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为敏感的环境因子,水资源的盈亏丰欠、质量品质、时空组合等将制约植被的空间布局、生态过程的顺畅运行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于2002年开始通过对湿地水量的调节来实施湿地恢复工程,至2004年底恢复区湿地面积增至5023.7hm2。本文通过对恢复前后土壤水分、土壤盐碱化程度和湿地植被特征进行了试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改良达到中、轻度盐化土水平,植被质量得到提高,生物多样性增加。因此,以恢复湿地水文条件为核心措施的湿地恢复模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水深生态幅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密度、盖度对水深梯度的响应,利用高斯模型定量确定了芦苇种群对水深的响应关系,得到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芦苇种群的水深生态幅。基于密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64,1.01](m),其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基于盖度的芦苇水深生态幅为[-0.95,1.23](m),最适生态幅为[-0.41,0.69](m)。对以上两个生态幅取交集,最终确定芦苇的生态幅为[0.64,1.01](m),最适生态幅为[-0.23,0.60](m)。  相似文献   

3.
许家磊 《绿色科技》2014,(7):107-108
指出了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具有丰富的芦苇资源,从防止外界干扰破坏、创造芦苇适宜的生长环境、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探讨了芦苇的保护对发挥其生态作用、旅游价值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被数量分析是研究植被生态学的重要手段,分类和排序是最为常用的数量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为客观、准确地揭示植被、植物群落及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提供了合理的途径,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张金屯,1991;张新时,1991;江洪,1994).  相似文献   

5.
芦苇的爱情,都已献给了湿地。芦苇穗子乳白,毛茸茸的,柔情似水,是写给湿地的情诗。一片片的芦苇,就是一片片情诗的世界。这种爱情浩大,洁白,不计代价,不可阻挡。湿地最终接纳了这种真诚的追逐。  相似文献   

6.
白城地区芦苇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白城芦苇湿地的类型、分布范围、功能,分析了在湿地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芦苇恢复与生态补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苇是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介绍了扎龙湿地植被的类型、影响芦苇生长的主要因子。资料表明,严重缺水使芦苇退化,生物量显著降低,而水量过多又造成芦苇生长受限,只有适量的生态补水才能促进芦苇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扎龙湿地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低风速等生态效应。文章探讨了扎龙湿地植被类型、湿地火烧的产生及扎龙湿地芦苇对火烧产生的生态响应。调查和资料表明:在干旱缺水的湿地地表火烧对季节性积水或常年不积水地段芦苇影响严重,芦苇退化明显。火烧促使湿地植被演替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地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城镇绿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黄河三角洲的湿地资源,对保护区自然与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结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就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城镇绿化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应坚持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前提下,适当发展旅游业、种植业、养殖业.全面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重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在城镇绿化中,注意选用耐盐树种和进行微域改土,加强庭院绿化增加居民收入.  相似文献   

10.
宋惠娟 《绿色科技》2013,(7):168-169,172
研究了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污水中铬离子的去除和吸附作用,采用了意大利城市普拉托用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工业废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进行后处理的净化过程的近10年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六价铬离子和三价铬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和26%,这是一个投入实际使用并且可持续发展方案。  相似文献   

11.
房干村石灰岩山地植物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群落样方调查基础上,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莱芜房干村植物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和排序。TWINSPAN将20个样方分为7组,根据植被分类的原则划分为7个群落,论述了各群落的群落学特征。20个样方的DCA排序结果反映了植物群落类型与环境梯度之间的关系,表明影响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为海拔高度和坡向。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分布的环境与空间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双向指示种分析和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典型河口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植物群落类型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植物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4个样方可划分为7个群系,即刺槐群落(Form.Robinia pseucdoacacia)、荻群落(Form.Miscanthus saccharifleus)、翅碱蓬群落(Form.Suaeda heteroptera)、獐毛群落(Form.Aelurbpus sinensis)、芦苇群落(Form.Phragmites communis)、柽柳群落(Form.Tamarix chinensis)和白茅群落(Form.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类型的划分主要反映了微地貌所决定的地下水埋深及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影响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因素中,环境因子解释的部分占45.2%,空间因子解释的部分占11.8%,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交互作用解释的部分占2.2%,空间因子和环境因子未能解释的部分占40.8%,这部分主要反映了群落自身互作及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图2表3参23。  相似文献   

13.
主要基于大庆龙凤湿地污染严重、湿地生态功能退化的现状,结合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水文学、生态系统演替等基本理论,通过大型水生植物对湿地污染的治理作用、待恢复湿地的选址、引种的研究,在龙凤湿地示范区移栽和补栽芦苇,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调查显示,当年平均注水水深10 cm的芦苇移植效果最佳,第二年芦苇平均高度2.2 m,盖度达到87%,净生物量为874.5 g.m-2;本地区在进行芦苇移植时,应及时注水,水深不宜超过20 cm。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湿地植被演替规律及生态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详细介绍了各生态系统的分布和特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研究区植物种群的演替过程为:盐质荒地——盐地碱蓬——柽柳——草地。这些种群大多数处在较低演替阶段,芦苇+柽柳种群和白茅+柽柳种群接近草地群落的演替阶段。湿地恢复结果表明,恢复区植被群落呈正向演替,湿地人工恢复具有可行性。研究对于黄河三角洲其他类型湿地的恢复及改善其生态功能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建文 《林业科技》2015,40(3):52-55
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建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将成为保护湿地的长效机制.本文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概述了保护区基本情况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工农业生产活动频繁,湿地退化严重,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保护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阐述了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对保护湿地,持续利用湿地资源,充分实现公共资源的生态服务价值,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并针对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相关法规条例,创建适合本地区的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强调加强监督管理和宣教工作,促进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开始实施3333hm2湿地恢复,2005年又实施了6667hm2湿地恢复,本文对湿地恢复后鸟类种类、分布、多样性变化等进行研究,探索湿地恢复区水位、植被等对鸟类的影响,以鸟类为指标体现湿地恢复的效果,对今后湿地恢复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三角洲湿地群落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群落样地作为资源状态,用Levins、Shannon-wiener和Pianka的生态位公式,对黄河三角洲的17个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芦苇、萝肇、碱蓬、野大豆的生态位宽度值较大,BL值依次为0.762、0.536、0.533和0.454;B(sw)i值依次为0.827、0.722、O.720和0.661。(2)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生态位重叠值大于0.8的物种有:碱蓬和柽柳(O.925),香蒲和获(O.899),碱蓬和狗尾草(0.879)。生态位宽的物种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并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18.
研究湿地防护林水文生态效益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响应是湿地生态保护与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自然降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试验,定量研究了黄河三角洲湿地刺槐林地及其采伐迹地的产流产沙效果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刺槐林地与采伐迹地相比,一场降雨的径流量减少53.9%~150.8%,泥沙量减少172.8%~387.1%;刺槐林地降雨径流洪峰峰值比采伐迹地低0.8L·s-1,且径流洪峰值出现的时间比采伐迹地滞后25min;刺槐林地和采伐迹地土壤含水率随年内降水量变化分干湿两季,呈周期性变化,刺槐林地年平均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3.3%~25.6%,特别是雨季其含水率比采伐迹地高24.3%~29.8%。应用逐步回归分析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刺槐生态防护林高生长量与气候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影响该地区刺槐林高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光照因子,其次是水分因子,再次是热量因子。该项研究可为黄河三角湿地刺槐防护林的更新改造及其生态水文效益的定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自2008年以来,在黄河三角洲保护区内对1 200 hm2的湿地开展网格法湿地恢复,同时在湿地恢复区观测湿地水文、植物、鸟类等指标,并与2007年(恢复前)和2010年(恢复后)的相同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湿地恢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为:恢复前,湿地水域面积比例为0.53%,恢复后增加到11.82%;湿地野生高等植物恢复前和恢复后分别为14种和20种;湿地野生鸟类在恢复前和恢复后分别为47种和64种。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湿地的生态功能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的功能是净化水质、降解内陆河流污染物质,提高环境质量;蓄滞洪水和美学价值、旅游、科普教育等。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分布不均,水分补给差,土壤盐碱化,植被稀少,逆向演替。由于新生土壤次生盐溃化严重,在这种土壤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植被以草甸为主,天然植被主要有湿生植被和盐生植被两种类型,包括10余种群落;其特点是群落稳定性差,种类组成单调,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由此构成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稳固,生态功能脆弱。进行生态修复应当因地制宜,保障水源补给,保护原生植被,并进行人工辅助繁育更新,引种和选育耐盐植物,增加植被种类,提高植被覆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