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田防护林建设是当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农田防护林促进我国农业增产、农田生产环境改善和农村绿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建设对减少农业自然灾害、保持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对农田防护林介绍的基础上,回顾了我国近年来重大的农田防护林工程及其作用,通过对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农田防护林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农田防护林建设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西南干热河谷旱季休闲农田面积扩大的实际,选择旱季初和旱季末2个时段,研究24 h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变化规律及协同关系。结果表明:休闲农田温度曲线和蒸发量累计曲线大致呈现波形函数曲线变化,随着土壤深度和农田覆盖物的增加,曲线依次向后推移,波幅也逐渐变小,表明农田覆盖物对土壤起到一定的稳温和保水作用,可明显降低农田土壤水分散失;休闲农田温度与农田蒸发量的协同函数均呈现正向协同关系,且协同系数普遍较大,随着土壤深度和地表覆盖物逐渐增加,协同关系逐渐减弱,而干旱却有利于协同关系加强,说明在气候干燥区,农田温度升高,农田蒸发量增大,温度与蒸发量的协同关系增强,农田温度仍然是农田蒸发的主要推动因素。故西南干热河谷地区要开发利用季节性休闲农田,就必须做好旱季农田土壤水分的保蓄,增加地表覆盖物,减少农田水分的无效蒸发,为休闲农田的开发利用奠定良好的水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干湿气候和农田水分动态特征分析,研究了农田水分状况对这一地区农田光温生产潜力的限制。根据作者四年来的试验研究结果,提出了半干旱区农田水分的调控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农田污染日益呈现立体性、多向性和复杂性的趋势,已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笔者详细分析了中国农田污染的客观现实,从农田土壤、水体和气体污染3个方面对农田污染效应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以期为建立综合农田污染防治系统,创建农业污染诊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农田边界识别对智能农机装备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为实现农田边界的精准识别,提出一种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农田识别方法。由于农田图像地物信息复杂,普通RGB图像处理结果受环境影响较大,模型鲁棒性差,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测绘无人机获取农田多光谱数据,基于不同区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利用大津阈值分割法实现农田的有效分割。针对杂草和树木等过分割问题,通过计算联通区域的大小与长宽比的方法,在保证农田识别精度的情况下,减少其他因素干扰,最后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法提取农田边界。通过验证,本研究方法对农田的识别准确率达95%以上,可以为智能农机装备提供作业环境数据。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越来越重视农业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对大气CO2的源汇效应,研究农田土壤碳转化和平衡对正确评价农田土壤碳循环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规律和碳平衡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及手段,以及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从实际出发探讨了我国农田土壤碳库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主要是肥沃土壤的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废弃物同化功能、CO2吸收功能等农田生态系统公益性服务功能降低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与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成正比。以典型案例报道和相关政府部门统计资料为主要信息源,计算了2000年度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影响间接经济损失。计算结果表明:生物入侵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间接损失为153.5871亿元/a。其中,外来病虫害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为55.0066亿元/a,占总损失的35.81%.外来杂草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为45.2742亿元/a,占总损失的29.48%;外来鼠害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为48.8814亿元/a,占总损失的31.83%;外来病虫害对果园生态系统造成的损失为4.4249亿元/a,占总损失的2.88%。  相似文献   

8.
研究分析了鲁西平原农作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田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特点及其与害虫综合治理的关系,认为现代农田生态系统由于人类自身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人为造成作物趋于单一化,导致自然植被渐进性减少,降低了当地农田生物物种及其生境的多样性,使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害虫猖獗发生。根据经典的生态学原理和研究结果,结合实例阐述分析了影响农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及其对多样性影响的方式、途径和程度,提出了通过采用优化措施来恢复和强化当地农田生物的多样性,以提高生态的自控潜力和功能,减少害虫猖獗发生的可能性;措施包括科学合理地安排多种类作物的混合种植及其时空分布,因地制宜的轮作、间作和插花种植,利用多个品种以提高作物的遗传多样性,科学合理的农事管理措施、化学农药的科学使用等。在制定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策略时,同时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类型及覆盖度、作物种类及茬口、土壤等因素的变化,以有效控制其对农田生物多样性和害虫发生动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地膜覆盖对蒸腾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0年农田膜覆盖的试验,结果表明该项技术具有明显的保墒作用,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湿度和土壤储水量,还对农田的土壤温度和空气湿度有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作物蒸腾和土壤的蒸发,促进了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生长信息动态采集是科学种植的重要依据。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以其灵活、智能、降耗等优点得到广泛应用,在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面了解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的研究及应用现状,对其技术创新与突破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类应用于农田信息感知的移动机器人,从底盘技术、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与应用4个方面,阐明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与物联网技术融合的体系框架,分析机器人底盘结构的技术构成,概括国内外物联感知技术与农业移动机器人融合应用现状,探讨信息传输与处理应用的前沿技术,指出各类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技术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总结目前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发展的特点和难点,对今后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平台研发、信息感知、导航模式以及配套设施建设提出建议,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农田信息采集机器人及物联感知技术的深入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