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翠香  金艳 《草业科学》2008,25(3):124-124
据悉,由省政协委员侃卓嘉、尕藏多杰、才夫旦提出的《将塔拉滩、贵南木格滩列入青海省“退牧还草”工程项目》提案得到认真办理,2007年7月,相关部门实施了塔拉滩、木格滩退牧还草工程。共和盆地是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河将共和盆地切割成两大块,西北为塔拉滩,  相似文献   

2.
沙化问题是目前全球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搞好防沙治沙工作,遏制土地荒漠化,是防沙治沙重点地区首要工作。本文通过在共和盆地实施的沙化综合治理试验过程中探讨了在高寒干旱沙化地区开展防沙治沙,遏制土地沙化及植被恢复综合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共和盆地是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以克氏针茅、紫花针茅、青海固沙草、岌岌草为优势植被的温性草原是共和盆地典型植被类型,由于自然环境变迁,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严重荒漠化面积以年均0.12万hm2的速度扩展,草原退化、牧草产量下降已经成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选取青海共和盆地从1985—2006年共22年的年降水量、≥0℃年积温、年均温、年日照时数、3-8月≥0℃积温、3-8月日照时数、3—8月均温、3—8月降水量8个气象因素进行了分析,借用功效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了它们与牧草生长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全国重点牧区环青海湖地区共和盆地为研究对象,选择了该区1961—2007年共47年的15个自然与人为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自然与人为要素作用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共和盆地的荒漠化发展过程中,人为因素的贡献率为46.82%,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仅11.96%,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贡献率为29.74%。对该地区土地沙化影响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相关因子的历年变化情况及其影响系数与土地荒漠化状况的分析表明,人为因素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是持续增加的,而自然因素是处于一种平稳的变化趋势,对土地沙漠化的作用力基本是一种周期性变化,人为因素影响系数明显高于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系数成为综合影响系数的主体,人为因素是导致土地沙漠化的主要作用力;只要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少牲畜和耕地面积,调整草场内部结构,不仅可以防止土地荒漠化继续发展,而且可以改善当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5.
塔拉滩草地荒漠化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拉滩地处共和盆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地区草地退化、沙漠化加剧。通过研究1987和1996年TM卫星遥感影像解译以及1994和1999年沙漠化普查与监测结果,分析了塔拉滩草地荒漠化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化、生物因素、人为因素3个方面,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1)封育禁牧;(2)人工促进退化草地恢复;(3)铺设沙障,沙障内种草植苗;(4)实施生态移民;(5)开发空中水资源;(6)以生态建设工程带动草地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共和盆地—塔拉滩退化草地上的不同施肥试验 ,分析和探讨了退化草地改良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针对性地提出采取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黄沙直逼龙羊峡库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圣志 《草业科学》2004,21(7):65-65
由于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和过度放牧,青海省共和盆地内草原沙化日趋严重。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的塔拉滩是其中沙化最严重的地区,总面积约2 9 6万hm2 ,如今已有2 6%的土地严重沙化,42 %的土地正在沙化。横跨共和盆地的3条绵延数百公里沙带,自西南向东北逐步延伸,风沙危害不断加剧,一条2 8万hm2 的新月型沙丘链已经抵达黄河上游龙羊峡库区,其中塔拉滩沙丘是最主要部分,每日风沙肆虐,大量流沙进入库区。据龙羊峡水电站工作人员介绍:每年进入库区的流沙总量达31 31万m3,龙羊峡水库的有效库容正在不断缩小。由于大量流沙进入库区,…  相似文献   

9.
业界信息     
吉林西部实施生态草建设荒漠化趋势呈现逆转据吉林省林业部门的消息,通过实施生态草建设,吉林省西部荒漠化趋势出现逆转,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所谓生态草建设,是指在荒漠化土地上,以恢复和改善植被为目的,采取封原育草、植灌种草、林草结合等综合性生物措施治理荒漠化土地的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过度负载,吉林西部200万hm2草原盐碱化、风沙化和草原退化问题相当严重。生态功能日益弱化,荒漠化逐年扩大,盖度在30%以下的严重荒漠化土地达到66·67万hm2,而且以年均1·4%的速度扩展。为扭转这一趋势,吉林省实施了生态…  相似文献   

10.
李琦 《青海草业》2007,16(4):37-39
通过对共和盆地生态环境现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退牧还草、综合防治沙漠化等生态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选择多雨年份突击造林,对造林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柽柳是(Tamarixchinensis)荒漠化治理中的先锋植物之一,既耐生理干旱,也耐大气干旱,具有极强的抗干旱能力,在沙地栽植后立即平茬复壮,可提高成活率,沙丘背风坡和丘间地是柽柳生长最好的地段,在降水250mm的共和盆地半干旱沙地均可栽植柽柳,几年后可形成柽柳群丛,恢复植被,达到控制流沙,固定沙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塔拉滩草原的利用方向董锐基青海省共和县农牧区划办公室塔拉滩也称塔拉台,是共和盆地中最大的一个滩地,总面积1958平方公里。该滩位于黄河北岸,是黄河河谷阶地呈阶梯状逐层上升而形成的三个台地,海拔2900~3100米,发育着干旱草原及荒漠草原类型。一、塔...  相似文献   

13.
就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重点阐述了荒漠化治理现状、荒漠化发展趋势以及综合治理所采取的措施,并对该地生态环境治理提出了一些见解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本刊讯为响应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恢复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青海省委、省政府已制定<青海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并正在逐步实施.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江河源头和环青海湖地区的草地保护与治理.建立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坚持停止天然林砍伐和天然草地开垦.二是加大退化草地治理和恢复的力度,强化草地治理和改良措施,对一些特殊地区的天然草地实行封育治理.三是加强共和盆地风沙与水土流失治理.对坡耕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恢复建设水源涵养林草植被.四是加强柴达木盆地治理.坚持保护与建设并举,禁止滥采滥垦,保护沙生植被.五是围绕重要城镇、绿洲农业区和重点基础设施大力造林种草,对192.73万公倾天然林采取禁伐措施,实行封育保护.积极开展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人工造林0.9万公顷,飞播造林种草23.3万公倾,封山育草1.51万公倾,至2010年森林面积达到347.9万公顷.六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09年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36.5万公顷.以黄河、长江、青海湖流域和柴达木、共和盆地的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工程已从东向西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5.
以克氏针茅(Stipa sareptana)、紫花针茅(S. purpurea)、青海固沙草(Orinus kokonorica)、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为优势植被的温性草原是共和盆地典型植被类型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共和盆地以责南县地区为中心的克氏针茅、紫花针茅、青海固沙草、芨芨草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2003年通过样方调查和植被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的退化草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植被盖度比对照区下降30%~50%,优势植物种的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逐步减少,明显增加了豆科、菊科、蔷薇科和毒草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52.47%.由于高寒植被的退化,导致了植被群落整体生态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共和盆地的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6.
利用黄河上游高寒干旱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耕地、牲畜等影响因子和自然因素数据为分析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分析研究近50余年(1953—2008)来各影响因子与综合影响因素对共和盆地土地沙漠化驱动力的作用强度。结果表明:共和盆地1953—2008年时间段人类活动对土地沙漠化程度呈现出随人类活动强度增加日益加剧的趋势,其贡献率为50.65%;其中牲畜、耕地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的改变有着重要作用;影响土地沙漠化的自然因素的贡献率为35.57%;人为影响因子和自然影响因素的综合作用力对土地沙漠化的贡献率为13.79%。  相似文献   

17.
前言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而且导致各种自然灾害 ,并严重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地域辽阔 ,气候和地貌类型多样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同时存在 ,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 2 62 .2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总面积的 2 7.3 % ,并且以每年 2 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因此 ,防止土地荒漠化、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内容。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兰州先锋草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承担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农业部 2 0 0 0年国债专项支持的“沙拐枣等旱生牧草引进驯化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是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而启动的以生态环境治理为目标的基本建设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对旱生、超旱生牧草品种的引进、驯化和繁育 ,以改善我国西部日益恶化的荒漠化和恶劣的生态环境 ,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奠定良好的基础 ,并为西部地区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创造有利条件。三年来 ,在农业部、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关怀和支持下 ,通过项目组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与辛勤探索 ,克服重重困难 ,该项目已取得...  相似文献   

18.
包头市石拐区发展牧草种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头市石拐区位于包头市东北部,属于典型的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荒漠化程度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自然条件较为恶劣,长期以来,一直制约着该地区农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石拐区发展牧草种植的意义:一是为了治理水土流失,防止土地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二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如石拐区五当召镇,粮食生产相对不稳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土地经营粗放,收入低,生活贫困。发展牧草种植将彻底打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  相似文献   

19.
以克氏针茅(Stipa sareptana)、紫花针茅(S.purpurea)、青海固沙草(Orinus kokonorica)、芨芨草(Achnatherumsplendens)为优势植被的温性草原是共和盆地典型植被类型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变迁以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共和盆地以贵南县地区为中心的克氏针茅、紫花针茅、青海固沙草、芨芨草草原植被退化十分明显,2003年通过样方调查和植被数量分析的方法,对该地区的退化草地特征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退化草地植被盖度比对照区下降30%~50%,优势植物种的禾本科和莎草科等植物逐步减少,明显增加了豆科、菊科、蔷薇科和毒草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下降52.47%。由于高寒植被的退化,导致了植被群落整体生态功能的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共和盆地的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20.
王海坤 《草业科学》2006,23(6):14-14
国家林业局、吉林省政府和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5月初在北京启动“台商参与祖国荒漠化土地治理大行动”,倡议并广泛发动台商参与祖国大陆防沙治沙、恢复草原生态,探索台商、当地政府与农民群众都受益的荒漠化土地认治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