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中国气象局2014年印发的《梅雨监测业务规定》中区域梅雨特征量划分标准,利用1960—2014年湖南梅雨监测区20站逐日气象资料,计算了湖南梅雨监测区1960—2014年的梅雨期入梅、出梅日期,以及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等梅雨特征量,分析了梅雨特征量的气候特征以及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南梅雨各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但各特征量在不同时段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湖南湘中以北地区梅雨是客观存在的,梅雨特征量能较好地反映监测区域的夏季雨季特征,且与长江中下游型梅雨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金华市1961~2011年的年降水量和逐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梅雨特征量(梅雨起讫日期、梅雨期长度、梅雨量、梅雨强度)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梅雨汛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周期和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最后探讨了各梅雨特征量对厄尔尼诺(拉尼娜)年的响应。结果表明,金华市梅雨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大致存在22年的周期;厄尔尼诺年,金华市出梅偏迟,梅雨期长度偏长,梅雨量偏多,梅雨强度偏强;拉尼娜年,金华市梅雨量偏少,梅雨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3.
黄真  徐海明  胡景高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24-9927
[目的]回顾我国梅雨的研究进展及其研究成果。[方法]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9年相关台站降水、日照资料和1996年NCEP/DOE2逐日高度场资料,从梅雨的划分、梅雨区范围及其空间分布3个方面,回顾了前人对我国梅雨的研究。[结果]制定一个客观的、统一的梅雨划分标准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以便为我国梅雨范围的确定提供基础。在梅雨期的划定中,加以考虑日照时长参数,可使入出梅的划定更加可靠。气候平均结果显示宜昌以西的湖北西南部仍有梅雨现象,梅雨范围可西延一个经度;传统梅雨区的西北角梅雨现象不显著,已不属于我国梅雨范围;应以客观、统一的梅雨标准区分湖南中部、江西中部和浙中南地区的春雨和梅雨。[结论]我国学者对江淮梅雨的分型还存在诸多争议,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区域对梅雨分型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该文利用含山县1957—2011年梅雨资料,对该地区梅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含山地区的梅雨年代际变化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3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偏少、偏多和正常偏少;在表征梅雨特征的5个参数中,梅雨起讫日期和梅雨期与梅雨量的相关性要比梅雨强度好,入梅日期和出梅日期共同决定梅雨期的长短;梅雨量4a左右的周期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5.
近50a滁州地区梅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类分析、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滁州地区1961-2010年50 a梅雨期、梅雨量和梅雨强度的年际变化以及滁州地区7站梅期雨量和雨量梅年比地域分布的差异性。结果发现,滁州地区50 a平均梅雨期为23d(6月17日入梅,7月9日出梅),梅雨量为227.5 mm,梅期日雨量为9.9 mm,雨量梅年比为21.5%,暴雨日数为1.3 d,梅雨强度指数为4.0;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滁州地区梅雨特征分3类,具有自北向南梅期雨量呈递增的趋势,副热带高压和季风环流的异常直接影响皖东地区梅雨量的丰枯。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它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强。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玉环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8—2015年梅雨资料及台州市其他6个县(市、区)国家基本气象站梅雨量数据,分析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玉环市梅雨时空分布不均,梅雨特征量存在一定的年际、年代际周期性变化特征;梅雨特征量年代际变化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或正相关关系;梅雨量在台州地区呈现北多南少的分布,玉环在台州最南端,梅雨量最少,梅汛期暴雨次数和暴雨量亦偏少,但强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江淮流域梅雨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安徽省梅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梅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初夏的重要天气之一.梅雨期的起止时间、梅雨的强弱和梅雨期的暴雨分布对麦田套种春玉米生长的影响较大.掌握梅雨对套种春玉米的危害特点,采取相应的抗灾对策,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早梅、丰梅对套种玉米的危害我县的梅雨天气常年从6月中旬后期开始,7月上旬未结束,约为22天,梅雨量一般为150~200mm.但由于大气环流形势变化各年有异,梅雨期的早迟、长短和梅雨量的多少,每年均有差异.因此,对春玉米的危害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的计算公式,并以安徽省沿淮地区为例分析梅雨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在对本地区梅雨期降水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11个地面气象站1952-2004年的降水资料计算梅雨强度指数,并依据多年的梅雨强度指数和洪涝资料进行了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提出了新的简便而实用的梅雨强度指数(IPRI),并根据IPRI分析发现了安徽沿淮地区历年梅强指数呈波动上升趋势,洪涝面积与梅强指数之间存在极显著的回归关系。【结论】研究结果可用于沿淮地区洪涝灾害分析、评估和鉴定以及农业避洪。  相似文献   

11.
陈晓艺  马晓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82-683,687
利用安徽省淮河以南16个代表站1960~2001年梅雨期的降水资料,分析梅雨期降水特征及其对一季稻、早稻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押出入梅日期、梅雨持续时间和梅雨量这3个表征梅雨的特征指标中,以梅雨量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其中,梅雨过多比梅雨过少的危害程度大。从地区分布看,江淮之间一季稻减产率大于沿江江南;从水稻品种看,沿江江南早稻的减产率大于一季稻。  相似文献   

12.
1965—2014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65—2014年中国160站月平均降水资料,通过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近50年梅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时期的降水量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有较大的波动性。近50年梅雨期间一共有15个涝月,15个旱月,洪涝强度明显大于干旱强度,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间6月降水变率大于7月降水变率。  相似文献   

13.
梅雨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湖南农业》2008,(3):14-14
一、梅雨灾害特点初夏时节,长江中下游一带经常出现持续的阴雨天气,雨期长,雨量较大,此时空气温度高、湿度大,人们称之为"梅雨"。在湖南省,梅雨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正常收获,常导致作物发育不良和籽粒发芽霉变,同时也可能导致洪涝灾害。  相似文献   

14.
李鹏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24-428
[目的]数值模拟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中的陆面影响。[方法]用耦合了NOAH陆面模块的中尺度大气非静力模式GRAPES-Meso,模拟了2005年7月6~8日江淮流域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通过有无陆面过程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了陆面过程对梅雨锋暴雨的影响。[结果]耦合NOAH陆面过程后,GRAPES-Meso能模拟出梅雨锋降水和大气低层西南急流的日变化特征。陆面过程对降水启动、强度和分布的模拟都有改进,其中,对降水启动模拟的改进尤为明显,较好地改善了模式的spin-up问题。不考虑陆气交换,则模式的降水启动非常慢,模拟的降水强度演变与实况差异很大,且不能模拟出降水和西南急流的日变化特征。[结论]陆面过程对此次江淮梅雨过程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介绍梅雨天气特点出发,阐述了梅雨的形成过程,分析了2014年6—8月我国形成"北旱南涝"天气格局的原因,并论述了上海地区2014年盛夏7—8月的天气实况。  相似文献   

16.
正"梅雨时节家家雨",在诗人的笔下,梅雨是愁;在农人的眼中,梅雨是祸。今年的梅雨季节比去年提前半个月到来,雨带不断地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之间切换。入梅以来,安徽农垦沿淮、沿江农场多次遭遇强降雨袭击,仅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降雨量就累计近500毫米。截至7月13日,安徽农垦全系统农作  相似文献   

17.
“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上的一个特殊现象,“梅雨”期南北先后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开始,6月底至7月上旬结束,历时20~30天。江西栽培西瓜,要完全错开“梅雨”季节是比较困难的。只能在生产上经常采用育苗躲雨、高畦栽培、深沟排水、畦面铺草或地膜、人工...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宣城市201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气候特征及其影响。结果表明,2010年全市平均年降水量正常略偏多,除绩溪、宁国较常年偏少外,其余各县偏多;入梅、出梅期偏迟,梅雨日数和全市平均梅雨量较常年偏多。全市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高温日数多于常年。主要气象灾害是7月3~23日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全市梅雨型暴雨洪涝灾害以及3月上旬末和12月15~16日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农业方面病虫害迁入量小,较常年偏轻;受气象灾害影响,油菜、茶叶、棉花减产,但水稻产量增加,气候上属正常年景。  相似文献   

19.
稻瘟病菌二个无毒基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2个稻瘟病田间采集菌株Y95-223和Y94-64的杂交后代的54个菌株对合系35号、楚粳3号及日本鉴别品种新2号、梅雨明、PiNo.4和K60共11个水稻品种致病性测定结果。结果表明:陆稻菌株Y94-64对合系35号、楚粳3号、PiNo.4分别持有2个无毒基因,对新2号、K60分别持有一个无毒基因;菌株Y95-223对梅雨明持有一个无毒基因,因为Y95-223对梅雨明不致病,Y94-64对它致病,而杂交后代非致病菌株与致病菌株比为1∶1.  相似文献   

20.
郑毅 《农业考古》2006,(2):153-154
“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玉潇潇,人语驿边桥”。皇甫松的《梦江南》似乎给人一种无垠的联想:一阙又一阙的连绵梅雨,将江南幻化出一派湿漉漉的朦胧状态,那滴滴嗒嗒、淅淅沥沥的梅雨又如梦如幻、如歌如吟,竞造就了江南人多愁善感和柔情含蓄的性格;而“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又使江南人有了舒恬优雅的品茗逸兴和别具情趣的梅雨烹茶习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人赵师秀的这首黄梅雨诗,写得清新自然且又富有生活的闲情雅趣;他在淡泊和静穆中只用一个“闲”字就将梅雨的凄楚和灰黯淡然释去,想来还应有一杯香雾氤氲的茶才是。而同是宋代的曾几似乎是更有情调,他说“雨润梅黄后,风熏麦秀初。不持新茗碗,空枉故人书”。是的,在这灿烂花事,落英缤纷的梅雨时节,泡一壶新茗,用梅雨滋润,那将是点点滴滴都是诗,丝丝缕缕都是情……如是,“阴晴不定是黄梅,暑气薰蒸润绿苔。瓷瓮竞装天雨水,烹茶时候客初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