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十九大报告中两次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须要坚绝实施的七大重要战略之一。而施行“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也就是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放在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现代新农村、发展现代新农业和打造现代新农民。因此深刻理解和处理好“三农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粮食安全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为了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我国政府部门出台了诸多制度与完善措施,并在实际落实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未来,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我国一个长治久安的问题。鉴于此,主要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出发,对粮食安全的公共物品属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日后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远章 《中国农业信息快讯》2014,(1S):194-19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赋予农民更多权利和利益、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对深化农村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作为中央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地方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担负着重要职责。本文旨在分析地方政府推进三农工作存在问题,帮助地方政府确立解决三农问题应当遵循的工作原则,并对地方政府如何推动三农问题解决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何晓媛 《农村.农业.农民》2020,(12):44-46
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作为实现农地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拓宽乡村治理内容、推进乡村居民思想观念转变以及为乡村多元主体治理增加治理主体的功能。研究发现,农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在推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扰乱乡村秩序、威胁乡村社会稳定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对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指出当前三农问题存在的现状.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针对如何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提出对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的产生是一个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是工业化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的这幺一个阶段。农业支持工业建设不是制度问题而是经济规律问题,不同国家走的道路不同。而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环境非常恶劣,既不能走对外殖民掠夺的道路,又无工业基础,只有走暂时牺牲农民的利益,进行原始工业积累发展工业化。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流转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地流转在增加农民收入、农业规模经营、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该研究对国内学者关于土地流转现状、动因、制约因素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和分析,发现学者们从多视角多学科对土地流转进行了深入探讨,普遍采用了规范分析、文献分析的方法,还有一些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了统计数据、计量工具、模型构建的方法,这些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土地流转理论,为推动我国农地依法、合理、有序流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在研究方法和内容等方面仍需拓展和深化,比如在内容上,关于新生代农民生活方式的偏好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关于“农家乐”乡村旅游中涉及的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宅基地流转如何市场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在研究方法上实证分析、定量分析较少。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土地流转制度的变迁,分析了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和内在缺陷,从社会治理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主导土地流转的治理成本,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对地方政府流转土地的治理绩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地方政府主导土地流转模式是一种基于部门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其微观功能和价值主要是激励与约束并重,其宏观功能要考虑国家对政策后果的综合治理。提出了完善地方政府土地流转制度的政策思路:培育多元农地流转模式,规范地方官员行为;强调构建和谐土地流转机制是中央职责;构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认同机制。 相似文献
9.
10.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问题,必须从构建和谐社会高度出发,进一步深化对"三农"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统筹兼顾地抓好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谷玉昌 《新农村(黑龙江)》2012,(7):23-23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三农”问题的解决,而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主要是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然而这些措施在现阶段都不能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本文探讨三农问题及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2.
政府行为与“三农”问题的形成著名经济学家诺思和托马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对农民收入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分析可发现,政府行为失当是影响农民收入进而形成“三农”问题的第一要因。农民收入的形成过程包含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下面进行分析:——农民收入初次分配分析。农民收入初次取得归纳起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农地收入(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组织性劳务报酬(乡镇企业务工、进城打工、以工代赈的集体劳务和建筑业收入)及其他非农地自营收入。从三个方面分析,政府都表现出行为失当特征,而这种失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1… 相似文献
13.
三、加速科技和体制创新,增强竞争力,迎接入世的挑战,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根据我国和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巨大技术差距,我国有可能利用这个潜力在新世纪继续维持30年甚至更长时间GDP年均7%左右的快速增长。扣除人口增长的因素,人均GDP年均增长率有望达到6%的水平。人均GDP增长会引起膳食结构的改善,对肉食品需求的增加必将导致饲料用粮大幅度增长。同时,我国人口在2000年底时是12.66亿,预计2030年达到顶峰时将有16亿,比现在增长1/4,基本粮食需求会随之大致同比增长。但是,我国农业资源禀赋… 相似文献
14.
15.
从农民人均收入情况、农业经济发展规模特点、地域资源与农业生产的不平衡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五个现状入手,提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建立合理的土地改革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劳动保障体系,完善农民培训体系,发展非农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出路对策。 相似文献
16.
采访刘成果委员,是从温总理当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5年取消农业税谈起的。对于这个话题,刘委员感慨地说:“这件事总算开始做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民是主体力量。因此,必须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8.
论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是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性问题,是能否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要减轻农民负担,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管理体制的战略性改革。就如何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提出了一些想法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三农”问题一直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三农”问题的核心也从“聚焦扶贫”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然而,“小农意识”导致农民群体存在非理性认知:现时偏见、禀赋效应、涉他偏好及沉没成本谬误。这些有限理性认知使得“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在局部地区不及预期。本文尝试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入手,通过经济学及心理学,思考农民群体非理性认知产生的原因,并结合行为经济学中的“助推”理论,对部分现有项目及政策进行改进,加强“三农”项目及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正>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全省粮食播种面积4236万亩,总产量1158.7万吨,同比增加19.8万吨;亩产271.75公斤,同比增加6.16公斤。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人均占有粮食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一连增”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十一连增”,去年增速达到12%,高于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个百分点、高于GDP增速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