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巴西陆稻特性及主要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西陆稻IAPAR-9是1992年国务院李鹏总理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巴西政府赠给我国的一批农作物良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巴西陆稻试种结果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水,陆稻苗期淀粉酶活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采用比色法测定了水陆稻8个品种苗期淀粉酶活性,认为不同时间的(α+β)-淀粉酶活性不同,以一叶一心期酶活性最高。而且,酶活性高低反映出品种抗旱能力的趋势,即酶活性高者其抗旱能力强。β-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与(α+β)-淀粉酶总活性一致。因此,β-淀粉酶活性高低也与品种抗旱性呈正相关。以上两种淀粉酶活性均可做为鉴别水稻品种抗旱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思茅市陆稻新品种及规范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茅市是云南省陆稻主产区,过去由于陆稻种植品种单一,种植技术不规范,在陆稻栽培过程中科技含量不高,平均单产2100kg/hm 2左右,生产效益低下。2000年以来,通过引种栽培、试验示范,选育出一批适宜思茅市栽培的陆稻新品种,总结出了适应思茅市不同海拔种植的陆稻新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每公顷单产4500kg以上的规范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介绍陆稻高产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遴选种植地块、实行轮作、选用良种、备耕、适期播种、合理施肥、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提高陆稻产量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土壤压实对陆稻根系生长的胁迫作用,关键是确定土壤中陆稻根系生长的参数变化。制作水─土分层装置便于统计根系穿出土壤层的时间,从而比较出土壤压实对根系轴向生长速度的影响。基于Visual C++6.0开发环境和Open G L图形库对土壤压实下,陆稻根系进行可视化模拟,为研究不同土壤压实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余玲 《云南农业》2010,(5):32-32,33
陆稻是边疆山区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西盟县经多年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于当地山区推广的陆稻二元种植高产栽培技术,陆稻高产栽培技术为发展高效农业,提高陆稻总产,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选择、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方面介绍了陆稻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为了探讨旱地条件下旱稻品种叶层结构的特点,1986,1987年两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种植3个旱稻品种,其中有生育期较长的"秦爱";生育期中等的"石狩";生育期较短的"小白旱稻"。不同生育期按Ross的群体结构分析法研究了叶层结构。结果表明"秦爱"是高杆中等偏直立型;"石狩"为矮杆直立型;"小白旱稻"属于矮杆型,株型随生育期变化,穗首分化期至抽穗期呈中等偏直立型,灌浆中期却呈披散型。3个品种叶片着生方位基本是均匀分布的,后期群体内光分布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省山区农业生产发展中,陆稻不仅是山区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区农户的主要粮食来源。以陆稻生产为基础,结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云南省陆稻主产区孟连县为例,结合孟连县陆稻生产综合发展情况,分别提取陆稻生产在生态、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经验,探讨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旱稻干物质生产和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探讨旱地条件下旱稻品种干物质生产和分配以及籽粒灌浆过程的特点,1986年和1987年在北京农业大学种植5个旱稻品种。用Hunt的生长分析法研究其干物质生产,结果表明旱稻品种的干物质生产和分配与水稻品种不相同。因不同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和光合势对旱稻品种总干重的影响不同。籽粒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生长曲线拟合,符合度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红壤压实与表土结皮对陆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室中进行了陆稻模拟栽培试验.设置了压实组D1,结皮组D2,压实去结皮组D3,去结皮组D4共四组不同土壤处理的陆稻生长环境,对比分析土壤压实和表土结皮对红壤中陆稻出苗、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表土结皮对陆稻各指标的影响不大,土壤压实影响根的纵向生长,各处理间一级分根数差异显著,D1,D2,D3的平均根数的比D4减少20%,2.9%,l2.5%;压实处理的叶片数和叶面积都明显低于非压实组,D3和D4的平均叶片数分别高于D1和D2组1.8和1.6,平均叶面积分别高于D1和D2组3.3 cm2和4.5 cm2;土壤压实对株高的影响表现在32 d以后,其它时段无明显影响;各处理间的根干重、叶干重、总干重和根冠比的影响差异表现显著;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地下部分生物量高度相关.因此,通过减小土壤压实和人工消除结皮可增加生物量和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5.
从产量性状、外部形态和生理生化3个方面多个指标中选出11项有代表性的指标,采用其旱/水比相对值(划分评分标准)和权重计分法对4个水、陆稻品种(组合)进行了抗旱性综合评价,综合评分以TANGARA最高(4.06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品种,IAPAR9(3.33分)次之,稍高于新香优80(3.21分),R80最低(2.59分)。表明TANGARA有较强的抗旱性,IAPAR9和新香优80抗旱性相差不大,R80较差,与生产实际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此项方法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为剖析大、中、小3种棚膜旱育苗方式在吉林稻作区的孰优孰劣,以‘通引58 ’、‘通禾836’、‘通禾835 ’为试材,采用吉林稻区目前普遍推广的大棚、中棚、小棚旱育苗方式,就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秧苗素质方面进行调查统计分析.3种旱育苗方式不同时间段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高低均表现为:大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小棚旱育苗.不同旱育苗方式出现超过水稻生物学上限温度次数多少表现为:大棚旱育苗>小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规律;出现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次数多少表现为:小棚旱育苗>中棚旱育苗>大棚旱育苗.在秧苗素质方面,不同旱育苗方式之间的株高、根数、地上干重和出苗率差异显著,其高低、多少均呈现大棚旱育苗方式>中棚旱育苗>小棚旱育苗规律;叶龄、茎数上大棚旱育苗显著高于其他2种旱育苗方式,而中棚、小棚旱育苗差异并不显著;大棚和中棚旱育苗的地下干重间无显著差异,但二者都显著大于小棚旱育苗.生产中提倡使用大棚旱育苗方式,其次是中棚旱育苗,但大棚一定要加强通风炼苗;而小棚旱育苗在吉林省夜间积温较低地区建议不用或少用,若用应留意夜间低温,进而采取保温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鉴定旱稻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综合抗性。[方法]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比较15个旱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参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15~131 d;株高分布为85.9~109.4 cm;整齐度均较好;绿旱6号落粒性表现为较难;抗倒性以隆旱1号、绿旱3号、旱优88及绿旱6号、国旱47、绿旱1号表现为好或较好;米质普遍较差;参试新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幅较大的是旱优73、旱两优212、红旱8号,分别较对照增加36.09%、18.54%、18.26%。[结论]主要推荐绿旱6号在沿淮周边地区示范种植,亦可以推广旱优73、旱两优212,但要注意后期倒伏。  相似文献   

18.
旱稻矿质养分吸收与施肥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早稻和水稻的养分吸收规律不同。施氮肥可明显提高旱稻产量,并促进养分吸收;豆科植物与旱稻间套作会增加早稻的氮素养分吸收,对提高早稻产量有重要作用。热带酸性土壤缺磷是限制早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施磷肥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早稻主要吸收Mehlich-1法浸提形态的磷,但基因型之间对磷的利用效率有明显差异。酸性土壤施入石灰能改善磷的有效性,促进旱稻对磷、钙和镁的吸收而提高产量;但石灰量的增加导致旱稻对钾、锌、铜、锰和铁的吸收减少。旱稻钾的营养和施肥研究结论不一,与各地土壤有效钾含量不同有关。其它元素中锌和硅的研究较多,硅肥和锌肥能提高旱稻产量。我国对旱稻矿质营养及施肥研究仍未引起重视,尤其对国内培育的新品种矿质营养的研究和当前旱稻的主栽区北方碱性土壤中旱稻对氮、磷、钾吸收利用的研究更为薄弱。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优质旱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品种选用、种子处理、化学除草、平衡施肥、合理灌溉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河南旱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