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宁南黄土高原区窑洞栽培鸡腿菇技术,包括窑洞的选择与处理、菌床建造、季节的安排、菌株与配方、菌袋制作、出菇管理等内容,以期为宁南黄土高原区窑洞栽培鸡腿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废弃窑洞土地复垦的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选择了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土壤盐渍化程度、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坡度和地表稳定性8项指标,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废弃窑洞土地复垦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胡同式废弃窑洞,除土壤有机质为中等适宜等级外,其余7项指标均达到非常适宜等级;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壤有机质、土壤pH值、地表坡度、地表稳定性4项指标为中等适宜等级,其余4个评价指标均达非常适宜等级,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均适宜进行土地复垦;土壤性质对两种类型的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均没有明显的限制,但在土地复垦工程和复垦后的土地利用中需要考虑改善土壤有机质的措施;地表坡度和地表稳定对胡同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不存在限制性影响,但对靠崖式废弃窑洞的土地复垦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影响,需要采取工程以及生物措施来改善地表坡度和塌陷对复垦后土地利用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西峰区为研究区域,在对研究区域靠崖式窑洞、胡同式窑洞及地坑院窑洞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指数和法与适宜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适宜性评价,按照潜力系数进行潜力级别划分,进而分析研究区域废弃窑洞的复垦潜力.结果表明:废弃窑洞的复垦利用方向主要取决于窑洞的类型、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复垦技术和投入水平,按此评价,西峰区废弃窑洞土地总面积为4 731.96 hm2.靠崖式窑洞复垦潜力相对较小,胡同式及地坑院窑洞复垦潜力巨大,废弃窑洞的复垦可有效增加研究区域耕地面积.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不同利用类型废弃窑洞复垦的适宜性,在甘肃省西峰区随机选取胡同式和靠崖式废弃窑洞样点6个,布设剖面15个,采集土样150个,以研究不同窑洞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窑洞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土壤容重具有显著影响.土壤容重在窑洞利用过程中均显著增加,增加的幅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两种废弃窑洞的土壤水分分布规律相似,均呈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但在土壤表层(小于20cm)的范围内,废弃窑洞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高于对照;20cm以下的土层,废弃窑洞的土壤水分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建议废弃窑洞在土地复垦过程中,应采用恢复土壤结构、改变土壤孔隙性等有利于土壤利用天然降水的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5.
详细划分了窑洞的类型,分析了窑洞常见的破坏形式和最常见的用土坯砌筑的半明半暗式窑洞的 受力情况,并根据窑洞的破坏原因,提出了比较可靠而且简单易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窑洞是我们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的特有风貌,随着新农村的建设,以前窑洞居住的群众搬进了小康住宅,面对大量的废弃窑洞,为了节约土地资源,降低牛棚建设成本,县委县政府通过充分调研,依托群众素有养牛习惯的传统优势,按照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把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养牛技术有机结合,全面推行窑洞养牛模式.县委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崇信县农业特色...  相似文献   

7.
程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52-14854
针对陕北地区传统民居窑洞,从窑洞本身及其发展环境出发,分析了窑洞的建筑特色和使用价值以及它在陕北地区的发展现状,指出窑洞的发展正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境地。运用SWOT分析法,概括了窑洞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优势方面突出其作为生土建筑的生态优势,因地制宜的特征,解决黄土高原土地和能源、环境等问题的作用,以及富含乡土特色的审美价值;劣势方面突出了村落布局缺乏整体性、交通不便、室内通风采光条件欠缺、造型和空间单一呆板;机遇方面则突出了世界范围内对建筑生态学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地下民用建筑的探索和应用;挑战则在于窑洞建筑技术、窑洞民居与城市化之间的矛盾、窑洞民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限制"型的管理模式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建议陕北窑洞的发展应该通过舆论正确引导、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从筑窑技术上努力改善窑洞的缺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窑居环境;开发具有陕北特色的窑洞文化旅游;建设具有陕北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加快,越来越多的窑洞建筑被遗弃,传统窑洞建筑正面临消亡。窑洞建筑的更新改造在解决农村居民的住房问题、保护农业耕地、传承窑洞聚落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榆中北山传统窑洞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改造为例,分析现有窑洞建筑存在的问题,并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更新改造的措施,为窑洞建筑探究新生之路。  相似文献   

9.
庆阳窑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窑洞是甘肃庆阳地区的传统民居,也是一种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堪称陇上景观之一绝。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别窑建房"、"弃窑下山"、"离窑就塬"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潮流,传统窑洞正面临严峻的困境和挑战。发展和保护窑洞民居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窑洞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窑洞鸡舍环境调控,冬季在外界温度低于-10℃时,未调控组环境温度达到5.32℃以上,最高12.14℃,调控组环境温度可达到9.78℃以上,最高达到15.17 ℃.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舍内温度低1~2℃.窑洞鸡舍对环境温度调控能力有限,夏季和冬季均随环境温度的升降而升降.冬季比夏季窑洞对环境温度的调控效果好.窑洞鸡舍湿度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低,夏季调控组与对照组接近.冬季窑洞鸡舍有害气体CO2和NH3的含量比夏季高.NH3的含量在冬季和夏季均高于1.5 mg/m3的标准要求.但通过环境调控,舍内CO2的含量调控组明显比对照组低,低于1500mg/m3含量的标准要求.NH3的含量调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窑洞鸡舍对NH3的含量调节通过自然通风换气的手段能力有限,需要采取其它措施.产蛋率冬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19.37%,夏季调控组比对照组提高6.54%.冬季比夏季提高产蛋幅度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利用U型土窑洞栽培双孢蘑菇是黄土高原地区独特的食用菌生产模式。文章介绍了该模式在生产管理方面的技术要点,以期对栽培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明  孙庆珍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91-12994
运用生态旅游研究中的相关理论,对目前大量兴起的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进行了深入调研。从介绍黄土高原窑居聚落的现状入手,总结了窑居度假村的类型,即依托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的历史窑洞民居形成的旅游度假区;以原汁原味的窑洞民居及风土人情为特色开发的窑洞度假村;体现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窑洞宾馆,并以洛川黄土风情度假村、三门峡庙上村民俗度假村、延安杨家岭石窑宾馆为例,详细分析了窑居度假村的特点和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原则与对策,强调应明确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开发的方向,并遵循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原则与责任性原则。最后指出黄土高原窑居度假村的开发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并发展传统窑居聚落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许荣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325-4327,4330
对我国中部6省新农村群众的体育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现存的普遍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背景性分析,发现新农村建设中缺乏必要的体育文化氛围是制约群众参与运动的瓶颈,其中个人观念和爱好是影响其体育素养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王海芹  管永祥  王子臣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74-13876,13890
概述了农村生态旅游的概念、现状及形式,初步分析了农村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多渠道融资,加大开发力度;注重生态质量意识,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合理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多功能区;加大从业人员培训,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加强社区参与和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兴办生态旅游意识;加强生态与文化因素融合,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宋鄂平  张前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896-5898
从恩施山区新农村建设现状出发,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周口市芝麻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周口市芝麻产业生产现状及生产优势,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分析,提出芝麻生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陈庆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331-14332,14371
通过对平阳县古盘山城市森林公园基本情况和林相现状的调查,分析了森林公园林相存在的问题和林相改造的有利条件,并就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策略、树种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森林公园林相改造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豆育种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大豆原产于我国,在我国有5 000年的栽培历史,对今天世界大豆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现在美国等国大豆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巨大冲击,对我国大豆育种提出重要挑战。通过对国内外大豆超高产遗传育种相关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进行回顾与讨论,提出可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的现状、困境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了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公众环保意识薄弱、资金短缺、基础设施落后、技术推广应用滞后等困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农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