(190.50根·cm 2)的1.96倍,高抗品种‘阿信’叶片维管束埋深最深(0.5 mm),明显大于高感品种‘秀燕’(0.38 mm)和‘pepino’(0.40 mm),高抗品种‘阿信’叶片表面蜡质含量(4.56 mg·g 1)是感虫品种‘仪黄’(1.19 mg·g 1)的3.8倍。叶片茸毛密度、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等物理性状与黄瓜上蚜虫种群趋势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叶片茸毛密度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为:Y=8.312 1x+10.700 0(r=0.819 8,P=0.000 6);而叶片维管束埋深和表面蜡质含量分别与瓜蚜种群趋势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其回归方程分别为:Y=0.004 2x+0.557 1(r=0.682 9,P=0.010 1)、Y=0.181 0x+8.286 8(r=0.752 7,P=0.003 0)。种群趋势指数(Y)和叶片茸毛密度(X1)、维管束埋深(X2)及表面蜡质含量(X3)3个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38.624 6+0.043 1X139.165 3X21.044 3X3(r2=0.830 7),通径系数分别为P茸毛密度→Y=0.414 2,P维管束埋深→Y=0.166 0,P蜡质含量→Y=0.206 7,表明在叶片的这些物理性状中,维管束埋深对黄瓜抗蚜性的影响最大,是黄瓜品种抗蚜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具有扩散速度快、范围广、突发性强等特点,很容易造成水稻产量下降,给农民群众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基于此,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原因进行剖析,总结当前水稻矮缩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以保证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更加科学、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