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余年来,他几乎每天在"拔"废品:收购、分类、清理、打包、装车……,从过去推着自地车沿街串巷收废品到投资200多万元建成新型能源公司,他就是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政协委员、熊咀村村民蔡佑民。1989年,蔡佑民一边耕种家里的责任田,一边推着买来的一辆旧自行车,走街串巷,走村串户回收废品。一次,他来到包王村收废品,村民们见他乐于助人,主动同他建立废品回收关系,包王村成了他的第一个废品回收点,紧接着,他  相似文献   

2.
《新农业》2016,(16)
正我是一名乡村教师。一天中午,老师们吃完饭,正在办公室休息,走廊里忽然传来了几声沙哑的喊声:"收书本啦!"一听这声音我就知道是他——一个收废品的老头儿。他个头不高,穿着一件褪了色的蓝色半袖衣衫,一条一看便知是廉价货的肥大黑裤子,脚穿一双鞋面裂了缝、蒙上一层灰尘的旅游鞋。听同事们说,他老伴儿去世多年了,有一个儿子在城里打工,已经成家,现在家里就剩他一个人了,靠收些废品维持生活。  相似文献   

3.
石建波是湖南泪罗人,家里3个舅舅都在长沙从事回收废品工作.在有些人眼里,也许收废品是低人一等的工作.但石建波不这样认为. 2006年8月,石建波在网上看到上海有网上废品店.这个信息激发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对长沙废品市场进行调查,发现一些高档写字楼和居民区每个月都会有废品需要处理,但这些地方一般都有保安管理,他们轻易不让收废品人员进去.  相似文献   

4.
2009年55岁的陈家统,1992年秋进入柑桔销售领域.面对全县每年几十万吨柑桔果品,他独辟蹊径,将桔商不愿收、桔农无处卖的小果、次果当作主攻对象.经过与省内外多家罐头厂接洽,当年收购小次果55万公斤,按每公斤0.16元~0.26元价格兑现给农民,等于从废品堆里为大家捡回了10多万元收入,自己也从厂家手中取得了2万多元的劳务报酬.  相似文献   

5.
《百姓》2003,(12)
张峪泉今年56岁,收藏钱币的历史却已有36个年头。为了收藏钱币,他丢了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却拥有了一家自己的藏品馆。张峪泉原是湖北电力系统的职工,这在当时是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然而一次偶然,却让他掉进了“钱”眼。那是在1967年的一天,张峪泉和两个同事一起外出办事,在徐家棚附近的江滩上,他意外捡到了三枚银元。这三枚银元让张峪泉注意到,钱币原来藏有这么多的学问,于是他开始留心起各种各样的钱币。当时废品公司为了多收铜,规定:两斤铜,可以换一斤铜钱。得知这一消息后,张峪泉像着了魔一般,四处搜集废铜。走在路上,看到废电线他都会把外层的塑料皮撕掉,抽出里面的铜丝。搜集到一斤后,就赶紧到废品公司去换铜钱。  相似文献   

6.
<正>一女子租用某县一闲置奶牛场收废品。然而,几个月后,在他人的建议下,她开始收购、切割废弃油桶,因为味道刺鼻,被附近居民举报。收废品的女子全然不知她的行为已经触犯《刑法》。近日,她与另一名协助者因涉嫌污染环境罪在某县法院受审。收废品的女子时某某于2015年12月租用某县的闲置奶牛场用于收购废品。2016年4月,时某某的老乡雷某某建议她收购废弃油桶(铁皮桶),切割后压  相似文献   

7.
杭州的胡奕发放弃了求职机会,一年来把全部心血都投在了废品收购上。然而仅仅半年时间,他的生意就陷入低谷,到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眼前空荡荡的收购站,胡奕发一脸无奈。创业新主张网上收废品  相似文献   

8.
《农村实用技术》2014,(8):47-47
<正>进入四月,横跨冬春两季的榨糖季接近尾声。缅甸滚弄居民控明(音译)开着大货车来往于中国清水河口岸,抢在榨糖季结束前多挣一笔运费,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甜蜜"。控明不到30岁,但他已经在缅甸滚弄与云南临沧市跑运输10来年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他的终点不在中缅边境清水河口岸,而是直接进入距离口岸29公里的耿马县孟定镇。"今年2月,这个糖厂投产,我就给他们拉甘蔗,一趟下来有600多元人民币,很划算。"控明  相似文献   

9.
1995年,李辉大学毕业分配到化工厂工作,上班不到两个月就遭遇下岗,于是,自己每天骑车大街小巷地转,想找点小生意做。渐渐地他发现收废品是一个很好的行业。一是城市里的住房面积不大,有点废品都想卖;二是人们不计较卖钱多少,收来再卖到废品站利润一定很不错;三是没有风险。通过  相似文献   

10.
“打了八年工,没有挣下什么钱,还不如种葡萄。”5月7日,在第五师八十九团园艺场张新友的葡萄园里,他正和妻子在地里一边查看葡萄的长势,一边除去多余的葡萄枝芽。提起他为何种葡萄树时,张新友向笔者讲述了自己的经历。16岁那年,张新友辍学来到兵团帮助姐姐种地,主要是种棉花和玉米。当时棉花粮食都不值钱,让他看不到未来的希望,于是他选择去外面打工。  相似文献   

11.
浙江杭州市康桥镇独城村养猪大户姜伟丁,今年53岁,他从1989年养猪至今.养了20年的猪.一谈起养猪,他满腹经纶说,养猪其实就像炒股,价高就抛.价低就收,没有什么两样。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春节过后,在外打工多年的江西省兴国县城岗乡的肖英根回到家乡,做起了废品收购生意。他筹集2万元资金开了家废品收购中转站,将收购来的废品进行精细分类,即金属类按铁、铝、锯、铜等依次分开:酒瓶、纸箱按不同厂家、口径分开,并直接与厂家联系;书报则分成文学类、专业书类、教科书类,还注意其中有没有“创刊号”及特殊日期的报刊,分类卖出;塑料则根据颜色深浅或原来所装物品进行分类。他还随时注意有无收到造型奇特或做工精致的物具,对这样的东西,他更是另眼对待。同时,他十分注意市场行情,总是在废品归类到一定量后择时卖出。  相似文献   

13.
<正>董成龙是黑龙江省明水县光荣乡金山村的农民,从20多岁开始走南闯北贩卖黄牛,一般每头牛可挣300~400元,1年收入7万~8万元。2010年,董成龙开始在家养牛,短时问育肥几个月后出售,使养殖效益大增。2011年夏季,尝到甜头的他买下了学校的旧房舍,进行专门的肉牛养殖,每年周转黄  相似文献   

14.
与"羊把式"侃羊经梁加金是江苏省洪泽县共和镇刘尖村陈庄组的一位养羊"老把式",去年他养了130多只羊,挣了2万多。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建设兵团八十九团有不少农工靠吃“智力饭”、种“信息田”过上了小康生活。张钦泽:为大伙省钱,给自己赚钱“我一个月挣了4000多元。”该团七连职工张钦泽笑着说。小张去年冬天投资1万元从乌鲁木齐购来的“滴灌熔头焊接机”,日加工能力1.6万米。目前,他已为团内外的10户职工焊接滴灌带48万米。按每米利润1分钱计算,他赚4800元。“小张挣的只是小钱,”承包了20公顷(300亩)棉花地的种棉大户朱虎南说,“给我们省的才是大钱。”他算了这样一笔账;自己使用的24万米一次性滴灌带,经过焊接,使用寿命延长一年,为他节省开支2.88万元。至于加工…  相似文献   

16.
<正>春风送暖,万物复苏,沉寂了整个冬日的白山市北山公园近日变得热闹起来。松林间,一位正在收集落叶的中年男子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细一打听,得知他叫于泰鸿,48岁,家住附近的金英村,收集这些落叶是用来栽植君子兰。"我养君子兰已经差不多20年了。"老于告诉记者,他是原白山市林业锅炉厂的电焊工,企业黄了,买断了工龄,现给个体锅炉厂打工,每个月能挣三四千元钱,养君子兰就是一个爱好。上世纪80年代末,老于被市场上卖的君子  相似文献   

17.
<正>家具翻新店家里旧家具卖给街上收废品的,收购价低得出奇,而想购置个专门放置鞋子的鞋柜,却买不到较理想的。旧家具翻新店,能使消费者节省一些木料钱,而加工制作者又能挣到加工费,只需一间操作间,添置些木工小型机械,家具翻改的活肯定不会少。  相似文献   

18.
<正>乾安县有一位敢于做梦的"羊倌"叫马志华,他从散户养羊起步,现在开起了种羊繁育有限公司,羊场面积17万平方米,十几个品种的羊存栏3000多只。说起梦想,他说他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是赶上了好政策,致富梦想才一步步实现。回首创业历程,有苦也有甜。刚开始,他只有几十只本地绵羊,毛质不好,长势缓慢,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多少钱,他就想通过品种改良来提高经济效益。几年里,他先后引  相似文献   

19.
马涛 《油气储运》2005,(9):10-11
辞职回家专门养鸡的自满武高兴地对笔者说:今年他养的第二茬2300只鸡,平均每只鸡挣3.5元,这茬鸡他又能收入8000多元。这两年“订单”鸡让他走上了富裕路。  相似文献   

20.
如今,一些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农民已彻底抛开了“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旧观念,他们正在养育了自己的黄土地上挖掘着属于自己的“金矿”。吉林省蛟河市23岁的农民鲁长俊就是其中的一个。1998年5月,鲁长俊跟收购料食的姨父一起到舒兰市上营镇从事粮食和土特产品的收售工作。年底,姨父给了他1万元的工资。他这才知道原来收售粮食比种粮食的收入要高几十倍呢!从那以后,他下定决心要干好这一行。他一边做生意一边学习和考察,两年内他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这两年的经验积累,为他的“单飞”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5月,他自立门户,成立了“长俊粮贸公司”,开始了收购粮食的第一步。万事开头难,当时他刚满20岁,个头小,又没有知名度,农民和商贩都不信任他,经常收不到粮食。对此,他既纳闷又不服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