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海 《吉林农业》2011,(10):101-101
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最早起源于美国,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了“黑风暴”,农田由于掠夺式经营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引起了人们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反思,对水土保持新方法的探索,美国农业部于1937年以研究秸秆覆盖作用为切入点,开始了保护性耕作的系统研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总结出了以少耕、免耕和秸秆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开始在美国大面积推广。我国的保护性耕作研究近几年才真正开始,通过一些地区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项技术较常规垄作具有明显的优势,这一新式保护性耕作,必将带来一场耕作制度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现阶段,改善水土流失、防止田间扬沙较为常用且相对有效的耕作方法是保护性耕作。据有关资料显示,保护性耕作有助于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栽培技术随着耕作方式的变化而改变,特别是保护性耕作很容易导致早春地温偏低回升速度延缓,对作物出苗造成了影响。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起始国家是美国,经过长时间研究,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总结,并在美国推广。近几年,我国开始采用研究保护性耕作,经过部分地区实践可知,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3.
约翰迪尔保护性耕作机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在 2 0世纪 30年代曾出现“黑风暴” ,对农业经济影响非常大。因此美国一直关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迪尔公司率先研制并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所需求的各种农业机械。随着精准农业等新技术的出现 ,更先进的保护性耕作机械已在美国、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广泛使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及沙尘暴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随着全球变暖现象日益严重,保护性耕作技 术因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而在黄土高原地区得到大力推广与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经过近 半个世纪的发展,黄土高原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转变为特色鲜明、因地制宜的一种系统科学的特定性保护性耕作 技术体系。在新时代背景下,黄土高原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减少温室气体在农田阶段的排放及吸收方面的作用逐渐 凸显,有效地防止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的土壤及水分,保护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效益的科 学化发展。本文立足于生态保护的背景下,探讨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地区存在主要问题,并指出如何在黄土高原地 区推广及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农业发展的思路,为黄土高原的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系统 性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问:保护性耕作农田杂草发生与危害情况咋样?答:内蒙古保护性耕作发展很快,全区实施面积已达1400多万亩。但随着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在部分作物农田杂草发生密度增大、发生频度增加,防治难度加大,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效益的发挥。农田杂草危害问题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6.
互助县保护性耕作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魏宏 《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54-254
通过一个生长周期的保护性耕作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可降低作业成本,增加土壤蓄水能力,防止水土流失,并使油菜干重增加、叶片增加、单株鲜重增加,保护性耕作的油菜示范田留茬免耕播种比传统耕作对照田千粒重增加。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护性耕作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产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9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on tillage,CT)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公开发表的与保护性耕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整理前人研究提供的试验数据,分析保护性耕作措施对作物生产的影响,为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的作物稳产丰产研究提供支持。研究发现,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的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水分利用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当地传统耕作模式为对照,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作物产量平均增加12.51%。但有10.92%数据显示减产,表明保护性耕作减产是客观存在的,文章归纳了影响保护性耕作条件下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中国自“六五”期间开始进行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在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对保护性耕作概念的深入理解,中国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研究,保护性耕作要充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新型研究技术和研究手段,明确保护性耕作影响作物生产的机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概念及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战远 《现代农业》2011,(12):50-50
问:什么是保护性耕作?答: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科学控制杂草和病虫害,从而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技术指的是以保护土壤、环境,减轻水土流失为目的的一系列保护性的种植制度相关的配套栽植技术,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水田耕作的意义重大,因此需要充分认识水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性,加强其相应技术研究和应用推广。文章简单分析了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对其具体内涵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147,自引:0,他引:147  
借鉴国外保护性耕作的概念,根据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保护性耕作划分为3种类型,并详细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动土”、“少裸露”保持“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等土壤状态,达到保土、培肥、节水、增产、增效。系统地总结了国际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历程,提出了未来国际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我国保护性耕作存在的区域匹配差、规范性差、配套技术落后等问题,提出要正确认识保护性耕作,加强联合攻关等发展保护性耕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农业科技通讯》2005,(3):43-43
“宁南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现已通过宁夏自治区科研成果鉴定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项目研究建立的旱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对抗旱节水、减少水土流失、控制风蚀沙化、抑制沙尘暴、促进作物增产、节约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显著效果和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主要论述了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对作物产量、水土流失、土壤水分等的影响,并提出土壤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前景及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少耕、免耕以及地表覆盖秸秆等措施,减少农田水土流失,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环境友好型耕作模式。为减少土壤侵蚀、荒漠化以及盐碱化等导致的耕地退化,土壤管理方式需要由传统的耕作转向保护性耕作,以保护土壤环境、稳粮增收。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系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未来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重点与难点,并对保护性耕作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为健全保护性耕作发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在互助地区的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可以节省经费,增加产量,防止水土流失,但是药剂除草难度增大,漏播现象时有发生,免耕施肥播种机在油菜上的应用比小麦更适宜。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是针对旱区缺雨少水、土地贫瘠、产量低而不稳、水土流失严重、蒸发严重、难以持续发展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保水保土、增产增收的新型耕作技术。本篇文章主要对保护性耕作技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正>通过分析常见的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措施,如秸秆覆盖技术、免耕少耕耕作技术、等高耕作技术等,并对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的积极作用进行探讨与分析,为广泛推广该项技术奠定基础,旨在保护耕地、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土保持效益。按照国外的定义,保护性耕作是指利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的程度,同时利用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而按照我国农业部所给的定义,水土保持保护性耕作是通过对农田实行免耕、少更、秸秆覆盖及等高耕作等措施,达到保护耕地,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土流失的一种措施,以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严重发生,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意义,分析了实施保护性耕作对该区的重要性,提出了在黄土高原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保护性耕作可以避免出现田间扬沙问题,最大程度的减少水土流失。该耕作方式一定程度的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因此,玉米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的研究可望大范围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保护性耕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田间扬沙等问题的出现,有效的减少水土流失,这种耕作方式在提升粮食的产量的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户的经济收益。因此,本文针对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栽培技术进行了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20.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能够保证种子发芽的前提下,通过少耕、免耕、化学除草等技术措施的应用,尽可能保持作物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蚀、风蚀,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农业耕作技术.通过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的对比,分析了保护性耕作在减少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提出了保护性耕作的适宜年降雨量为250~800 mm,温度不低于7℃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