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2006-2009年,在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浮筏养殖海区采集4个批次沉积物样品,检测重金属、有机质、硫化物、石油等8项化学指标,分析沉积物中的弧菌数量和异养细菌群落结构,评价筏养海区表层沉积物质量,在此基础上,探讨虾夷扇贝筏养海区表层沉积物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筏养海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Cu、Pb、Cd、Hg、As)各项指标低于《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一类海洋沉积物评价标准,时空分布无显著规律;4个批次调查中,远岸水域石油含量均低于近岸,个别站位石油含量超出《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中一类海洋沉积物标准;有机质和硫化物指标低于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且远岸水域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筏养海域(P0.05),2006年各站位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2007年至2009年(P0.05)。2006年筏养海区的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显著高于2007至2009年(P0.05),且近岸水域异养细菌数量和弧菌数量显著高于远岸水域(P0.05),四个批次表层沉积物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较低,2006年筏养海区的细菌群落生物多样性高于2007至2009年。大规模筏养虾夷扇贝对海区沉积物表层环境造成了显著压力,沉积物环境中相对单一的细菌群落结构、高丰度弧菌存在与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家系的建立及不同家系的早期生长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采用♂:♀=1:3的交配方法建立了33个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全同胞家系,对其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重进行了周年观测,对家系间和家系内的生长变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在不同性状上差异极显著。在同批家系中,06S-1、06S-24和06S-25号等家系壳高的生长较快,优势明显;06S-1、06S-25、06S-18和06S-30号等家系活体重的生长速度较快,差异显著;33个家系壳高月增长量大小顺序与活体重月增长量变化规律相近;06S-24、06S-25、06S-30、06S-1和06S-18号家系在各时期各性状上均表现出了明显的生长优势,是生长性状优良的家系,而06S-2和06S-5号家系生长一直最慢,各性状的表现也最差。全同胞家系间生长的差异性,表明家系间差异较显著,遗传变异资源丰富,可为后期的选育提供大量选种材料。 相似文献
5.
虾夷扇贝家系早中期生长性状比较与遗传参数估计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获得虾夷扇贝快速生长家系及早中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以2011年培育的虾夷扇贝F28个半同胞和16个全同胞家系为实验材料,在其7~13月龄期间,测量其各生长性状,进行各生长性状变异分析、各生长性状多重比较分析,估计虾夷扇贝早中期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重复力,并对壳高、壳长、壳宽与活体质量各性状进行表型相关性和遗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虾夷扇贝早中期生长性状中活体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37.40%~69.81%;壳高的变异系数最小,为12.74%~22.77%,表明虾夷扇贝各生长性状均有较大的选育空间。研究获得壳高、壳长、壳宽和活体质量快速生长家系Py11-02、Py11-03和Py11-15号家系。虾夷扇贝壳高、壳长、壳宽和活体质量的遗传力分别为0.220~0.586、0.151~0.511、0.200~0.742、0.219~0.617,为中高等遗传力;重复力分别为0.11~0.29、0.08~0.25、0.10~0.36、0.11~0.30,为中低等重复力;壳高、壳长、壳宽与活体质量间的表型相关分别为0.926~0.935、0.929~0.943、0.692~0.937,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遗传相关分别为0.908~0.984、0.921~0.975、0.946~0.981,均表现出高度遗传相关。研究为虾夷扇贝良种培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7.
8.
2012年在老铁山黄渤海分界线附近海区和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进行了不同海区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比较分析了不同海区的采苗效果。结果表明,位于黄海海域的铁山东采苗水平为3 600枚/袋,平均壳高2.1mm;位于渤海海域的铁山西采苗水平为528枚/袋,平均壳高2.0mm;位于旅顺渤海沿岸的董坨子海区采苗水平为216枚/袋,平均壳高为1.9mm。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效果,主要取决于采苗海区的浮游幼虫数量,尤其是即将附着的成熟幼虫数量和持续时间。即成熟幼虫数量多、持续时间长,采苗效果好,反之采苗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筏式养殖虾夷扇贝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症状形成机制,讨论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和褐色沉积症状相关性。2017—2019年的3—10月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症状发生过程和出现比例,统计虾夷扇贝累积死亡率。设计防咬合扇贝养殖笼,统计褐色沉积症扇贝出现比例。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法分析褐色沉积物质成分,讨论内在形成原因。结果显示,防咬合扇贝养殖笼内养殖扇贝累积死亡率为87.6%,褐色沉积症状出现比例为74.5%,扇贝间咬合导致的损伤不是褐色沉积症出现的原因。褐色沉积物质红外光谱谱型与牛血清白蛋白粉末谱型一致,且具备蛋白质特征峰酰胺Ⅰ带和酰胺Ⅲ带,揭示贝壳内侧褐色沉积物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虾夷扇贝褐色沉积症出现时间具有规律性,6月中下旬出现症状后持续至8月,与扇贝开始死亡时间吻合。2017—2019年褐色沉积症状比例为85.7%、1.54%和10.9%,扇贝累积死亡率分别为90.4%、49.2%和48.16%,揭示褐色沉积症状与筏式养殖虾夷扇贝夏季死亡具有相关性(r=0.992),其形成原因可能与病原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0.
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在浙江南麂海区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设计D1、D2和D3 3个密度组,每组设3个平行笼,养殖密度分别为5、10和15ind·层^-1,研究养殖密度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养殖密度的提高,壳高(SH)、体质量(BM)、相对壳高生长率(GRH)、相对体质量生长率(GRM)、日增壳高(DHG)、目增体质量(DMG)、体质量与壳高比及特定生长率(SGRSH和SGRBM)等参数不断下降,养殖密度对其影响显著(P〈0.05)。体质昔与壳高随生长时间分别呈现指数生长曲线与逻辑斯谛生长曲线。养殖密度对6月份的相对状态指数(RCF)及5月底的死亡率存存湿著影响(P〈0.05),分析结果表明,10ind·层^-1为适宜的养殖密度。该研究为今后南方海Ⅸ虾夷扇贝规模化商业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虾夷扇贝浮筏养殖自然稀疏效应和科学养殖密度,2009年8月—2010年7月,对不同密度梯度的3个贝龄虾夷扇贝进行浮筏养殖现场实验。在自然稀疏条件下,逐月调查浮筏养殖不同贝龄的虾夷扇贝壳长生长、湿重增长和累计死亡率,并估算了适宜的扇贝浮筏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3 个贝龄扇贝周年壳长生长都没有显著差异;1龄贝壳长增长最快,年均增长29.53 mm;2龄贝壳长年均增长23.50 mm;3龄贝壳长增长较慢,年均增长15.47 mm;3个贝 龄扇贝周年湿重增长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和2龄贝湿重增长较快,3龄贝的年均增长约54.07 g,2龄贝的年均增长约37.80 g,1龄贝的年均增长约14.69 g;2 龄贝、3龄贝各养殖密度梯度之间累计死亡率都没有显著差异,3龄贝死亡率介于76.30%~83.33%,2龄贝死亡率介于88.89%~91.78%,养殖密度为150个/层的1龄贝与80个/层和50个/层的1龄贝累计死亡率差异显著。依据自然稀疏模型,浮筏养殖适宜密度3龄贝为4~5个/层;2龄贝为8~16个/层,1龄贝为29~124个/层。 相似文献
12.
DMRT1是DMRT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参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调控,但在不同动物中其表达和功能调控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确定了其mRNA在成体性腺、闭壳肌、外套膜、鳃和肾等组织中的分布,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揭示了Dmrt1 mRNA在性腺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栉孔扇贝Dmrt1序列中含有DMRT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其mRNA仅在栉孔扇贝性腺中表达,在精巢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并且以生长期精巢的表达水平最高;原位杂交检测Dmrt1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表明,Dmrt1在栉孔扇贝性腺中的表达特征与大部分动物性腺中的表达特征基本一致,推测其可能参与性别分化和精巢发育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13.
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罗氏沼虾不同养殖模式对水体浮游生物的影响。实验设置6种养殖模式:罗氏沼虾单养(MP)、罗氏沼虾+浮萍(水面覆盖率5%)(PP)、罗氏沼虾+鲢(P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鲢(PMF)、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PMP)、罗氏沼虾+背角无齿蚌+浮萍+鲢(PMPF)。养殖64 d后,测定不同模式中浮游植物和三大类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上述6种模式中浮游植物共同优势种有4种,但优势度指数最大的浮游植物不同,MP组是锥囊藻属,有浮萍的PP和PMP组均为细小平裂藻,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均为针杆藻。不同养殖模式无共同的浮游动物优势种。养殖模式对浮游生物密度具有显著影响,PF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MP组浮游植物密度最低,PF组浮游植物密度比MP、PP和PMP组分别高78%、53%和61%。相反,浮游动物密度MP组最高,PF组最低。混养鲢的PF、PMF和PMPF组浮游动物密度显著低于其他3组。研究表明,罗氏沼虾养殖中混养鲢可增加浮游植物密度而降低浮游动物密度,浮萍和鲢影响池塘优势种。 相似文献
14.
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不同形态变异类型日本囊对虾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9个多态性微卫星分子标记,分析我国近海浙江舟山(ZS)、福建厦门(XM)、广东惠来(HLQ及HLB)、海南陵水(LS)及广西北海(BH)日本囊对虾6个群体2种形态变异类型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探讨了日本囊对虾的种质资源状况。结果显示,9个位点在6个日本囊对虾群体中均为高度多态(PIC>0.5),共检测出235个等位基因;6个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在13.2~17.7;PIC平均值在0.851 2~0.903 5;平均观测杂合度(Ho)在0.729 6~0.788 9,平均期望杂合度(He)在0.880 5~0.925 1;表明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Hardy-Weinberg平衡检测显示,6个群体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分子变异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遗传变异6.94%来自群体间,93.06%来自群体内。由ZS、XM和HLQ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Ⅰ与由HLB、LS和BH群体组成的形态变异类型Ⅱ之间的Fst均大于0.05,发生了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相同形态变异类型各群体间的Fst均小于0.05,遗传分化不明显。日本囊对虾群体间的遗传距离(DA)为0.178 5~0.621 8;UPGMA聚类分析表明,聚类关系符合距离隔离模式,BH群体和LS群体遗传距离最小,亲缘关系最近,它们首先聚在一起,然后与HLB群体聚为一支;XM群体和HLQ群体先聚在一起,再与ZS群体聚为另一支。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菲律宾蛤仔17个发育时期及成体7个组织中的最适内参基因,实验采用3个内参基因筛选方法ge Norm、Norm Finder及ΔCt对菲律宾蛤仔不同发育时期和成体不同组织中的12个候选内参基因延伸因子1α基因(EF1A)、TATA盒结合蛋白基因(TBP)、组蛋白H3基因(HIS)、细胞色素b5基因(CYTB5)、泛素缀合酶基因(UCE)、核糖体蛋白L8基因(RPL8)、核糖体蛋白S23基因(RPS23)、核糖体蛋白L2基因(RPL2)、细胞色素C基因(CYTC)、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基因(GFRP2)、肌动蛋白基因(ACT)和微管蛋白基因(TUB)进行表达稳定性分析。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不同发育时期q RT-PCR分析需要3个内参基因,分别为CYTC、CYTB5和RPS23;菲律宾蛤仔成体不同组织q RT-PCR分析需要2个内参基因,分别为CYTB5和GFRP2。ACT在菲律宾蛤仔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组织中表达最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缢蛏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SNP)与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的相关性。本实验利用直接测序法从缢蛏EGFR基因的第一个内含子序列中共筛选到17个SNP位点。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17个位点中,有13个位点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位点多态性检测显示17个位点中有10个位点表现为中等多态性(0.25PIC0.5)。利用一般线性模型(general linear model,GLM)及多重比较对缢蛏EGFR基因中17个SNPs的多态性与生长性状(壳长、壳宽、壳高和体质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6个SNP位点均与缢蛏的壳长、壳宽、壳高及体质量呈显著性相关。由此可见,EGFR基因可作为缢蛏生长性状改良的候选辅助分子标记,并且为进一步研究其生长相关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低密度养殖模式下中国明对虾收获体质量和眼球磨损性状的直接遗传效应(DGE)和间接遗传效应(IGE)进行了估计。为了准确估计中国明对虾收获体质量及眼球磨损性状的遗传参数,将来自G8和G9代的178个被标记的家系(G8代88个全同胞家系,G9代90个全同胞家系),共计6 408尾中国明对虾,每个家系分成3组(每组12尾),随机放入3个不同的圆缸(半径100 cm),其中,G8代88个圆缸,G9代90个圆缸。每个圆缸包含3个不同的家系,1个家系共与其他6个家系进行组合,生长测试80 d后对体质量及眼球磨损性状进行测量和评估。结果显示,使用传统的动物模型获得收获体质量的遗传力为0.11±0.05,属低遗传力水平。似然比检验结果表明,需要将IGE效应包含在模型中(LRT=5.26)。利用包含IGE的扩展动物模型估计得到的总遗传方差由DGE方差(43%)、DGE-IGE协方差(24%)和IGE方差(33%)组成,占表型方差的24%,是传统动物模型获得的遗传力的2倍多(11%)。由DGE-IGE协方差估计出收获体质量的DGEIGE相关系数为0.32±0.45,属中度正相关,表明由于养殖密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坛紫菜优良品系“申福2号”的特性分析与海区中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以人工选育的坛紫菜优良品种“申福1号”( SF-1)、优良品系“申福2号”(SF-2)和野生型品系(WT)为材料,通过室内培养与海区中试,对SF-2的优良特性和生产适用性进行评估.结果发现,与WT相比,SF-2的叶状体在生长速率、藻胆蛋白含量、藻体厚度及产量上均存在十分显著的优势.在相同的室内培养条件下,SF-2叶状体的绝对生长速率显著高于WT,培养至90d时,其平均长度为(391.6 ±47.37) cm,是WT的10倍.3个品系(种)的叶状体活体吸收光谱在350~750 nm范围内均存在5个明显的吸收峰,SF-1与SF-2之间的各峰值差别较小,但均明显高于WT.SF-2叶状体的藻胆蛋白(PE+PC)含量为(90.81±3.98) mg/g,是WT的1.95倍左右,比SF-1的含量稍高.SF-2叶状体的平均厚度为(31.95±4.16) μm,分别比WT与SF-1薄38.7%和14.0%.SF-2的壳孢子放散量约为28.6万个/壳,比SF-1提高了43.0%,可以满足生产采苗需求.海区栽培的前四水鲜菜重量,SF-2为24 000 kg/hm2,比WT和SF-1分别增加30.1%和6.7%.上述结果证实,SF-2的海区壳孢子放散量可以达到生产要求,叶状体的生长速率、生长期、产量和品质比WT均明显提高,生长优势十分明显.所以,该品系有望在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栽培. 相似文献
19.
大连市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的丰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8年7月—2009年6月,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FM),对大连市长海县大长山岛和广鹿岛两个虾夷扇贝养殖海区的浮游病毒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浮游病毒丰度在虾夷扇贝养殖海区内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平分布上,养殖筏区内站位(C1、G1、C2、G2、C3、G3)表层、10 m层和底层的浮游病毒丰度表现为近岸水域高于远岸水域(P<0.05);在垂直分布上,站位(C2、G2、C3、G3、C4、G4)浮游病毒丰度高于10 m水层和底层(P<0.05),10 m和底层差别不大,离岸最近站位(C1、G1)浮游病毒丰度没有垂直分布的变化。在季节变化上,春夏两季的浮游病毒丰度高于秋冬的浮游病毒丰度,而夏季的浮游病毒丰度最高。利用多元相关分析可知,两个海岛的虾夷扇贝养殖海区浮游病毒丰度与叶绿素a(Chl.a)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温呈正相关(P<0.05),与盐度、溶氧浓度之间没有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